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 >

第26章

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00 吨,航速30 节。舰上装备相当齐全,计有380 毫米主炮8 门,150 毫米副炮12 门,105 毫米高射炮16 门,37 毫米高射炮16 门,20 毫米高射机关炮20 余门。这能不使英国海军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重视吗?
  再说,在英、美通往摩尔曼斯克等苏联北部港口的航线上,频繁地航行一支支满载战略物资的同盟国护航运输队,而“梯尔比兹”停泊的挪威海岸正处于这条航线附近。它像拦路打劫的绿林汉,随时都可能突破对方警戒,长躯直人,突袭同盟国的运输船队。同时,它进驻在挪威海岸,严重地限制英国本上舰队的作战范围,牵制英国大量的作战部队。这能不使英国海军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心焦吗?
  “梯尔比兹”号驻泊在挪威北部的阿尔屯峡湾。峡湾深深地嵌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高耸的岩脊,群山环抱,经常雾霭缭绕,有效地屏护“梯尔比兹”
  号免遭飞机的袭击。峡湾向海的一侧,德国布设了防御性雷阵,在泊地的人口处设有防潜网,巡逻艇沿固定的防御阵地往返巡视。在阿尔屯峡湾的沿岸配置大量的高射炮连,加上“梯尔比兹”号本身的炮火,能在泊地上空构成一道炽烈的火网。为了防备万一,德国人还在它的四周设置3 道防鱼雷网。
  真可谓固若金汤。英国曾几次派出鱼雷机和轰炸机袭击,一无所获,未损“梯尔比兹”号一根毫毛。这能不使英国海军部和首相丘吉尔心烦吗?
  英国人视“梯尔比兹”号为眼中盯、肉中刺,非要把它拔除不可。他们认为,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也没有摧不垮的防线。英国海军部左思右想,多方探索,最后决走出奇兵,使用不为人注目的X 型袖珍潜艇,实施偷袭战术。
  参加这次袭击的X 型袖珍潜艇是:“X —5 ”号艇,由享蒂一克里尔海军上尉指挥;“X —6 ”号艇,由卡梅伦海军上尉指挥;“X —7 ”号艇,由普莱斯海军上尉指挥。
  潜艇的出发日期定为9 月11 日,攻击日定为9 月22 日。
  1943 年9 月11 日,”拖曳X 型袖珍潜艇的3 艘潜艇悄悄地驶出峡湾。9 月18 日夜幕降临以后,3 艘潜艇先后到达距索洛伊和挪威海岸15 海里的预定海域。各潜艇放下X 型袖珍潜艇后,留在水雷区以外担任警戒,准备随时攻击来犯之敌和援救、接应X 型袖珍潜艇。
  3 艘X 艇下水后决定分散行动。它们的预定方案是:9 月20 日夜,水面通过水雷区,向索洛伊岛以南航行,21 日昼间,潜艇驶过斯特杰恩峡,黄昏时抵达阿姆群岛附近充电。3 艘X 艇都将在天黑以后驶抵卡亚峡人口处。为了确保攻击的突然性,3 艘艇严格规定:任何艇都不许在22 日1 时之前实施攻击,攻击在5 时至8 时进行。炸药的起爆时间规定在8 时30 分,因为这时它们已撤离现场。
  “X —6 ”号艇脱离拖带艇后,顺利地驶向目标区。22 日2 时以前,离开勃拉特荷姆群岛南侧,开始慢速从水下向卡亚峡湾入口驶去。5 时5 分,艇长卡梅伦从潜望镜中突然发现一艘巡逻艇由北向南高速行驶。“X —6 ”号艇加速尾随巡逻艇,顺利通过防潜网出人口。可是,这时潜望镜模糊不清,卡梅伦只好下潜18 米,擦拭潜望镜,并用船位推算法继续向南航行。7 时05分,“X —6 ”号艇驶近“梯尔比兹”号周围的防雷网。
