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

第3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偃敉斯庋觯亲钪战逊ü系降鹿幕潮Ю铩1匦氤腥希馐嵌孕问品浅4砦蟮呐卸稀OL乩兆魑戮罡咄乘В就庹庑┮饧淙凰衔斯谖魑骼锏旱锹降目赡苄愿蟆K谷衔腥艘灿锌赡芏钥莆骷蔚菏凳┰て诘慕ィ蛭抢锔欣诘腥硕砸獯罄辈渴凳┲旅拇蚧鳌�
  有个人——此人是谁无案可查——向会议报告说,对同盟国海上活动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同盟国显然不会在夜间企图驶越西西里海峡,顿时充满了那种沾沾自喜和盲目自信的气氛就有点被破坏。到白昼——这是会议感到另一件有把握的事——德国空军就能阻止海上运输船队通过。由于类似原因,会议还认为敌人未必有对意大利诸大岛进攻的可能性。结果,所剩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多少天来直到最后一刻他们都竭力反对的那种可能性:即在法属北非登陆。这种可能性,尽管屡遭德国的否定,却是墨索里尼一直强调的。
  大约在第二天凌晨二点,那趟开往慕尼黑的专列在途中收到了英美在法属北非海港开始登陆的首次报告。虽然可能性成为必然性已有好几个小时,但这个消息传来时给希特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十八个月之后,在一次讨论西线迫在眉睫的人侵的会议上,希特勒对此还记忆犹新。凯特尔象往常一样重复其主子的话,甚至还抢先说出其主子要说的话。虽然并不是完全准确,他声称:“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点。直到最后一天,我们还认为他们肯定会穿过(西西里海峡)……后来,他们突然回头驶向北非海岸。”
  那些在专列上的人,马上在凌晨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夜间传来的令人痛苦的不测事件。这时,列车停在图林根车站的一条专用线上。他们现在已从其自鸣得意中醒悟过来,并且不得不正视严酷的事实,即西方同盟国又一次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且还是在一个很棘手的地方。这显然需要作出重大的决定。
  继阿拉曼之后不久的这次新攻势竟使这些人大为震惊,因此他们不能不考虑这个严峻的问题,即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可能在北非保住一个立足点。很清楚,要解决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与之有着更为直接关系的意大利人是不行的。所以这样一种想法(被部分留在东普鲁士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的人员所持有而且还被首次报告所证实)立即就被否定了。立即作出这一否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意识到放弃北非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政治和战略方面的不利。然而,至于如何(即使有办法也很少)才能对付同盟国这一新攻势这样一个直接而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却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在这一危急情况下,看来好象只有法国人才能有所作为。希特勒马上准备提供一些慷慨的帮助,尽管这些帮助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不管怎样,德国将这点立即通知了维希政府,希望能鼓舞法国进行抵抗。当然,除了早已作出的关于海上和空中对策方面的决定以外,也就没有其他决定可作了,因为在附近任何地区都没有其他可动用的德国部队,而且希特勒仍然认为不应让意大利人介入法国殖民地。
  意大利人在这种形势下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也是只有法国人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墨索里尼接受了德国计划并宣布他准备与维希政府结成联盟。从卡瓦勒罗日记中透露的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这个策略想入非非:“法国舰队在一小时之内就能从土伦开出。我不敢存此希望,但假若这个希望真的实现,那么就打赢了。”意军最高统帅部长官的注意力,现在便转向其参谋班子前四个月所制定的夺取突尼斯的计划,虽然现在是作为一种先发制人的行动。可是,象马耳他岛的情况一样,很快就发现不只是希特勒的再三反对阻碍这一计划的实施,卡瓦勒罗毋须详细研究这个问题,就把这个计划给否决了。正象他在日记中所提到的,既没有足够的舰艇也没有足够的车辆。这就使该计划完全不可能实现。但不久,在他与凯塞林(毫无疑问地答应给他援助)作了一次谈话之后,我们发现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介入突尼斯才是拯救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唯一办法。”毫无疑问他现在考虑的是越过西西里海峡去夺取突尼斯;本来打算经由陆路从利比亚西部向西推进的想法已被放弃——很可能是因为极度缺乏人员和运输工具。
  希特勒十一月九日在慕尼黑召集会议,并急忙邀请意法两国外长参加。到举行会议的时候,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显然不能寄希望于远为劣势的法国部队进行任何拼命的抵抗。那些与西方同盟国合作的法国殖民地部队的军官们,已经能够在守军中制造混乱;可也只不过如此而已,主要是因为西方同盟国极力想将登陆的时间和地点的秘密尽量严守得久些,没有把情况适当地告诉他们。这些亲同盟国分子没能制止抵抗,几乎在所有的登陆地点都发生了战斗。由于阴谋者没有对法国海军指挥官吐露秘密,某些地方的战斗还具有相当的规模。在卡萨布兰卡和奥兰附近,法国海岸炮兵部队、海军部队及部分陆军奋起抵抗那些远为优势的同盟国部队,有些地方的战斗持续了数日之久。在战斗过程中,一艘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及七艘潜艇在卡萨布兰卡被击沉或被击毁。四艘驱逐舰和两艘潜艇在奥兰被击沉或被击毁,这些全是法国的舰艇。法国守军中共有一百一十五名被击毙。然而,在阿尔及尔的抵抗,则由于法国部队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的指令而停止。十一月八日下午由于私事他恰好在该城。当他发现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时,他命令法国守军停止抵抗。可是直到十一月十日中午,在采用德国人不知道的密码请示并获得贝当元帅的准许之后,他才制止了所有的战斗。
