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孕纬删龆ㄐ缘闹氐愎诺吕锇仓鞯牡冢常福币常骸暗窃谀切┪<钡娜兆永铮L乩罩荒芸悸撬约旱奈飨摺5秸秸旖崾保谡獬〔怀晒Φ陌⒌枪ナ浦校颐蔷铝斓嫉恼霰缬忠淮伪┞冻隼戳恕!痹谡夥矫妫琳弑匦爰亲。卟灰谎氖牵飨呤堑戮罡咄乘Р孔髡骄指涸鸬恼匠≈弧!�
德军战略隐蔽措施与战术隐蔽措施的有机配合,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把各种补给品储备在莱茵河以东,是为防范敌人对该河的预期进攻而作的准备的一部分,但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极为严重的困难,因为向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亲口许诺的斯佩尔机构的运输纵队并未出现。
还有,要对付养精蓄锐、补给充足、人员和装备均占优势的敌人,德国部队的训练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对此,前线司令官个个都很清楚。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自一九四二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战。形势本来是可以大大改观的,各师也是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任务作好恰当准备的,只要将他们撤离前线,进行休整、恢复与补充,为训练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希特勒的确为他的许多党卫军师提供了这一切,但是被指派实施进攻作战的陆军师却享受不到类似的特权。那些将首当其冲担负突破敌人防线这个主要任务的普通第一线师,只能对其补充人员进行十分有限而欠缺的系统训练,当然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党卫军部队配备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坦克)都远比第五装甲集团军精良,这对参加攻势的陆军部队也是个沉重的精神负担。
部队缺少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被士兵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所弥补。尽管前线士兵的士气受到许多不利影响,但在内伊梅根和阿纳姆击退空降着陆的胜利,以及面对人数上、物质上远居优势的敌人而取得的鲁尔河保卫战的胜利却使士兵们充满了这样的信念:“莱茵河上的哨兵”仍屹然不动;他们凭着自己在西线的坚韧不拔,保卫着正在东线殊死保卫德国边疆的伙伴们的后方;同时,他们正在给德国的政治领袖以作出新结论的时间。
普通士兵接受了官方宣传,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战斗下去的愿望。官方宣传说,要是敌人取胜,德国人民就会受奴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臭名昭著的莫根陶计划的发表,向全体德国人预示着最坏的凶兆,使战场上的士兵除了战斗下去别无其他选择——即使他们不抱有一线胜利希望威尔莫特与富勒都谈论了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意义与效果。威尔莫特记递了戈培尔在莫根陶计划公开时发起的宣传运动。他在自己的著作的第550页中援引了戈培尔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说:“魁北克决议只会促使德国人加倍抵抗。”威尔莫特接着说:“这确是它的效果,那些缴获来的前线部队写的信件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富勒著作的第259页:“弗雷德博格在1943年春的著述说得好:‘他们(德国人)还认识到,这一次的情况可能更糟。德国人民开始感到隐存在整个欧洲地下的怒火,感到来自欧洲各民族的威胁。德国人民想使欧洲和德国团结起来,而纳粹主义却已使欧洲联合一致来反对德国。他们还感到斯拉夫人对自己夹击和潜伏在千百万外国工人中的危险。他们感到应该把战争打到底。除了继续打下去,有没有别的出路呢?实际上,是当时的形势和德国的敌人用鞭子把德国人民赶到卐旗帜下去的。‘要不就是胜利,要不就是布尔什维主义’,这就是戈培尔的口号。他给德国人民指明,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尤其是莫根陶计划,它似乎表明,戈培尔归根到底还是对的。他和希特勒在过去几个月所描绘的,并已被很大一部分平民和数百万士兵的经历所证实了的俄国占领下德国人民命运的悲惨情景,现在又被要作西方盟军恐怖报复牺牲品的前景搞得更阴暗了。俄国人已经到达东普鲁士边境,英国人和美国人来到德国西大门,所以,希特勒的论点异乎寻常地令人信服。因此,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是个严重的政治错误,结果延长了战争,给双方带来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巨大牺牲。正如切斯特·威尔莫特所写:“另外,士兵与平民都认识到,在现阶段出现任何国内革命,只会使德国陷入灭顶之灭,在混乱不堪中土崩瓦解。”说得千真万确,只需补充一点:由于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工人被带进德国强迫劳动,一出现混乱将更加不可收拾。因此,前线的士兵在寻求机会防止这种结局。
对于前线士兵来说,他们是不甘在自愿作战和自我牺牲上落后于大后方的;在那里,男女老少(甚至儿童)在盟军惨无人道的轰炸恐怖强加给德国人民的可怕条件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援引了富勒对盟军破坏的全部看法。富勒著作的第317页:“这种野蛮的破坏究竟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第一、第二战场都在前赴后继去夺取胜利的时候,第三战场却破坏着战后行将来到的和平的基础,滥炸城市,要知道文明的基础是城市,而不是瓦砾堆。”努力奋斗,不惜损害健康,甚至往往献出生命。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激起了前线士兵的钦佩与尊敬,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义务献出一切。最后,官方出版物中诸如新兵器、新型改装飞机的大量采用与遍布各大海洋的潜艇以及德国工业增产之类的有意蛊惑人心的鼓动,也起到了增强德国人民和军队士气的作用。另外,德国士兵对其军官、士官的信心还没有动摇。