  凌晨5 时,卡亚峡湾和“梯尔比兹”号上同往常一样,清脆嘹起床号音回荡在峡湾上空,人们纷纷从床上爬起来,岸上和舰上的防空值勤开始了,防雷网打开网门,以便小艇和拖船进出,水听站停止工作。。“X —6 ”号艇抓住有利时机,从小艇出入口悄悄驶进防雷网。这时,在“X —6 ”号与“梯尔比兹”号之间除了一块开阔的水域外,别无他物。7 时10 分,“X —6 ”号在离目标只有183 米处突然搁浅,露出水面。“梯尔比兹”号上的了望哨虽然看到了,却把它误认为一条正在戏水的海豚,没有介意。5 分钟后,“X —6 ”号在摆脱浅摊时又一次露出水面,离“梯尔比兹”号正弦约73 米。敌人立刻发现并辨认出来。随着警报声,战列舰上顿时人声喧哗,脚步杂乱。“X —6 ”号的潜望镜进水,电罗经失灵,正是难逃厄运,艇长只好盲目地指挥小潜艇向目标的概咯位置驶去。不一会儿,“X —6 ”号在“梯尔比兹”号左舷舰首处又一次露出水面。舰上的轻武器开火了,手榴弹也雨点似地向它投来。
  幸好,由于距离太近,艇上的主炮和高射炮都无法射击,使“X —6 ”号艇免遭灭顶之灾。
  卡梅伦眼见事已败露,逃走也无指望,便干脆命令艇员毁掉艇上最机密的装置,然后倒车行驶,直至艇尾碰擦“梯—尔比兹”号B 炮塔附近的舰壳为止。艇员们迅速解下两舷的炸药筒,将艇凿沉。正当“X —6 ”号开始下沉时,“梯尔比兹”号派来一艘摩托艇,卡梅伦等4 人束手就擒,“X —6 ”号沉入大海。
  这时,卡亚峡湾内警报声四起,气氛紧张。驱逐舰奉命立即开动,小型艇如同无头苍蝇在湾内四处乱窜。经过一阵混乱和折腾,“梯尔比兹”号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全舰人员各就各位,关闭水密门,派出潜水员在舰的四周搜寻爆炸物。7 时36 分,“梯尔比兹”号的艇长下令准备出航。
  7 时40 分,“梯尔比兹”号的舰员得知,实施袭击的英国潜艇不只一艘,因为刚才在战列舰的正前方又发现一艘。那么,这艘小艇是否已实施攻击?
  在卡亚峡湾是否还潜伏其他小艇?“梯尔比兹”号的舰长在他的舱里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所措。是把舰开往公海甘冒更大的风险,还是只在防雷网内移动一下舰位呢?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他选择后者。首先,他下令关闭防雷网中的小艇出入口。然后,他命令收紧右舷锚缆,使舰大幅度地移动舰位,尽量远离“X —6 ”号凿沉的地点。然而,这位机关算尽的舰长却未料到“X —7 ”号的袭击行动。
  “X —7 ”号远在脱离母艇之前就遇到过危险。一个水雷从母艇近旁漂过,接着,雷索缠住了拖缆,水雷直向正在水上航行的“X —7 ”号冲来。艇长普莱斯眼疾腿快,一个飞脚踢开漂雷。一场灾难总算过去了。
  “X —7 ”号离开母艇后,按预定方案向目标区航行。22 日凌晨4 时,它通过防潜网的出入口。突然,一艘布雷舰向外开来,“X —7 ”号急忙下潜规避。普莱斯原以为德国的防雷网只有25 米深,因此决定从防雷网的下方通过。可事实上,德国人把防雷网从水面一直布设到海底,使它兼充防潜网。
  “X —7 ”号陷入织密的网障,一时无力自拔。艇长机敏地立即采取迅速上浮、开倒车、再下潜等一系列机动措施,总算摆脱防雷网的羁绊。
  “X —7 ”号究竟是从防雷网下面闯过去的,还是从小艇通道驶过去的,连普莱斯本人也搞不清楚。反正当它再次浮出水面时,发现“梯尔比兹”号的四周已没有任何网障防护,子然泊在正前方不到27 米的地方。普莱斯命令“X —7 ”号急速下潜,并全速航行26 米。但只航行18 米,就撞上“梯尔比兹”号的左舷。接着,“X —7 ”号徐徐滑到“梯尔比兹”号的龙骨下面,在“B ”炮塔的下方挂上炸药筒。然后,又向舰尾缓缓驶去,在离第一个炸药筒40~60 米处又挂上一个炸药筒。这时是7 时22 分。“X —7 ”号必须马上离开,因为一小时后炸药就将爆炸。可是,意料不到的灾难又出现了,“X —7 ”
