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固芈薹蜓乇磁了购靼吨敝聊啥叩那磐繁ぁ>」芟L乩詹煌馊魏涡问降某吠耍嵌嗫髂露骄Вㄕ舛运菔贝娣搿で@斩骄УH嗡玖睿戮谝痪潘乃哪甓率巳湛嫉某吠似鹇肽馨丛は劝才诺募苹小�
A集团军群(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和南方集团军群(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在乌克兰的阵地一直向东延伸到第聂伯河河曲处。它们立即受到来自基辅地区俄军强攻的严重威胁。为了减轻那些交战频繁的部队难以忍受的压力和帮助组建预备队,有人建议撤离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突出部,主张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但是希特勒对这些合理的建议,一概加以拒绝。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底,这两个集团军群才设法守住了从赫尔松延伸到文尼察的这条战线。从该战线到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缺口。在这个缺口里,德军占有了布罗迪、卢茨克和科韦耳等三个孤立的据点。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左翼部队有被包围的危险,这在任何一张每日情况图上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希特勒仍决心让德军继续留在已被切断退路的克里木附近。他下令要德军沿整个延伸了的战线——这时的方向几乎完全是从东到西——继续进行抵抗。可是到了三月,不可避免的情况终于发生了:俄军进攻部队集中兵力粉碎了曼施泰因业已削弱的师,冲过切尔诺维茨直捣喀尔巴阡山脉。同时,俄军还从北面突入了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
在这种形势下,希特勒于一九四四年四且二日发布了一项新指令,对未来的作战如何进行作了指示:“俄军在东线南段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他们的兵力已消耗殆尽。永远阻滞他们前进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目的,我已命令采取影响深远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留在克里木,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自基什尼奥夫、亚瑟、喀尔巴柱山脉东部山口以东的德涅斯特河起,向北到科洛梅阿、布罗迪和科韦耳为止这条防线。事实上,这时大地化冻,道路开始泥泞——那年开始得相当晚——确实给了德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基本上沿着规定的路线出现了一条新防线。喀尔巴阡山和黑海之间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A集团军群)防守,喀尔巴阡山以北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防守。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守的部分地段尚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军队。冯·克莱斯特和冯·曼施泰因两位陆军元帅均为希特勒所讨厌,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时他们被免去了职务。舍尔纳将军接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莫德尔陆军元帅特地从北方集团军群被调来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希特勒的指令虽然没有公开承认,却表明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冬季交战的后果:俄军冲破了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复了乌克兰,推进到在罗马尼亚北部出入巴尔干的大门和在加利西亚东部出入中欧的大门。希特勒固执地拒绝及时撤离克里木,但他无法阻止俄军收复它。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后,在奇尔索涅谢半岛的最后一批德国守军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为俄军所击败。
与这个冬季在东线的南段和北段的决战相比,中段的战役并无任何重大意义。经过一系列防御战,中央集团军群(布施陆军元帅)设法保住了一九四三年秋季该集团军群退到“豹子”防线后占领的阵地。它据守着第聂伯河东岸斯塔里-比绍夫和奥尔沙之间的防线,多次挫败了俄军夺取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这一狭长地区的企图,并在维切布斯克前方进行的激战中,在奥尔沙保卫补给线的战斗中都阻住了俄军。这个向东鼓起的突出部的北侧,在波洛茨克附近受到了威胁,其南侧也受到了威胁,也许还比北侧大。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撤走,在一九四四年初就感到有必要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建立一条部署少量兵力的翼侧防线。当俄军向科韦耳的进军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时,该集团军群司令当机立断决定集中所有的预备队于科韦耳,甚至不惜削弱其正面向东的防线。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这些部队在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霍斯巴赫将军指挥下解救了已被包围的科韦耳“堡垒”,在这以后,他们向前逼近到图里亚地段,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重建联系。
到四月底,春天道路的泥泞和俄军自己需要的战斗间歇给东线带来了一段平静。德军的前线再次从黑海一直连绵不断地延伸到芬兰湾。可是这种情况只是个假象。尽管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能以如下观点(首次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七日鉴于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而提出)聊以自慰,即:没有一个敌人的胜利已造成“直接致命的影响”,然而这条蜿蜒曲折、驻守兵力不足的新防线上的弱点是确凿不移的,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抵挡俄军想要与德军决战而发起的真正坚决的攻势。最重要的倒不在于丢失多少阵地,而在于希特勒不顾损失日趋严重,仍坚持固守阵地,致使东线的德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蒙受重大损失。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已减弱到危险的水准。到一九四三年底,在东线原有的二百个师中至少已有三十个师不是被解散就是被合并。即便如此,那些仍作为师存在的部队有许多已减员一半以上。为使它们齐装满员已作了各种努力。可是连暂时替换负担过重的步兵的预备队都不足。只有装甲师才能从前线撤回进行休整和补充。
