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书屋2003-01 >

第14章

书屋2003-01-第14章

小说: 书屋2003-0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⑸垩嘞椤⒄懦兄尽⒄澎康鹊闹觯湍芸吹较壬挠嘈絷汀⒄栽暗乃姹剩置饕泊新逞冈痈械脑下傻摹T谥泄邢嗟钡闹斗肿樱跃趸虿蛔跃踝咴诼撤蜃拥牡缆飞稀K压钩闪宋幕钠婀邸J晕剩心囊晃幌执骷遥篮蠡褂凶湃绱斯愦蟮淖匪嬲撸柯逞福松儆械囊桓龃嬖诎桑俊薄�112〕但是,这种欣慰显然忽略了鲁迅给予后世的负面影响,诸如他的怨恨心理、反情感等种种精神品格,在此刻的中国文化格局里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把贫嘴当成幽默,把偏激看做深刻,把高雅视为做作”的当代文化时尚里,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辨别出鲁迅的情绪色彩。此外,他的历史命运感的匮乏,至今也在继续削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之于民族文化的认同,阻碍着他们和国家之间那种共生的情感体验。当下的现实在提示我们,我们最最需要的是具有“皮格马利翁式心态效应”的思想家,而绝不是鲁迅这种有着“死水思维模式”的启蒙知识分子。所以说,现在应当是到了全面而深入地清理鲁迅这笔精神遗产的时候了。况且,我们也确实有理由对这样一位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公共人物“苛刻”一些,这苛刻不是吹毛求疵,不是强其所难,而是出于对此刻和未来的人们负责。
  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是,我不希望人们把本文的写作看成是对于鲁迅的解构,这压根就不是我的初衷,完善鲁迅才是我的真正本意。因为,我认为指出鲁迅的弱点,并不妨碍我对他同时怀有着深深的敬意。我只是站在历史馈赠给我的现实高度上,回望历史之中的鲁迅,经由现实与历史的真实差距来指出,在我们借鉴鲁迅的同时,一定要认清他的历史性,而不能光一味顾及他的现实性,更不可有将其道德化的危险企图。应当承认,鲁迅个人的局限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局限,甚至是整个民族的局限。发现这种局限,正是认识鲁迅的过程,而认识鲁迅的过程,就是认识我们自身的过程。有鉴于此,这一过程应该永远没有完结。
  注释:
  〔1〕参阅王蒙:《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读书》1980年第1期;朱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收获》2000年第2期;王朔:《我看鲁迅》,《收获》2000年第2期。
  〔2〕参阅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11〕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版,第206、207页。
  〔4〕〔70〕《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5、162页;以下所引《鲁迅全集》皆据此版,不再赘记。
  〔5〕〔102〕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8月版,第250-251、247页。
  〔6〕〔7〕〔10〕〔12〕〔36〕〔98〕〔105〕《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60、225、133、4、223、333、366页。
  〔8〕〔18〕〔38〕〔56〕〔63〕〔64〕〔67〕〔69〕〔87〕〔89〕〔101〕〔108〕《鲁迅全集》第六卷第405、612、619、3、427、430、234、612、318、160、118、329-330页。
  〔9〕〔24〕〔26〕〔27〕〔28〕〔55〕〔59〕〔75〕〔76〕〔79〕〔80〕《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275、208、168、542、249、20、68、440、442、16、431页。
  〔13〕〔82〕〔99〕〔111〕《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49、5、364-365、455页。
  〔14〕〔33〕〔57〕《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230、532、593页。
  〔15〕〔46〕〔47〕《舍勒全集》下卷,刘小枫选编,林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月版,第766-767、856、857页。
  〔16〕参阅路文彬:《悲剧精神的缺失》,《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
  〔17〕〔39〕〔88〕〔95〕〔104〕〔106〕《鲁迅全集》第七卷第82、56、312、253、411、294页。
  〔19〕〔21〕尼采:《看哪这人》,张念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5、14页。
  〔20〕〔43〕〔44〕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0-21、21、329页。
  〔22〕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71页。
  〔23〕参阅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第四章“怨恨的特征”一节,同上。
  〔25〕〔60〕《鲁迅全集》第三卷第275、177页。
  〔29〕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2页。
  〔30〕参阅鲁迅致许广平的一封信,载《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13-16页。
  〔31〕鸣春:《文坛与擂台》,载《鲁迅全集》第五卷第401-403页。
  〔32〕〔34〕〔35〕〔40〕〔50〕〔52〕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4月版,第27、7、8、58、194、211页。
  〔37〕〔62〕〔66〕〔109〕《鲁迅全集》第五卷第430、15、487-488、85页。
  〔41〕房龙:《宽容》,迮卫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9月版,第396页。
  〔42〕《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03页。
  〔4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4月版,第51页。
  〔48〕尼·别尔嘉耶夫:《自我认识——思想自传》,雷永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月版,第18页。
  〔49〕《歌德谈话录》,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版,第109页。
  〔51〕参阅路文彬:《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53〕参阅鲁迅:《“音乐”?》,载《鲁迅全集》第七卷。
  〔54〕参阅路文彬:《凝视与倾听》,《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8〕〔91〕〔100〕《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318、159、605页。
  〔61〕参阅鲁迅:《青年必读书》,载《鲁迅全集》第三卷。
  〔65〕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89-190页。
  〔68〕参阅鲁迅:《文学上的折扣》,载《鲁迅全集》第五卷。
  〔71〕张君劢:《人生观》,载《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72〕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肖聿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41页。
  〔73〕铃木大拙、佛洛姆:《禅与心理分析》,孟祥森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6-27页。
  〔74〕E 。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6页。
  〔77〕《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67页。
  〔7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版,第377页。
  〔81〕卡伦·霍尔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张承谟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14页。
  〔83〕〔84〕〔85〕卡伦·霍尔奈:《我们的内心冲突》,王轶梅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5、36、38页。
  〔86〕转引自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页。
  〔90〕《鲁迅全集》第十卷第202页。
  〔92〕参阅鲁迅:《“硬译”与“文学阶级性”》,载《鲁迅全集》第四卷。
  〔93〕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版,第35页。
  〔94〕熊以谦:《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载《鲁迅全集》第七卷第255-260页。
  〔96〕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第11页。
  〔97〕参阅鲁迅:《以脚报国》,载《鲁迅全集》第四卷。
  〔103〕安吉洛·M 。科迪维拉:《国家的性格》,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6页。
  〔107〕洲:《杂感》,载《鲁迅全集》第五卷第400-401页。
  〔110〕参阅路文彬:《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忧郁气质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2〕孙郁:《用心去贴近鲁迅的人们》,《社会科学报》2002年10月10日第4版。