  其间,希特勒增强了信心,认为没有法国的援助自己也能应付这一局势。轴心国在地中海西部战略的新基础,是立即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占领整个法国,并在科西嘉岛登陆。然而,能用以建立突尼斯桥头堡的德国部队只有三个师,其中两个师分散在法国境内被占领的地区而且缺乏充分的战斗准备,第三个师正在德国组建之中。可是同时,在他们到来之前的几周里,轴心国所能集中的只是些很弱小的部队,主要是南线部队司令部的直属部队,他们得到的是一些摩托突击艇和一些飞机的支援。在突尼斯的法国师被说服参加联合抵抗之后.意大利人才开进来。这一次无须担心运输问题,因为正象戈林所指出的那样,通往比塞大和突尼斯的海上航线“只不过象豹跳跃一次那样的长距离”,而且德国海军作战局也认为,使用这条短程航线是项“容易的任务“。当然在法国南部的港口和海港会有足够的船只可供利用。在有可能征得从维希跚跚来迟的赖伐尔的同意之前,这一切大体上已安排就绪。
  这就是十一月十日从慕尼黑下达的命令的背景。凯塞林陆军元帅(墨索里尼的正式副手),除指挥第二航空队外还指挥这一新战区。他指示,在突尼斯要赶在敌人到达之前“建立好桥头堡”。然后,一旦集中了必要的兵力,他将向西推进,沿途夺取一个又一个海港并把敌人赶回到自己的舰艇去。一千二百英里以外仍为其生存而战斗的隆美尔的部队接到通知说,从此以后通过地中海的补给线将安全可靠。隆美尔被敦促尽快将英国的进攻制止在尽量靠东的地区。依据希特勒明确的指示,即使是在这种形势下也要象紧急增援北非一样来增援克里特岛。
  尽管一九四二年秋末有很多麻烦,然而这些计划和命令用意在于造成一种印象,即轴心国的力量仍未被打垮,其领导人仍满怀信心。眼前的发展似乎还证实了这一假象。虽然意、德在突尼斯的部队很薄弱,但他们确实很快建立了某种松散的战线。当时那里远占优势的同盟国部队的希望却受到了挫折,甚至在今后几个月情况也是如此。至少整个十一月份,沿着这条大为缩短了的新航线,轴心国运来了补给品而毫无损失,虽然一个月运来的总量几乎还赶不上英美在北非的部队一天内得到的数量。
  德军最高统帅部再一次——象过去常常做的那样——倾向于过高估计这些初步胜利。它过于重视自己在新形势下尽心竭力的决心,又过于忽视未来形势非常明显可以预计到的不可避免的恶化。在这个时期希特勒整个指挥上特有的失利又一次显露出来:为执行他的指示和达到他规定的目标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补给品和装备无法取得。不久由于船只沉没而造成的补给品的损失又开始大幅度回升。力量对比变得越来越对敌人有利。甚至在这较短的海上航线上也再次暴露了轴心国海军力量的局限性。最后轴心国还执意不愿承认,同盟国顺利的登陆(即使仅被看作是一次战略机动)加上他们稳步增长的空中优势,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使轴心国在北非的整个阵地难以防守。
  当然,一定要设法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因为就所能看到的,这是援救还在节节败退的隆美尔部队的唯一希望,也是把他们撤回欧洲大陆的唯一希望。他们从埃及边境后撤到突尼斯越快,希望就越大。可是,这无疑直接违背了他们接到的命令,虽然突尼斯桥头堡仍能起到的唯一的实际作用是给隆美尔部队的撤退提供方便。
  鉴于轴心国在海上和空中明显的劣势,即使希特勒照墨索里尼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初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给他提的建议办,这时也无济于事。该建议是:“那个以进攻俄国为开端的战争的一章现在已没什么进一步意义了”,而且应该以某种方式来结束,“以便为西线和地中海腾出部队来”。俄国人现在不可能屈服,除了这个事实之外,也没有可能通过地中海向突尼斯派更多的部队——更不要说执行墨索里尼的另一个建议,即经由西班牙,“从背后牵制同盟国在北非的进攻”。事实是在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开始时,轴心国缺乏进行这类行动所需的力量;顺便说一下,这类行动德国海军部也建议过。
  同样,由于突尼斯具有战略上无可置疑的重要性,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扼守突尼斯,这很好;可严酷的事实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比现在轴心国所拥有的还要多的兵力才行。从战略上讲,当西方同盟国在法属北非成功地登陆时,执行这一决定的任何企图,都意味着打一场实际上已失败的仗。轴心国在北非的部队(其中包括很多战斗力很强的师)的被歼和被俘,使北非的战争干一九四三年五月中旬宣告结束。同时,轴心国也失去了在将来争夺地中海欧洲海岸的斗争中打败同盟国的一切希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联装甲部队——后面跟着大量步兵——在冰天雪地的顿河草原上击溃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这一天,一般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开始。不管是否恰当,该战役长期以来在德俄两国的战争文献中都被赋予了某种传奇的色彩。它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并由此涉及到对整个战争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问题。
  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考察德国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