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娜肆ΑH欢剂炜死锾氐旱娜钒训腥司苤俸4竺胖猓⒈N懒丝邓固谷┧蛊章乘梗屏炙迹獯罄I虾较撸虼烁玫憾杂谟⒐诘刂泻S虢牡匚蝗允且桓銮痹诘耐病�
最后,英国得以再次加强它在中东的地位。后来,它在友军的协助下占领了北非,击败了德国非洲军,并打得德国的盟友——意大利退出了战争。
莫斯科战役(一九四一年)
预备阶段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驱使德军进攻俄国时,他自信能在年底之前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一旦此举成功,他的后方就有了保障,他就可以转而对付英国及其盟国(一九四三年以后也许还包括美国在内),胜利结束这场战争。英国越加紧对欧洲进行封锁,德国的军事工业越需要俄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德国居民也越需要俄国生产的粮食。但是,作为最后一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却使希特勒感到,德苏两国迟早要发生冲突,并促使他在他自己选择的时机进攻俄国。当然,俄国并不怀有马上侵略的意图,它首先得使自己的空军与装甲部队实现现代化。它惯于不费一枪一弹地取得政治成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使斯大林放弃他那经过考验证明可靠的政策而贸然对德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特别是现在德国武装部队十分强大的时候。另一方面,德国源源不断地向东调遣部队不是无人觉察,斯大林就在竭力使其国家作好准备以便进行一场卫国战争。因此,主动权无疑掌握在希特勒手里,他认为他可以同时在两条战线上打一阵子,因为他深信,德军拥有以往闪击战的经验和胜利带来的高涨士气这些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在一九四一年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泥足巨人”。他选择春天融雪季节结束,道路不再泥泞之时——也就是五月初左右——作为入侵的最早日期。但是,出乎意料的巴尔干战役使之拖延了五、六个星期,因为要把那里获胜的部队(主要是高度机动部队)调回,并重新部署。
现在,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成了希特勒的新盟国。意大利也是德国的盟国,但是不要指望它会积极参加这一战役,至少暂时是这样。它在北非仍忙得不可开交。它在那里遭受了惨重损失,而且只是在德军的援助下才停止败退。
四月十三日,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这就打破了远东的力量均势,使俄国能将一部分远东部队,调往欧洲。另一方面合希特勒心意的倒是,日本尽快腾出手来去进攻新加坡,从而把英国部队牵制在那里。
希特勒通过强调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来向德国人民解释他那俄国战役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是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危险的最有利时机。他说,将西方文明从这种威胁中解救出来,乃是德国的历史使命。人们意识到自己将要被迫承担新的巨大牺牲,尽管他们确实不了解这场即将来临的奇灾大难的规模。
对于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说:“军事行动务必以消灭西部大部分俄军这样的方式进行,为此,要责令装甲先头突击部队迅速向前推进,阻止俄军仍有战斗力的残余部队撤入俄国辽阔的内地。”遵照元首一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指令,进攻的“最后目标”是在阿尔汉格尔-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亚洲部分与欧洲割裂开来。
据设想,俄国既会利用其旧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又会利用其新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这些工事有些最近已得到加固,同时还会利用不计其数的有利于防御的河流、水道,然后以其部署在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以西地区的主力部队与德军接战。据认为,俄国的军事领导人特别重视扼守波罗的海诸省的海、空军基地,并尽可能长久地把南翼固定在黑海一带。为此,他们很可能准备投入强大部队。一旦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的战局不利,俄国人很可能设法沿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阻止德军前进。
俄国人在抵抗企图实施突破的德军时,如果后来又迫不得已要把他们那些陷入困境的部队撤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的话,他们无疑会出动得到装甲部队支援的强大部队。
陆军总部在其受领的任务的总范围内制定的首要目标,是以其机动部队迅速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纵深推进,突破俄国西部防线,然后利用突破扩张战果,消灭因此被分割的敌军。
普里在亚特沼泽地以南——冯·伦斯德陆军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来自卢布林地区的强大装甲部队将迅速向基辅方向突破,夺取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及其以南的其他渡口,切断加里西亚和乌克兰西部的敌交通线;同时,他们将为尔后南方集团军群与正在俄罗斯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或者为俄罗斯南部的新军事行动确保运动的主动权。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冯·包克陆军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来自华沙与苏瓦乌基地的机动部队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迅速推进;并利用随后打开的突破口,责令强大机动部队转而北上与冯·李勃陆军元帅指挥的、自东普鲁士朝列宁格勒总方向挺进的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歼灭正在波罗的海诸省作战的敌军部队;在那里,他们将与芬兰集团军(还可能与从挪威调来的德国部队)会师,粉碎俄罗斯北部敌人的最后抵抗从而确保进一步作战——可能与那些在俄罗斯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协同作战——的行动主动权。如果俄罗斯北部敌军的抵抗骤然彻底垮台,则可以放弃北上行动而直接进攻莫斯科。……
