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绝地从奥尔河赶回来。他们带来了……悲惨的消息,说团一级的防御工事已经土崩瓦解。”,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军事行动便成了一系列单个的阻滞行动。蒙哥马利为恢复形势所作的贡献在于,他将一系列的孤立行动串联成一场有明确计划性的浑为一体的战斗。正因为他不同意进行不成熟的零敲碎打的反击,美军才可能聚集起预备队,挫败德军扩大突破口的企图。但是,正当这位总指挥需要预备队加强他的西翼时,防守防线的北段却用了六个美国师(美国第一集团军半数兵力)的大部。盟军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的反攻来得太快,没有摧毁德国的进攻力量,虽然这本来无疑是可能的。反攻只取得局部成功。敌人不得不再次艰苦奋战,重新夺取他们已经为之战斗过的领土。
就德军方面的态势发展而言,使局势逆转的是敌人的空中活动。当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气转晴时,英美空军完全控制了德军补给线。尽管德国空军飞行员作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还是无能为力来减轻地面部队的负担,这些来自空中的猛烈袭击使作战部队最急需的弹药和补给品的输送进一步灾难性地被耽搁了:为隐蔽起见,补给仓库大都设在莱茵河东岸。在这方面,燃料补给尤其受影响。因此,从一开始,进攻部队的燃料简直是用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的富勒著作的第348页:“阿诺德将军写道:‘美国陆军航空兵,飞上了天空,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我们数百架飞机的航向直指德军的补给线。冯·伦斯德就是要通过这些补给线给军队运送补给品,以便能够继续进攻,或者在此固守也好。以后的行动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弱。我们准备把战场孤立起来。’”威尔莫特著作的第603页:“美英空军四天就出动了一万五千架次,不仅袭击了阿登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还袭击了整个莱茵兰地区的公路、铁路与机场。”梅里安著作的第201页:“一千七百多吨炸弹投在圣维特……为直接支援地区作战,战术空军航空队出动了三万多架次以骚扰德军,这使德军进一步遭到破坏。”。至于说补给品,战斗地域实际上已经孤立无援。
从德军角度进行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展开地域和进攻发起地域选得都正确。选择的进攻时间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方式均适合当时情况,也都正确。敌人的情报与空中侦察没有察觉部队展开的准备情况。采取的伪装措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虽然直到进攻前一天才通知有关部队是担风险的。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达成了突然性。
尽管有这些有利因素,进攻仍未成功,这必须归咎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以下错误:德军最高统帅部没有及时地将赋予给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主攻任务转交给第五装甲集团军,以便恰到好处地利用后者的胜利发展战果。后来,在仍有可能采纳所谓“修改方案”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仍然不作变动。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强攻由于两个友邻集团军没有取得初期的胜利而失利。还有,当进攻明显已成败局时,却不及早鸣金收兵;当战而不胜需要作出新决定时,又迟迟原地不动。另外,现有人员、物资的数量远不足以使攻势向纵深发展。
当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发起的攻势失败,而第五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告捷并呈现出突破之势时,主攻任务本应立即转交给第五装甲集团军,因为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已大大落后于它的计划日程。可是,前线司令官们提出的这种建议都被置若罔闻。
遵照希特勒的计划,担任主攻的是北面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担任预备队的装甲部队也是据此而进行部署的。早在十二月十八日,莫德尔陆军元帅就建议,担任预备队的师(或者其中一些)应用来利用第五装甲集团军已取得的胜利发展战果。但由于政治原因,希特勒急干要让“他的武装党卫军”发起决定性的打击。因此他坚持,派往前方的那些师应呆在主攻地段以北,以便让党卫军司令泽普·迪特里希再有一次机会威尔莫特著作的第609页:“冯·伦斯德后来说道,这个决定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它使整个攻势失去了平衡。”。最后第二、第十二党卫军装甲师倒是被派来增援第五装甲集团军,可是来得太晚了,不起任何作用;到那时,第五装甲集团军本身也已被迫转入防御。决定又一次作得太晚了。
人们不禁要把十二月最后几天巴斯托尼周围小小地区集结的部队,同第五装甲集团军为实现向马斯河渡口挺进这个主要目标所派给的部队,加以比较。
最迟在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应该收缩其战术目标——特别因为东线形势危急。
第五装甲集团军的最终失败,跟友邻集团军没有取得初期胜利大有关系,因为随着两翼拉长,它要抽出部队保护两翼,于是先头突击部队受到削弱。
盟军在圣维特的守军坚持得比预料的要久。德军穿过索伊-霍顿-马尔什公路的进攻虽然迅速,但缺乏力量。结果第五装甲集团军被迫退回到其进攻正面的南部地段,回旋余地小了。当第七集团军不久陷入困境时,第五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只得转而南下,加强受到威胁的翼侧。
德军官兵虽表现了堪称楷模的献身精神,但进攻速度还不够迅猛,在同火速赶来的敌预备队的决定性竞争中未能取胜。不久,攻势开始失去制胜的根本条件,即力量和机动性。进攻的机动部队只有一两个而不是许诺的五个燃料基数。一个标准基数可燃用一百公里(或六十多英里)。
