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牖(yǒu友):窗户。
③ 夫(fú扶):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吧”,“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今译】
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
【注释】
① 箪(dān丹):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圆形竹器。食(sì四):饭。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画②。”
【今译】
冉求〔对孔子〕说:“我并非不喜欢您的道理,而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话,是走到中途〔力量用尽不得已〕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截止的界线。”
【注释】
① 说:同“悦”。喜欢,爱慕。
② 女:同“汝”。你。 画:画线为界。画地以自限,则止而不进。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①,无为小人儒。”
【今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注释】
① 女:你。 君子儒:“儒”古时本指为人们主持办理喜事丧事礼节仪式的一种专门职业,即赞礼者(也称“相”)。“君子儒”,指通晓周礼典章制度,道德品质、人格高尚的儒者;反之,就是“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耳乎②?”曰:“有澹台灭明者③,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⑤。”
【今译】
子游任武城县官。孔子说:“在你管的地区你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来不走小道,不是为公事,从不到我的居室来。”
【注释】
① 武城:鲁国的城邑。即今山东省嘉祥县。一说,武城在山东省费县西南。
② 焉耳:犹言“于此”。“耳”,同“尔”。
③ 澹(tán谈)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为人公正。后来成为孔子的弟子。传说澹台灭明状貌甚丑,孔子曾以为他才薄。而后,澹台灭明受业修行,名闻于世。孔子叹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④ 径:小路,捷径。引申为正路之外的邪路。
⑤ 偃:即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这里是子游自称。
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③,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今译】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败退时,他留在最后面,将要进城门时,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马,说:‘不是我勇敢要殿后,是马〔跑不快〕不往前进啊。’”
【注释】
① 孟之反:姓孟,名侧,字之反(《左传》作“孟之侧”,《庄子》作“孟子反”)。鲁国的大夫。 伐:夸耀功劳。
② 奔:败走。 殿:殿后,即行军走在最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鲁迎战,季氏宰冉求所率领的右翼军队战败。撤退时,众军争先奔走,而孟之反却在最后作掩护。故孔子称赞孟之反:人有功不难,不夸功为难。
③ 策:鞭打。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今译】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能言善辩,没有宋朝的美貌,是难以在当今之世免遭灾祸的。”
【注释】
① 祝鮀(tuó驼):姓祝,名鮀,字子鱼。卫国的大夫。因他擅长外交辞令,能言善辩,而又会阿谀奉承,受到卫灵公的重用。
② 而:同“与”。和,二者兼有。 宋朝:宋国的公子朝,貌美闻名于世。《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定公十四年》记述公子朝与襄夫人宣姜私通,并参与发动祸乱,出奔到卫国。又以貌美,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受到宠幸。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也②?”
【今译】
孔子说:“谁能外出而不经过屋门呢?为何没有人由〔我指出的〕这条道走呢?”
【注释】
① 户:门。
② 何莫:为什么没有。 斯道:这条路。指孔子所主张的仁义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今译】
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注释】
① 质:质地,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认为,仁义是质。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孔子认为,礼乐是文。
② 史:本义是宗庙里掌礼仪的祝官,官府里掌文书的史官。这里指像“史”那样,言词华丽,虚浮铺陈,心里并无诚意。含有浮夸虚伪的贬义。
③ 彬彬:文质兼备相称;文与质互相融和,配合恰当。
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之生也幸而免②。”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
【注释】
① 直:正直,无私曲。
② 罔(wǎng往):诬罔,虚妄。指不正直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今译】
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注释】
① 好(hào号):喜爱。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今译】
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
【注释】
① 语:告,讲,说。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今译】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注释】
① 知:同“智”。聪明,智慧。
② 务:从事于,致力于,一心一意去专力倡导。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②。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今译】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注释】
① 知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故曰。
② 仁者乐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动摇,与仁者相似,故曰。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①。”
【今译】
孔子说:“把齐国改变一下,便达到像鲁国这样;把鲁国改变一下,就能达到先王之道了。”
【注释】
①“齐一变”句:“变”,进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当时,齐强鲁弱,但是齐国施行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认为齐离王道甚远。而鲁国重礼教、崇信义,周公的法治犹存,仁厚而近于王道。孔子曾说:“周礼尽在鲁矣。”所以孔子有此说。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①?”
【今译】
孔子说:“说是觚又不像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注释】
① “觚不觚”句:“觚(gū姑)”,古代木制酒具,容量为古制二升(一说三升),量不大,以戒人贪酒。原先觚是上圆下方,腹部足部都有四条棱角。后来,可能是为了制造和使用上的方便,改成了圆筒形,也没有那四条棱角了。孔子言“觚不觚”,实是对事物有所改变、有名无实、名实不符的感叹,含有对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社会现象的不满。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①。’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②,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③。”
【今译】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有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他那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看一看,设法救人〕,不可以〔也跟着〕陷下去;〔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愚弄。”
【注释】
① 井有仁:井里掉进一个有仁德的人。一说,“仁”同“人”。
② 逝:往,去。
③ 罔:诬罔,被无理陷害,愚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多学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注释】
① 畔:同“叛”。背离,背叛。 夫(fú扶):语气助词。吧。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今译】
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那么,〕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注释】
① 南子:宋国的美女,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当时,卫灵公年老昏庸,南子实际上操纵、左右着卫国的政权。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但因依礼当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
② 说:同“悦”。
③ 矢:通“誓”。
④ 予所否者:“予”,我。“所。 。 者”,相当于“假如。 。 的话”,古代用于誓言中。“否”,不是,不对。指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今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
① 中庸:“中”,是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顺其自然)而不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今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许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对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注释】
① 尧、舜:传说是上古两位贤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圣德典范。病:忧虑,犯难,心有所不足。
② 能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比方。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
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②。”
【今译】
孔子说:“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