进攻的两翼可望得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采取的形式以及这些部队在德军指挥下的统一问题将视情况而定。罗马尼亚部队的任务是配合部署在南翼的德国部队作战,牵制敌军并为后方地区提供辅助勤务。芬兰的任务是尽快摧毁汉科基地,掩护德军在芬兰北部的展开;然后,一俟北方集团军群渡过德维纳河,就向芬兰东南部防线的俄国部队发起协同性的进攻,根据陆军总部的要求,重点放在拉加多湖以东或以西。
“在瑞典方面,积极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能会同意德军利用它的铁路在芬兰北部进行展开,并保障补给。”
边界战斗的胜利使三个集团军群* 受到鼓舞。到七月中旬,他们都达到了首要作战目标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甚至在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过。当两个外国集团军群从正面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时,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一系列包围战,使俄军蒙受巨大损失。这些军事行动虽然获得成功,但未能粉碎敌人的抵抗。人们很早就发现,俄国指挥官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新部队投入战斗,“泥足巨人”并不象原先想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俄国人殊死抵抗,而其领导人又十分干练。七月十四日,斯大林向俄国人民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呼吁,要他们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游击战),打击侵略者。同时,他也呼吁英国人(现已成为他的盟友)给他以支援。英国虽然不能答应他关于在法国和挪威开辟抗德新战场的要求,但向他保证,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和补给品。
【* 原注:德军第一年在东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11、第17、第6 集团军)和第1 装甲集群,依赖第4 航空队(勒尔将军)的配合。
中央集团军群:冯·包克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2 、第4 、第9 集团军)和第2 、第3 装甲集群,依赖第2 航空队(凯塞林陆军元帅)的配合。
北方集团军群:冯·李勃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两个集团军(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4 装甲集群,依赖第1 航空队(克勒尔将军)的配合。】表一:一九四一年德国东线德、苏双方陆、空军实力
陆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步兵师(个)
118 步兵师(个)
118
机械化师(个)
15+1/4 骑兵师(个)
20
装甲师(个)
19 机械化、装甲旅(个)
40
合计152 +1/4 合计138 个师、40个旅
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虽然这些师直到夏天才用上。
空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轰炸机( 架) 战斗机( 架) 侦察机( 架) 轰炸机( 架) 战斗机( 架) 侦察机(架)
第4航空队360 210 30 1;800(包括800 架现代轰炸机) 2;000(包括250…300 架现代战斗机) 800( 大多过时)
第2航空队490 390 30
第1航空队270 110 50
第5航空队(芬兰)
40 10 10
总计1;160 720 120 估计总数为8000架; 其中6000架在俄国西部战线。
共计2 ,000 架
到七月底,德国东线部队稳步向东推进,战斗也随之越打越艰苦。南方集团军群成功地围歼了乌曼盆地的强大敌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对斯摩棱斯克的合围,并开始从前线撤出第二、第三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进行改编与补充。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不断推进,目的在于尽快与芬兰部队建立联系。但是,尽管取得了无容置疑的进展,整个军事态势的对比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在先前的作战中,装甲先头突击部队一深入敌人领土就为迅速取胜创造了初步条件。但是这一战术在东线却不是这样,主要因为在辽阔的俄国草原上,进攻的机械化部队还不够强有力,他们可以形成包围圈,不过无法进行围歼:他们必须等待步兵到来。在这同时,俄军即使被围,仍继续顽强战斗,从而为其上司赢得了从后方调来生力军所需要的时间。在两线进行的这些长期而又艰苦的战斗,渐渐使机动部队的力量消耗殆尽,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人力、物资上的缺乏。但是战场上的部队对己方的优势仍然怀有信心。不幸的是,这时最高领导层里出现了意见分歧。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在进一步实施作战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见解,结果最后的决定被耽误了。不久,这一切均为战场上的部队所察觉。
陆军总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军事力量,而希特勒却首先热中于政治与经济目标。陆军总部和高级野战指挥官们毫不怀疑,仅从敌军主力位于莫斯科方向这一点考虑,就应该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打击。俄国的整个铁路交通网是以莫斯科为中心,首都失陷将极大地妨碍俄军的运动自由。俄国人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不得不集中尽可能强大的部队保卫首都。但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要向南推进,以便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工业发达的顿涅茨盆地和经济繁荣的克里木半岛,而在北部,基于政治原因,他急切地要尽快地与拉多加湖以东的芬兰部队会合。但是如果让这些目标压倒一切,那就必须将已经够分散的德军进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这就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队扼守大约四百五十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