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

第3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卮笞鄣愕模皇浅龊跻馔獾陌投烧揭墼斐傻难游螅膊皇瞧氪蠓较虻幕ㄕ揭劾朔蚜说谋笫奔洌皇巧钋镂薹ㄍㄐ械哪嗯⒌缆罚钦渭摇ⅰ罢铰约摇毕L乩盏呐卸洗砦蟆S捎谂卸洗砦螅L乩崭秤韪富庸俚氖且幌钗薹ㄊと蔚娜挝瘢峁┑氖且恢跣〉梦薹ㄍ瓿烧庀钊挝竦牟慷印�
  在俄国的大反攻(好几个月的激战)期间,双方表现出奇迹般的技巧与勇敢,这种技巧和勇敢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在三个月的战斗中,俄军投入了一百一十七个新师,而德军所能与之对抗的只是中央集团军群疲惫不堪的正面部队,他们总共只得到九个师的软弱无力的增援!具体数字见下面的列表。
  德国提供给东西两线的增援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至1942年2 月
  师(个)
  师(个)
  旅(个)
  装甲旅(个)
  骑兵师(个)
  12月0    30    33    6    3
  1 月4    11    5    5    2
  2 月5    10    6    6    0
  1941年2 月至1942年2 月人员损失与补充一览表
  月份损失( 人) 补充( 人) 未弥补的损失( 人)
  12月103;600    40;800    62;800
  1 月144;900    19;100    125;800
  2 月108;700    69;700    39;000
  合计357;200    129;600    227;600
  不过,这场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没有造成中路德军土崩瓦解,却仍然是个奇迹。军事文献里有一种说法,认为希特勒关于“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命令挽救了中央集团军群和整个东线德军,使之免遭拿破仑大军覆灭的命运。此说没有多少道理。毫无疑问,在压力下撤退不可避免地要给装备、物资带来一定损失;同样无疑的是,丧失斗志的部队作长距离撤退有引起惊慌失措的危险。但在事实上,德军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们的优势感在十二月大大地动摇了,但很快又恢复了,当需要堵截敌人的突破时,通常是士兵们自己采取了主动。“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方针使人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导致了军事实力的急剧下降,由于缺少举足轻重的预备队,这种下降趋势已无法阻挡。不存在“长距离”撤退问题,因为到十二月中旬,“冬季阵地”距离前线只不过五十英里左右。到十二月底,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或是已经进入,或是非常接近冬季防线;他们的军事行动表明,退却并未造成物资、装备上的重大损失,当然也没有给部队的士气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希特勒替他的战术所作的辩解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而且撤退迟迟不进行显然也是没有道理的。当然,集团军群若是早一点退却,仍然无法逃脱敌人所要的结局,但至少可以在有利得多的条件下作战,因为撤至一处较短的防线就可以调集预备队;另一个很重要之点是,集团军群距离生命攸关的补给线要近得多。
  于是,大量证据表明,十二月撤至冬季阵地本是可以进展得很顺利的。希特勒说他的战术会更迅速、更彻底地打得俄军疲惫不堪。这种论点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德军也要流血牺牲,历尽艰苦,付出巨大代价。人们只要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认为只是希特勒的“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命令才使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土崩瓦解,这实在是没有根据的。似乎还有这种可能。即希特勒命令与其说是出于军事考虑,不如说是出自对他自己威望的担忧:一场卑鄙无耻而又十分巧妙的党派宣传运动把他树为“历代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他根本不能退却。
  还有一个对局势的发展开始发生越来越大作用的因素。希特勒一接任陆军总司令,就把指挥权越来越牢地操纵在他自己的手里;实际上,他将陆军总部和隶属的司令部贬成为“不折不扣的传令兵”。冯·克卢格要求更灵活(也更有效)地进行战争的建议,遭到断然的拒绝。同时,德国历史上一直沿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老军事原则,现在竟被轻蔑地当作陈旧过时的东西而加以抛弃;希特勒对参谋总部的不信任日趋明朗。这就导致了一个灾难性的行动方针,特别是当希特勒从他“坚持”方针的任何成功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应该是“未来一切军事行动的万应灵丹。……机敏善断与灵活机动被对原则进行愚昧无知的践踏所代替;纳粹的政治喧嚣战术给转移到战场上来了。……在危急的形势中号召前线士兵使出最后一把劲的正确原则却被变成了一条永恒不变的绝对法规。”
  莫斯科战役的最后结果是使双方暂时力量衰竭。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德军没有夺取莫斯科,虽然它一度几乎要落入德军之手;而俄军也没有粉碎中央集团军群。到一九四二年春天,整个东线的德军又进入战斗状态,其机动力也由于提供了新生力量、物资装备而得到恢复。但是即使如此,德军还不能沿整个东线发起一场攻势,这时的东线长一千七百英里。现在,强行解决的唯一希望是,将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集中于东线的一个地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德国的盟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共提供了约三十五个师)的支援下,以足够的力量赢得胜利。