一九四四年春季,德军的防线仍从敌领土的纵深地带穿过。如果能把防线大大紧缩,并放弃所有那些需要大量兵力驻守而又无关紧要的突出部,那就可以组建预备队,也就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一九四四年年初,约德尔亲自向希特勒建议,把东线的德军撤到黑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从敖德萨到里加这一尽可能短的防线上。他想腾出一些部队,以便不仅在东线建立一支预备队,而且——鉴于西线有遭敌人入侵的威胁——还建立一支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约有二十个师的“中央预备队”。希特勒拒不听取这样的建议。那时,他仍决心固守克里木和第聂伯河突出部。由于芬兰的关系,他也不愿放弃波罗的海地区。此外,他还想把波罗的海作为德国新型潜艇的演练场。甚至在冬季战役结束以后,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话,他仍然不愿放弃已经占领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他根本不承认俄军的优势。因此在四月二日的指令中,他明文要求德军坚守他所规定的那条防线。中央集团军群所占领的突出部的南北两翼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希特勒无视这一事实,拒不同意该集团军群撤离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他也拒不同意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从多瑙河河口到喀尔巴阡山这一较短的防线上,虽然这条防线完全可以控制通往巴尔干的道路。
希特勒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固执看来很难理解(如果他的任何行为确实能从理性上理解的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能够料想到俄军一定会很快重新发起攻势行动——很可能与英美在法国的登陆配合起来。冬季战役导致了俄军在乌克兰西部的大量集结。希特勒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与陆军总部的顾问们同样也认为),俄军一定会在这里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尤其是在德军费了很大周折才制止了俄军向加利西亚东部伦贝格以东地区的推进时更是如此。敌军可能以这个地段为跳板,向西南推进,突入喀尔巴阡山区,从而开辟通往华沙的道路,并动摇德军东线的中段和北段。
对敌人意图的这一估计,确实表明整个德国军事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也许正是这一点牢牢萦绕着德国的领导者,以致在导致这一估计的因素已明显地不再起作用时,他们仍无法摆脱上述的看法。总之,德军现存的所有预备队,包括大部分装甲师都被集中到加利西亚以对付敌人的威胁。这一步骤使前线其他地段上的兵力变得空虚起来。
据料,第一个重大的打击将对着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陆军元帅也是这样预料的。那些陆军总部的人还料定“重点进攻又将遇到重点防御”。然而,十分明显的是,敌军不大会选择德军防守最强的地段来发动一次可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攻势。从对局势的这种看法中却未能得出另一个非常必要而又明显的结论,即如果其他集团军群没有预备队,至少应当准许它们作出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自己的安排。实际情况是,它们不但没有预备队,而且还领受了那些要不惜一切代价固守防线的严格命令。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种对敌人意图的片面看法,加上为对付这些意图而采取的互相矛盾的作战决定,孕育着一九四四年夏季东线德军所蒙受的新的惨重失败的胚芽。整个战线拉得过长。预备队——正如不久会看到的——摆的位置也不对。同时又严禁集团军群采取机动防御战的打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九四四年夏季的失败和覆灭就不足为奇了。它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灾难中第一个最严重的灾难。
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打得很顺利,击退了俄军对其防守地段的所有进攻。全体官兵经过这次战斗信心倍增,但是他们未能认识到真正的决战已在其他地方即东线的南段和北段打响了;也没有认识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地段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尽管那样,自一九四三年秋季以来,他们对俄军的进攻方式已经习惯,因而普遍相信自己能继续对付任何这种进攻。他们并不认为俄军会改变其进攻方式。俄军以往总是对防线上的不同地段相继发起进攻,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就能从没有受到威胁的地段抽调预备队来加强危急地段上的防御。
最后一次采用这种成功的战术是在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局势变得困难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牺牲那段面朝东的主要防线为代价,把预备队集中到纵深处的西南翼侧。当时该集团军群编成内的四十五个师中就有八个师,其中包括两个装甲师,集中到了科韦耳。由于这次集中兵力,才解除了对该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的威胁,解了科韦耳据点的围,并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建立了联系。然而,虽然结果证明冒着风险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该集团军群东部前线守军不足仍是事实。第九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只得以三十二个师的兵力防守一条近四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此外,该战线的作战行动受到希特勒的命令的限制。希特勒命令建立所谓的“据点”,从而一开始就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了部队的机动性。希特勒是如此热中于这些“据点”,以致守卫这些据点的司令们还得特别向他起誓,如果没有得到明确许可,他们决不放弃这些据点;没有这样的许可,他们将坚守到最后。同时,他们有权要求所有其他碰巧来到这里的战斗部队协助他们防守这些据点。这些据点也并不那么坚固,它们只是由临时凑起来的材料加固的。希特勒却认为这种“据点”战术,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