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 >

第21章

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夜里,德国巨大的“铁必制”,“亚德求勒·雪”战舰出现了。英方担心引起水上战斗,因而下令让船队分散,结果却招来了悲惨的下场。
  在其后的三天里,U 艇与飞机在广泛分散而护卫力量薄弱的船舶之间横冲直闯,总共击沉17 艘船舶。
  在这次行动中,U 艇一共击沉10 艘艘船,德飞机也击沉了13 条商船和1 条救生船。出发时尚有36 艘的PQ17 船队,除中途退出2 艘外,保有11 条商船和2 条救生船抵达目的地。
  他们让船队装载的货物—297 架飞机中的210 架,594 辆坦克中的430 辆,4246 车辆中的3340 辆——在抵达苏联之前,就葬身海底,换句话说,德国人击沉了装载货物的三分之二。
  第一节 紧急对策:比斯开湾的十字架
  到1942 年的前几个月,盟国的反潜部队开始得到新的武器和装备。二月份,“刺猬”弹开始使用。
  1932 年,波特兰英国反潜艇试验机构的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深水炸弹的根本缺点,即大约在200 码处声纳便与目标失去了接触,于是在深水炸弹发射和爆炸前出现了一段静寂时间,因此深水炸弹的投掷位置是否正确,便取决于舰尾能否正确机动。
  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设计一种能准确地发射到舰首前方的武器,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武器必须安装在前甲板,而在小型护航舰艇上,就要与前射火炮争夺重量和位置。科学家们建议设计一种像迫击炮那样的发射器,能用机械使其向垂面两侧倾斜约20°,以防舰船左右摇摆,并且有45°的固定仰角。这种发射器有300 码的固定发射距离。
  同时,声纳装置可不断获得目标的准确距离和方位,直到发射的瞬间都能纠正投弹的位置。但是,目标所在的深度仍然是一个问题,在早期没有任何测深声纳的情况下,目标的深度只能靠推测。要保证深水炸弹在正确深度上爆炸,唯一方法是给弹头装上触发引信。
  这样,对每一个弹体可以做成一个更为小些的炸弹,但为了保证命中率,需要投掷的数量则大为增加。
  科学家们建议:安装两座这样的迫击炮式的发射器,每座有6 个发射管,这些发射管,要能同时发射,深水炸弹落水时要成环形散布,并以高速度垂直落向目标。研制这种发射器是军械部门的责任,但是战前由于财政拈据,反潜武器在三十年代非常不受重视,对于实现这个建议没有作任何工作。
  1940 年,研制一种更精确的反潜武器已成为燃眉之急。初步研究表明,研制一种能测深度的声纳和前面提到的那种发射器是可能的,但是最后研制成功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也试验过各种不太复杂的措施作为权宜之计。
  其中之一是向护航舰艇的舰首前方发射标准的MKⅥ型深水炸弹。然而现在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因为要把深水炸弹发射300 码远,其发射装药所产生的反冲力对小舰的甲板来说是太大了。
  此外,深水炸弹不能完全垂直地或很快地下沉,在没有测深声纳的情况下,深水炸弹在杀伤目标的有效距离内爆炸的机会是很小的。
  1940 年12 月,英海军军械部门接到任务,要制造一种临时用的舰首发射武器。该部门以前曾为陆军试验过一种无后座力的套管迫击炮,于是决定利用科学家们在战前研究的某些详细说明,对这种迫击炮进行改装。
  这种迫击炮被叫做发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刺猬”不是从炮管里面发射出去,而是放在一个钢杆或金属插杆之上,发射管的外壳套在插杆外面,起到了与炮管相同的作用。弹体由电路控制发射,当电路使弹簧松开时,便把插杆推到发射管外,插杆撞击弹体底部的发射药。燃烧的发射药发出的气体在发射管内膨胀,把弹头推离插杆,同时使金属插杆落下回到弹簧上,压紧弹簧准备发射下一发“刺猬”弹头。
  这就是说,发射管发射时所产生的大部分后座力都用于使金属插杆回到原位置上,而不是使整个武器回到它的支架上。这种武器由每行四个插杆共六行组成,每行稍有偏斜,这样“刺猬”弹就能成直径为30 英尺的环形散布,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德潜艇的平均宽度(约20 英尺)。每行金属杆可以向上翘起20°左右,以防舰艇左右摇摆。发射方法是每次使用两个插杆,迅速连续发射,这样,自己的艇甲板就不至于承受24 个插杆同时发射的联合座力。
  还决定把炸弹装上触发引信,在接触到德潜艇时爆炸。当对发射器的改进工作还在进行时,在萨里船坞就已对各种引信进行了试验。
  最后选定的引信有一个叶片装置,在弹头落水时,叶片能随弹体在海水中运动而旋转,这就防止了触发引信一进入水中就引爆弹体的问题。当时片转动时,就有一个螺旋转动的力去掉其惯性重量,而这种惯性重量能使另一个弹簧在弹壳内把撞针装置向前压。
  当有惯性重量时,就有一个螺旋转动的力去掉其惯性重量,而这种惯性重量能使另一个弹簧在弹壳内把撞针装置向前压。当有惯性重量时,雷管与撞针成一排,于是在弹体碰到目标或被附近的爆炸振动时,惯性重量就能从撞针放出,射向前方,撞击雷管,使弹体爆炸。
  最初试验时,触发引信位于弹尾,但不令人满意,所以决定放到弹头。
  弹体的设计是只在碰到坚硬的物体时才爆炸,而不是按定深程度,即可能离潜艇还有一定距离时爆炸,因此需要的炸药量很少(32磅铝末混合炸药)。
  “刺猬”弹的最初试验是在“女巫”号上进行的。试验表明,唯一的缺点是发射电路的问题,这种电路容易潮湿。
  后来设计了依靠击发的新电路,但是试验的结果令人很不满意,所以仍然保留了电力电路。“韦斯特科特”号在利物浦湾做了进一步试验。