因此仍然存在着继续抵抗的某些精神条件,虽然这意味着:当人们发现最后攻势走向失败时,他们的反响将更大。随着阿登攻势的破产,德国最后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它所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保持有效的防御。一时,忠于职守、自我牺牲、同志友爱的精神使人们还能抵挡一阵,后来抵抗的意志终于垮了。无可奈何,前线士兵被迫承认,敌方的陆、海、空优势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再有希望进行有效的抵抗了。
这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干希特勒曾公开预言,德军将重演它一九四0年的胜利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的第598页也写道希特勒无视诸如此类的考虑:“(德军)素质下降,在许多方面已无法与在1940年装备精良时相比。”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过高估计德军力量,过低估计西方盟军力量,特别是过低估计美国人经受挫折、恢复元气能力的基础之上。
一九四四年底德国可动用的兵力与世界上三个最强大国家可动用的兵力之间的持久差距,不象希特勒说的可以“一举”消除,而且用他现在西线集结的部队来消除当然也是不成的。即使德国的最后攻势果真达到目标,重新占领了安特卫普,这对盟军将只不过是个暂时挫折,决不会是他们的最后失败。充其量,把西方盟军计划的执行推迟几个星期——即便如此,也只有在利用如此赢得的时间来取得军事上特别是政治上的有利条件以后,才真正会有所得。但是,这种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因为在交战双方充满仇恨的气氛中,不可能达成政治协议,而军事拖延是以高昂代价换来的,因而一文不值。攻势甚至没有使进攻德国的敌军受到很大削弱,而为了进行这次攻势得到加强、改编的德国师却丧失了大量人员、物资,陆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凑合起来的最后预备队也给报销了。这些预备队的不复存在,在东西两线都被痛感到了。倘若把抵抗重点及时地从西线转移到东线,那里的防线肯定可以守得更久一些扫校者注:这个观点恐怕并不公允,毕竟我们今天都已知道:那时东线苏军的实力比西线强大得多。;当然,采取了这个解决办法,西线就要听其自然,就要面对处于压倒优势的西方盟军而迅速瓦解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对丘吉尔赋予军事行动以政治目标的“最后尝试”的评论。到1945年3月底(他的著作第643页),“使丘吉尔大为失望的是蒙哥马利没有奉命赶在苏军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柏林。丘吉尔去找艾森豪威尔,没想到扑了一鼻子灰。艾森豪威尔拒绝别人对他军事行动的实施进行干涉,他宣称,柏林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军事目标。同时,他不无道理地向丘吉尔指出,德国被占领后的政治分界已跟俄国人议定。……这条分界线划在柏林以西约九十五英里处。……艾森豪威尔的观点得到白宫的支持,他执行了他自己的计划。”富勒著作第346页:“就政治上来说,【德国人】最好的方法或许还是放弃西线,集中全力对付俄军。这样德军就会把整个德国和奥地利交给美国和英国,而给俄国一个致命的打击。”蒙哥马利同意丘吉尔的见解。富勒(第360页,第46条脚注)写道:“英格索尔断言,政治上缺乏远见,决定不进攻柏林的责任不在艾森豪威尔而在布莱德雷。”。
因为希特勒清楚地知道,盟军决不会撇开苏联单方面跟他媾和,所以他就主张进攻西线,然而德国的最后预备队由于这次进攻失败而崩溃却主要使苏联得利。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俄国人在向德国发起的最后攻势中突破了巴拉诺维齐桥头堡。这次攻势所以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胜利,其根子毫无疑问是德国的阿登攻势。原以为在西线赢得的时间到头来被证明是一场可怕的幻觉:红军第一个猛攻德国首都。四月二十五日,他们的前卫部队与美国人在易北河畔会师。只是在敌人的一目了然的胜利的影响下,德国终于才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接受“无条件投降”——然而却太迟了。
英文版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现在这个英文版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与原来的德文版不同。考虑到自己德国的读者( 其观点毫无疑问极大地受到欧洲大陆看法的影响) ,德文版的编者感到特别有必要对欧洲的战争与欧洲以外的战争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说明。为了较清楚地说明欧洲以外的战争——比如太平洋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同盟国在欧洲战区的战略,也为了说明同盟国对日作战如何依赖于欧洲的战况,太平洋战争的两个决定性战役也就编入了德文版,一个是由于尔根·罗韦尔撰写的一九四二年中途岛的空海战役,另一个是由贝尔恩·安德森撰写的一九四四年的莱特湾战役。
上述两篇论文中,第一篇的作者是德文版的编者之一,他是一位对太平洋战争作过专门研究的海军历史学家。第二篇的作者是一位美国海军上将,他在莱特湾战役中负责指挥一艘巡洋舰,后来作为美国海军战史的撰稿人而研究了这一战役。这两篇论文意在使德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以日本和同盟国的战略计划为背景的海战性质、海战中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斗争以及海战中的两栖作战。不言而喻,英美读者对海战问题要比德国读者熟悉得多,而且不管怎么说,关于这两个战役已有许多用英文写成的杰作,因此没有必要把这两篇论文纳入这个英文版。
然而,这却导致本书的宗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德文版的宗旨在于将这些不同战役作为一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提供给德国读者。而英文版的宗自却在于向英美读者提供德国在研究欧洲战区最重要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