  号的电罗经完全失效,艇长只能按估计的方向退出卡亚峡湾,而在盲目航行中又一次在20 米深的地方落入防雷网。经过20 分钟的周折,尽管解脱了,像一条海豚似地滑到网障顶部,露出水面,但被德国人发现了,这时钟表的指针正指向7 时40 分。
  “梯尔比兹”号立即动用机枪向“X —7 ”号射击,子弹如冰雹似地打在艇体上。普莱斯立即打开所有的主压载水舱,使艇迅速下潜到40 米深处。但它不幸又撞上另一道防雷网。8 时12 分,突然一声剧烈的爆炸把“X —7 ”号震出网外。它不得不上浮,普菜斯发现“梯尔比兹”号依然平浮在水面上。
  他一时陷入迷惘,搞不清是他放置的炸药爆炸了,还是敌人实施深水炸弹反击?他立即驾驶“X —7 号潜到水底,检查受损情况。磁罗经和下潜系统损坏,已不堪使用,潜艇失去控制。这时,峡湾内热闹非凡,到处响起深水炸弹和爆炸声。普莱斯决定弃艇。他驾艇上浮,第一个从升降口爬出来。在其他艇员尚未逃出时,“X —7 ”号就于8 时35 分沉没了。3 小时后。艇上另一名军官艾特肯海军中尉,凭借艇上的逃生装置浮出水面。其余2 名艇员丧生了。
  普莱斯和艾特肯也被押上“梯尔比兹”号。
  当“梯尔比兹”号的下方发生爆炸,舰上一片混乱时,德国人又在防雷网外侧约457 米处发现一艘X 艇。这是享蒂克里尔指挥的“X —5 ”号。“梯尔比兹”号向它连续开火。不久,“X —5 ”沉没了。
  三艘调艇的沉没,换来的是1943 年9 月22 日8 时12 分在“梯尔比兹”
  号的左舷以1/10 秒的时间间隔连续发生的两声剧烈爆炸。也就是说,2 艘X 艇的4 个炸药筒几乎是在同一时刻爆炸的。“梯尔比兹”号彼震得跃出水面达2 米高,然后又跌落水中。向左倾斜。爆炸威力从舰中部波及到舰尾。伤亡的大部分是轮机舱的人员,死1 人,伤40 人。轮机舱和发电机舱灌满了水。
  到9 时42 分,舰内已涌进500 多吨海水。舰上主机全部损坏,几乎所有的照明设备和电机装置失灵。要不是爆炸前舰长曾采取移动舰位的措施,否则这艘战列舰将彻底毁坏。
  遭此一击,“梯尔比兹”号失去战斗力,被搁置在阿尔屯峡湾内等待修理。直到1944 年4 月,它才离开阿尔屯湾。不过,它刚离开峡湾,就遭到英国飞机的轮番轰炸,使它又遭受一顿痛打。后来,于1944 年11 月12 日,英国空军的轰炸机在特罗塞峡湾给“梯尔比兹”号致命的一击,它彻底倾侧翻沉,就此结束它那短暂的一生。
  第四节 海狼
  北风呼啸,“爱迪生”号、“尼科尔森”号、“贝纳多”号、“利”号驱逐舰劈开重重冷游,匆匆驶出了“铁炉谷”。“铁炉谷”是冰岛赫瓦尔菲奥德镭地的昵称,几个月来,美国舰只都是从这里出发,接送着板渡北大西洋的盟国船队。这天是1942 年2 月16 日,四舰又奉令前往某个会合点,去为西行的ON—67 运输队护航。
  由于风暴所阻,直到19 日,美舰了望哨才看到水无线处露出的排排桅杆。ON—67 运输队由40 艘商船组成。它分成八路纵队,各队间距900 米,前后为五列,每列间隔540 米,在浩渺无垠的洋面上,排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阵列。船队西行,除少数装有货物外,绝大数是空船。但是,在这条维系战争胜负的“生命线”上,它们同样是德国潜艇极好的攻击目标。没有船,美国的大批作战物资就无法漂洋过海,送往前线。由此,即便是西行船队,盟军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它们将北大西洋划分为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