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 >

第131章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希潦橹嗫纯蠢慈サ幕ù菜阋恢钟槔帧�
    江宁也象苏州,两个县衙共一城,城中大部分地区是属上元县,城南包括莫愁湖等地都是江宁县,这时的莫愁湖在城外,比过去(要说是将来)不知要大多少了。旁边还有南湖。
    聚宝门当然是不能不看的。顺道游玩了城门外的大报恩寺和西天寺等寺庙。此时,报恩寺塔还在,塔身全由琉璃砖建成,八楞八角九层,五彩灿烂,阳光下炫人眼目,看的梅兰妮瞠目结舌,尽管她在三胞胎面前号称老江南,这样的塔她都还是第一次见到。游了聚宝山寺前摊位遍布,但都不入梅兰妮等人的眼,只有篆儿对那些脂粉,绒花有兴趣。
    155 中举
    更新时间2014…3…17 3:00:33  字数:3120
    今年下场,年纪小的学生不少,光苏州府那十三岁下的童子就有九个。
    所以那考官等人即是为国家选才,对那些年幼的,便有意将他淘汰。只是这卷首都是封着,看不出是谁写的,故而将那文章幼稚的,文笔薄嫩的,文字稚嫩的都淘汰了。
    到了九月初九这天,开始写榜了。江宁人对这事很有经验了,知道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无数个报喜的报子等在了贡院门外,他们买通了里面的书办,拆出一个名来,他就透个信,那些报子抢先一天去报于那家知道,好得几两银的赏钱。这些报子早将各学子的住处摸清了。
    梅兰妮的计划是,只要这五个中有一两个中举就算完成了任务。原来是为了免税,而今生意做大了,免税与否又不是十分重要了。除了叶,屈二人要想走仕途,三胞胎中与不中,问题都不大。她并未真正将此事看的很重。
    而三胞胎觉的这是给他们的任务,而且几年来的心血所在,所以中与不中对他们来讲是比较认真的。叶,屈二人更认真了。
    所以到了九日这天,都有些坐立不安。梅兰妮提议,不如到莫愁湖去游湖,十日出榜了再看就是。那几个人想了一想,也同意了,这一行人锁了门,雇了车,往城东南去了。
    到了傍晚回来,同院的人说,日间有人过来报喜。梅兰妮奇怪,她家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何人知道他们谁是谁?没准弄错了?尽管如此,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那些报子就是要得到赏钱,见了这家里没人,他也没走远,就在附近等着,见梅兰妮他们回来,便相拥了过来,一个院子里挤的满满瀑瀑的,七嘴八舌的,“怎么才来,我每在此都等候一天了。”
    “捷报,贵府老爷,华讳仪奉,取中应天乡试第十二名。”
    “捷报,贵府老爷华讳楚濂,取中应天乡试第二十一名。”
    “捷报,贵府老爷华讳楚源,取中应天乡试第二十五名。”
    梅兰妮这时顾不的细想,只把早封好的红包赏银给了李果,他帮着发给那些报喜的人。
    又有人进来,“高中了,捷报,贵府老爷华讳齐逸,取中应天乡试第三名。亚元!”原来这乡试的第二名至第十名都被称为亚元。
    这里赏钱还没有发完,远处一路有人高叫着进来,“捷报,捷报,贵府老爷华讳惟世,取中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
    这下更热闹了,小院里人来人往的,几个‘老爷‘们一起相帮着打发报喜的,直到了二更天才消停了。
    这五个‘老爷‘到这时才有点反应过来,难不成还真的全部中了?都象是在梦里一般。
    李果这辈子自己虽然没有考过举人,但五个学生都高中了,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这一天把他们累的,晚上几个男的谁都没有睡好。想来还是不踏实。第二天上午,几个人还是去看了榜,见几个人的名字真的都在了上面,才真的信了。
    李果指点着,几个人去拜见了各位房师和老师。
    几天后,黄家平的船来接了,说是喜讯早报到了苏州。
    他们退了房,算清了钱。随船北上。
    三胞胎的目标已经达到了,所以后面的会试对于他们来讲可以忽略了。
    这三人见自己这几年的心血总算有了结果,当然是很高兴的。
    可是,叶,屈二人的功名之路才开始,他们是必须要去考会试的。
    考试这事,后世很多人都明白的,那是有考试范围的,那些考了十几年的人,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用得到考试的那些知识。学生时代能勉强考出来的东西,再过个几年,让你再考,你都不一定能考及格。
    考科举也一样,他的那套更不实用,考上进士的人,下次再让他考,他都不一定能考出来。另外,考试的那些书籍,他不会再摸一下了。所以后人把考八股比做敲门砖。过关了,就扔掉。
    三胞胎现在是可以扔掉这块敲门砖了。
    但是,他们商量,已经花了这么多年的精力,为什么不再进一步试一试看能不能考过会试?所以,他们也决定去考一次春闱,虽然他们的水平在江南是高的,但在全国范围内是怎样的一个水平呢。男人嘛,再小的人功名心都是很重的。加上,他们可以上北京去看看,那可是他们的‘故乡‘。
    这几个都卯足了劲要在来年的会试中再试拳脚。
    这下一个目标已定,他们都没有游玩的兴致,一路上读书,复习,赶路,到了九月底,来到了通州。
    当时运河的北端就是通州。通州那时的繁华也不是其他北方城市可比的。
    其实,当时的运河和北京的朝阳门外有一条通惠河相连,从南方来的漕粮通过小河运到北京朝阳门。那条小河很窄,基本上就是官府的专运线,百姓船在那条河里让了这个让那个,三十多里的路就是一天都不一定到的了。所以,一般人从通州到北京走的是陆路。车马队很繁忙。
    船停靠了,黄家平就上岸去打听马车。梅兰妮有一个地址,这时候的地址和后世的不一样,“朝阳门外,保齐饭庄北,五棵大柳树。”梅兰妮拿着这样的地址,都不知能不能找到那地界,心里头七上八下的。这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一家子人到时候如何安置?