  1942 年1 月,这种武器首次用于海上作战。“韦斯特科特”号于1942年2 月使用这种武器首次成功地击沉了U —581 潜艇。
  “刺猬”弹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准确和集中地发射,在紧急进行反击的情况下,往往为了求快而做不到这一点。一颗没命中的“刺猬”弹对德潜艇丝毫没有伤害,对潜艇艇员的士气也不会造成影响,反倒使护航舰艇上自己的舰员感到扫兴。在攻击中经过10 至15 分钟的密集射击之后,出现的确是没有命中的寂静。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而且在使用深水炸弹时,护航舰艇的舰员起码总可以对爆炸的噪声和隆起的海水感到振奋。
  他们总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即使没有击沉德潜艇,深水炸弹的爆炸也一定会使潜艇发生很大震动,会对艇员造成精神上的威胁。由于这个原因,有些护航舰艇仍愿意使用深水炸弹而不愿使用“刺猬”弹,尽管“刺猬”弹还是有较大的成功机会。
  “刺猬”弹的详图送到美国后,美国立即将这种型号投入了生产。而在小型舰艇上,由于存在着空间、载重量和后座力的问题,不能装载原尺寸的“刺猬”弹,因而研制了一种能发射4 或8 个弹头的“捕鼠器”发射器。
  根据科学家们的上述设想,于1942 年2 月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舰首投掷武器。这种武器叫作“乌贼”型深水炸弹发射器。
  它由一座三个迫击炮式的发射管组成,发射管的固定仰角为45°,能够向垂面两侧倾斜15°,以防舰艇向左右摇摆。每个发射管与武器的瞄准点稍有偏斜,这样“乌贼”弹落下时就成三角形散布开,三角形的大小大约是每个炸弹有效杀伤半径的两倍。“乌贼”弹内含有100 磅铝末混合炸药,使用定时引信引爆。
  这种武器是与144Q 测深声纳联合使用,引信的走时装置在临发射之前装定,使“乌贼”弹在定深的深度上爆炸。弹体的形状要能迅速地在水中垂直下落。
  “乌贼”型发射器及其补充弹药占了很大重量和空间,因此在“堡”级轻护卫舰上只有装一个发射器的地方。较大的“湖”级能装2 个发射器,发射一组六个炸弹,可以覆盖目标所在的深度。
  “乌贼”发射器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武器,由于它非常准确,所以人们宁愿使用它而不愿使用深水炸弹。装有这种武器的第一艘舰艇是1943 年9 月建成的“哈德利堡”号轻护卫舰。1944 年3 月,第二护航大队的“基林海湖”号使用这种武器第一次击沉了U —736 潜艇。
  1942 年2 月份,磁探仪在美国海军开始使用。
  在战争爆发之前,以亨利·梯泽德爵士为主席的英国委员会就已经讨论了利用地球磁场从飞机上发现潜艇的可能性。1939 年冬至1040 年春,在法恩巴勒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艘潜艇在水中通过时所引起的地球磁场的变化非常微小,利用当时英国的磁力探测仪器,根本不可能使这种想法有所发展。这个想法后来被美国接受了,他们在1940 年开始研究磁力探测仪。到1941 年底,已能探测到400 英尺距离上处于下潜状态的潜艇。
  当时的磁力探测仪还不太敏感,也不太准确,因为德国ⅦcU 型潜艇在400 英尺的距离上所产生的磁场只有10 伽马,而地球磁场的强度为50000 伽马,这就是说,必须探测到小于1 :5000 伽马的磁场变化。
  加之潜艇的磁场强度是与潜艇所在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而探测这样微小的磁场变化就变得更为困难了。为了取得最佳探测条件,飞机必须与地球磁场保持成一条直线,偏差不能超过1/10 度。
  除了这些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有飞机本身产生的磁场问题,这也影响仪器的精确度。飞机本身的磁场可通过防护层和使用非铁类金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磁力探测仪通常装在飞机的翼尖或机尾上,与一个转动的纸滚相联,由一支活动的笔尖在纸滚上写出磁场强度的读数。1942 年,对磁力探测仪做了进一步试验。磁力探测仪于1943 年7 月在美国海军Vp—63“卡塔林纳”式飞机中队开始使用。
  美国原打算使用磁力探测仪作为最后测位装置,搜索在飞机到达阵位前已来得及下潜的潜艇,然后声纳浮标在磁力探测仪的帮助下对潜艇进行跟踪。然而最后,磁力探测仪还是只能单独使用。
  它的缺点是在公海大面积搜索时毫无胜处,使用只限于直布罗陀海峡和加勒比海。磁力探测器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它的探测不会被潜艇察觉,潜艇也没有发现磁力探测仪的器材。
  而雷达和声纳都是靠发射某种波束来进行探测的主动式探测器,这些发射波都可能被潜艇发现。
  1940 年6 月份,驻德文郡奇弗诺的第172 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开始使用“利”式探照灯,9 月份,第二中队(第179 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也开始用“利”式探照灯进行作战。
  1940 年9 月,利空军中校根据英国岸防航空兵司令的要求提出了一份设计,目的是为了协助飞机对已被ASV 雷达发现的水面上的德潜艇进行夜间攻击。
  他于1940 年10 月交出的设计构思是使用一部24 英寸10。5 于瓦的海军探照灯,探照灯的作用距离为5000 码。
  这种探照灯装在“威灵顿”式轰炸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