  但是,莫斯科战役的军事、政治意义在于,原来要在三、五个月的时间征服俄国的宏伟计划遭到失败,而这场失败又使德国的“闪电战”时代宣告结束。一九三九年,政治家希特勒声称,德国只须在一条战线上作战乃是他的功劳。现在,德国在两线作战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不仅如此,而且同盟国坚持战斗直至胜利的决心又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德国武装部队在获得一连串的明显胜利以后,现已遭到明显的军事失败。德国的兵器已失去了“战无不胜”的灵光。
  东线继续作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希特勒和他最亲密的顾问是否从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的冬季战役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是否准备为一九四二年的战争实施作出必要的结论。

  地中海之战的结局(一九四二年)
  地中海之战的结局是由英军第八集团军在埃及阿拉曼的胜利和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促成的。上述两个事件都发生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前几个月发生的事件也都属干这个结局阶段。地中海之战从一开始就具有不断变幻莫测的特点,有时看起来似乎轴心国将取得重大无比的战略性胜利,然而最终却是同盟国获得了胜利。不过,一九四二年春夏意、德的攻势也应算作“该结局”的一部分,即使有人把这一攻势确实的或想象的失败和疏忽仅仅看作是“末日的开始”。
  对这个地区战争中的事件作任何调查研究,都必须从总的形势一开始就对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极为有利这个基点出发。一则,居住在地中海沿海地区诸民族习惯于英国人的统治;二则,同盟国一开始就控制了一些很重要的据点。同盟国这种有利地位,在程度和重要性上几乎无论怎样高估也不过分,而且还由于双方在最初的战略目标上的根本差异而更为突出。从一开始,英国人就把地中海看作是他们帝国的生命线,他们的目标是要获得制海权和制空权,如有可能的话,则控制整个北非。
  另一方面,自从意大利在一九四○年底第一次企图进攻苏伊士运河惨遭失败之后,轴心国就局限于保卫意属在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北非殖民帝国这一核心地区。甚至那时也是在踌躇再三之后。希特勒才终于同意德国向其盟国意大利提供必要的援助。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害怕意大利一旦丧失其在北非的殖民地桥头堡,就会放下武器完全背弃轴心联盟。
  隆美尔在一九四一年春来到北非,轴心国在北非开始作战时那种软弱无力的情况便发生了突然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第十航空军(几个月前才调到地中海)的支援下,他把相对比较小的轴心国部队集中起来,带领他们猛扑到埃及边境。由于在这同时占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而且又正要发动对俄国的进攻,德国现在有可能对地中海进行更富有雄心的考虑。希特勒便开始考虑实施钳形攻势,其南路将从北非向东推进,穿过埃及深入中东,从而瓦解英帝国。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双方在地中海的海军实力(仅为作好战备的舰艇)
  类型意大利英国地中海舰队(亚历山大港)
  K舰队(马耳他岛)
  H舰队(直布罗陀)
  战列舰5    3
  1
  航空母舰
  1
  重巡洋舰3
  轻巡洋舰8    6-8    2-4    1
  驱逐舰34    21
  7
  潜艇46+6(德国的)    11    12    6
  可是在这种富有雄心的计划还没有具体形成之前,在北非的意、德部队就被逐回到他们原先在锡尔特海湾地区的出发阵地。此时正值一九四二年初,东线的冬季危机正处于紧张阶段。此外,由于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与轴心国交了战。这种令人失望的命运逆转,加上在此之前沿地中海补给线遭到的与日俱增的严重损失,这一切都比以往更清楚地表明,地中海战区是受到来自海上的控制———在那里英国已恢复了制海权。第十航空军被调到地中海东部支援了巴尔干战役后就留在那里,尽管有人忠告此举不妥。借助于从地中海西部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英国成功地把马耳他岛再度变成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海军基地。一九四一年秋,“K舰队”起先拥有两艘巡洋舰,后来增加到四艘,再加上若干艘驱逐舰的支援,已能在地中海穿越轴心国的补给线抵达北非。意大利舰队虽然在数量上仍占优势,但却对付不了这一威胁。
  除了缺乏作战经验外,意大利舰队还可悲地缺乏一支有效的航空队。它连雷达也没有,而英国却早已采用。更严重的是,它长期缺乏燃料,这就使得那些因早先的惨重损失而已倾向于谨慎从事的意大利海军将领们,比以往更加谨小慎微。
  德国第二航空队司令陆军元帅凯塞林于十一月二十八日被任命为南线部队司令。这支相当强大的航空队不得不被调入以恢复空中力量的平衡;这一平衡不久之后还转而使德国在地中海的中部获得了空中优势。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也是因为德国潜艇被调入地中海——九、十两月调入六艘,十一、十二两月又调入十二艘。同时意大利舰队的活动也日益增加。德国潜艇击沉了“皇家方舟”号航母及“巴勒姆”号战列舰,而且还击沉了已被意大利鱼雷击中的“活雕像”号巡洋舰。意大利人还用他们的“人控鱼雷”(海猪式)突破了亚历山大港防线,击毁了“伊利莎白女王”号及“勇士”号战列舰。随后“K舰队”驶进意大利巡洋舰在的的黎波里以北的布雷区。“罗马海神”号巡洋舰及一艘驱逐舰被炸沉,“曙光女神”号及“佩内洛普”号巡洋舰则受重创。这些损失使英国的地中海舰队丧失了所有重型舰只,而英国海军部却无力进行补充,因为远东新战区当时正需要所有能动用的海军舰队。
  轴心国在海上及空中占有的优势加上补给情况随之改善,均使隆美尔得以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