    梅兰妮这里正急着,岸上,黄家平回来了,“夫人,你看我带谁来了。”
    自从五个子侄中了举人,梅兰妮的身份立刻见涨,从‘娘子‘直升到了‘夫人‘。真正是母以子贵啊。
    岸上那人叫了声“娘。”
    梅兰妮一看,这不是边峰又是谁?一年没见他又长高了。半大的小子,可带着股能干劲。
    这边船上,三胞胎已经亲热地,“二哥,二哥!”
    叶,屈二人也打招呼,“队长。”
    梅兰妮见到边峰,原来担着的心全都放下了。
    边峰早安排好了大车在那里等候了。下了船,清了船资。梅兰妮托黄家平到苏州时给带句平安话回家。
    那黄家平见到边峰十分恭敬,开始梅兰妮还没有想过来,到后来才回过味,他恐怕也是洪门弟子。
    在苏州,因为河道多,出门都是乘船,到了南京他们才坐了马车。但这个时代的马车实在不知怎么说好,就是硬碰硬的感觉。而且那马车的设计很不合理,重心高,乘坐起来当然很不舒服。
    可是,边峰的这两辆马车,让人眼睛一亮。
    “这不是…”
    “这是仿造的欧洲四轮马车,大哥在底下加了避震。轮上用了橡胶。”边峰立刻打断梅兰妮的话。“为了不要太招耀,每辆车用两头骡子拉车。”
    三胞大大的叹了口气,好车配宝马才对嘛,用骡子,二哥你这是什么搭配。
    黄家平等人帮着他们把行李搬上马车顶,两个车夫把它们固定了。
    边峰分配五人上一辆马车。他让李果和四个学生坐一辆马车,他和齐逸跟着梅兰妮坐另一辆。
    坐稳后,马车,不对,要说骡车就跑了起来。还别说,虽然没有小汽车那么舒服,但比起南京的那些马车,真有天壤之别。
    从通州到北京的路修的极好。车子走的很平稳。他们的车由两匹大小相等的骡拉着,这和别人一马一车看上去很不一样,上路后,骡子就小跑起来,车子虽然有些摇晃,但颠簸的不厉害。坐着蛮舒服的。李芸也觉的坐感两样了。
    “这车,很贵吧?”她问。
    边峰说,“这是咱家车厂里自己造的。
    李芸不响了,她已经领教过华家制造了。他们总是异想天开,偏偏天还是开了。
    齐逸说,“这么好的车,配骡是不是太可惜了?”
    边峰道,“这皇城下还是收敛着点好,真正的好马咱弄不到。就是弄到了,你也不敢用,这是个等级社会,你丫一贫民百姓开着一辆宝马奔驰,别人那贵族也只能弄辆老坦克跟在你后面,这个时候你想不死都不行了。有这出风头的,还不如闷头发财。到时候到上海滩,哥为你弄几匹雅利安马来,那个时候你再烧包也没人管你。”
    梅兰妮听了这话,直点头,“你别以为到了北京就到了你的地界了。还是夹起尾巴做人的好。”
    车箱四面都装有玻璃窗,用淡青色做了帘子,里面光线很好。
    梅兰妮问边峰,“这骡子看上去和马差不多嘛。”
    “这有马骡和驴骡之分,马骡和马差不多大小。”边峰解释道。
    他们车子的速度不慢。大约每小时十五公里的时速,在车子的摇晃中,梅兰妮和齐逸都想到了他们从金坛搭车去常州的事来。段玉函已经不在了吧?史震林现在又在何处?
    一个多时辰,那车向北拐进一条小路,边峰指着路口的饭店,“这就是保齐饭庄。”
    “这饭店很有名吗?”梅兰妮问。
    “哪倒不是,只不过它在大路边上,看见它,转向北,就到咱新家了。”边峰答道。
    汗,原来那个地址是这样理解的。没有边峰来接,他们能找到这地吗?!
    齐逸扒在窗上看这个陌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和乡下差不多,没法和后世的北京相联系。这种感觉梅兰妮看南京时就体验过了。
    156 北京新家
    更新时间2014…3…18 3:00:32  字数:3046
    只一会儿工夫,梅兰妮就见到那五棵大柳树了。那里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
    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了。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进了门是门厅,靠东面是个小院落,那是养牲畜的地方,东西卸了下来,车子也停在大门东面的小院落。大门西面是一排倒房,虽然外墙上没窗子,但是里面是一大排落地窗。房间的采光还是可以的。
    进了垂花门就到了正院了,南面着三间,被边峰做了客厅,东面的厢房做了书房。
    正房有三明两暗,分配给了李果带着五个学生住。李果住了东面的房间,五个学生住了西面。
    北京人的规矩是睡炕的。叶,屈两人是第一次见到炕,上下观察了一阵。华家的炕都是改良过了,不纯是土炕,是砖心木皮的炕,外面是木头的。铺板用的是桑木。入秋了,这炕上已铺上了毡垫。
    房间里都是大玻璃窗。洗手间安排在东面的退步里。院里四面有围廊和抄手廊相连。东西各有两个小跨院,后面还有一排罩房。
    梅兰妮和李芸一人住了个西跨院。
    北边的东跨院里面有口井,后来又在院角上修了一个小水塔,那井水压进水塔成了自来水。那个小院成了厨房,厨房里没有堆柴,有一间房里堆放着煤饼。全院落只有这个小院有一个小门通向外面,小门打开,门旁几畦菜,往前是一个野水潭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