十二月十六日以及其后几个星期,可用于进攻的部队同赋予他们的深远目标很不相称,而最后实有的师比预计的还少以下是实有兵力(括号里的数字是计划里原定的数量):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四(四)个装甲师,四(五)个步兵师;第5装甲集团军:三(四)个装甲师,三(三)个步兵师;第7集团军:0(一)个机械化师,四(七)个步兵师包括一个伞兵师。而且,这些师没有达到满员。。这些部队有的甚至还没有部署好,攻势实际上就开始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其他诺言也没有兑现。因而从一开始,攻势就缺乏能确保迅速有力利用打开的突破口发展战果的人员、装备及物资。明知现有兵力(包括人员、武器、装备、补给)不足,德军最高统帅部本应再作考虑,甚至在攻势开始前重作决定。同样地,实际进攻期间形势的发展也应使统帅部及时转入防御,把部队撤回原先阵地。
死抱住最初计划不放,坚持其过于野心勃勃的目标,坚持其对现有部队的编组、投入方式,这是一个错误。在这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里。盟军军事记者切斯特·威尔莫特说得对,德国的军事战略不再取决于纯军事考虑,最终决定权不在冯·伦斯德手里,而在希特勒手里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75页以及富勒著作的第346页:“这个计划是希特勒制订的,”戈林说道:“这个计划的中心内容和细节都是他一人包办的。……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希特勒亲自指导作战,用无线电下达命令。”。
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欺骗敌人和牵制进攻方向两侧的敌人——而这是约德尔事先答应过的。因此,敌人能够从不受攻击的地段抽调部队,而又不冒放弃宝贵领土的危险——他们刚刚夺得这些领土,以作发动进一步攻势的跳板之需。撤至西壁防线后面(即撤至进攻开始时的原先阵地)的决定作得太迟了。这个决定是硬由敌军优势兵力强加给希特勒的。由于他再次犹豫不决,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惨重代价。在敌占区再呆下去除了能赢得一点时间,将别无他获。而这一点时间是没有特别价值的,因为如此赢得的时间与带来的惨重损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
有两次,古德里安将军企图说服希特勒放弃显然不能取胜的攻势,把腾出来的部队派到东线。“十二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承认,阿登攻势‘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决定性胜利’……但是,‘形势出现了巨大的缓和。敌人不得不放弃所有的进攻计划。他们被迫重新部署部队。他们不得不把已经精疲力竭的部队再拖上战场。……他们在国内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在八月底以前决定战局已没有希望,也许到明年年底也不可能。这意味着形势的转变,在半月以前没有人相信这种转变是可能的。’”
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的形势分析会上,当古德里安将军试图提请希特勒注意东线的危险形势时,希特勒气得歇斯底里大发作。正如威尔莫特所说:“希特勒拒不正视这些事实,因为——用古德里安的话说,‘他的心自中有幅奇特的世界蓝图,每一个事实都得符合他这幅异想天开的蓝图。他相信世界必须如此;但在事实上,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蓝图’。”现实很快被证明胜于幻想。但在这期间,希特勒继续给西线以优先权,“以便我们能保住这里的主动权”。他还坚持不增援东线,并宣布今后不允许任何撤退。他甚至宣称.“每当我听说为了获得回旋余地必须从某地撤退时,我就毛骨悚然。过去两年中我听过这种话,结果总是骇人听闻。”1月10日元首会议第33号拾零以及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3页。古德里安叙述了希特勒对他报告的反应,这份报告列举了陆军参谋总部东线外军处提供的确切的详细情况。希特勒:“这是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一次欺骗!这是谁的胡言乱语?”古德里安在同一页谈到希姆莱时说“希姆莱认为他自己的军事判断跟希特勒一样高明,毋庸说,要比其他将军高明得多。”希姆莱在跟古德里安谈话时声称:“你知道吗,将军,我认为俄国人根本不会进政。这仅仅是穷凶极恶的恐吓。你们东线外军处列举的数字过分夸大了。你们过分忧虑了。我绝对相信,东线平安无事。”古德里安在自己著作的387页记下了在一次讨论会中(1944年12月底——作者注)希特勒对仔细计算出来的关于敌情数字的反应。他严厉地说道,这都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古德里安还在第404页记述了他跟“德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里宾特洛甫的一次发人深思的讨论。
一月十日,希特勒宣布,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将撤出阿登,进行休整和补充,但是仍然听从西线部队司令调遣。
约德尔十一月三日说过,希特勒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休整、加强西线部队和在德国本土征募新部队来获得进攻所必须的兵力。对于现有的师,他既不将其恢复到正常实力,又不加以解散,他宁肯组建新师,而放着那些久经战斗考验的师只有一半甚至小半兵力不管。他竭力使自己相信,这样就能增加兵力去应付即将来临的危机。事实上,要增加部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打法,而这是希特勒始终不能接受的。他断然不肯为整个作战作出必要的结论,不肯向攻势波及的前线发出必要的指示。由此可见,在现独裁统治下,现有的部队并没有被应有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决定性的重点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1页:“但是在那些危急的日子里,希特勒只能考虑他自己的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