  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随想

  
  ? 雷池月
  社会转型,当然不会仅限于经济生活,至少它还应该包括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但社会生活最本质的转型应该体现在经济制度上,简而言之,就是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不过历史上很难找到在不借助政治权力的前提下实现的由经济活动本身来完成的转型。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一、二百年间,在意大利的传统农业地区,隶农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真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却还是等到了查理曼大帝征服伦巴第王国(推行封建政治制度)之后。同样,尽管法国资产阶级从十六世纪以后就逐渐强大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还是直到1830年路易·菲力普登基才算是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而法国也才得以实现由封建的农业经济向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欧洲,类似例子还很多。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严格地说,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上找不到明显的社会经济“转型”的痕迹——两千年一以贯之,就是以农民和地主这一对矛盾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至于二千年以前,所谓“东方奴隶制”是怎样瓦解并让位于封建生产方式的,更是找不出十分有说服力的证据,因而,这两种社会形态究竟在什么时候衔接,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这两千年间,以社会政治形态的变化为主的“转型”倒一直还是存在着,这并不是指标志着财产和权力的重新分配的皇朝更迭或农民战争。在中国,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产生全面性影响的决不是简单的政权易手,一次改朝换代如果意味着社会转型,那“型”就不胜其“转”了。然而,在大一统和分裂割据两种状态互相过渡或异族的全面入侵成功这样的政治条件下;却都能发现一些社会转型的迹象。虽然这种政治转型也表现出轮回的规律,但次数有限,而且情况也不尽相同,它至少还反映了同为封建生产方式下阶级内容的变化。只有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才一连发生了两次以生产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社会转型。一次是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次就是“初级阶段”市场化。
  一位饱经忧患的知识界朋友对我说:“一生而经历两次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大约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的幸运。”这使我想起吴祖光先生送给我的一幅字:“生正逢时”(他在别处还多次题写过这句话),两者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幽默的委婉中饱含沉痛。稍加品味,何尝不能看到泪光中宽容的笑?而且纵向引申,再想得远些,就能发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所有可以称为“转型”的时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很难成为获益者,相反总是不免要在物质和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