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艘桓隹贾螅衷谘晷确缰校绯隽怂峭蚶锍ふ鞯牡谝徊剑�
二.朱元璋想法办孟子。
朱元璋对待功臣们的态度,不是以人为本,他没有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打算。但他对待知识分子——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们,与对待开国功臣们的态度,有所不同。
朱元璋称帝后,恢复了儒学的国教地位。因有人对朱皇帝说; 想让大明王朝传之万世; 世世不竭; 还得抓国家的政治理论建设。有一个法子是可行的,象前朝的许多皇帝们一样; 重用儒家信徒; 以孔孟为师。因为孔夫子几千年之前; 就提出“君君臣臣”的理论。在儒家思想里; 君就是天!
朱皇帝翻开那些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是比较深涩的“子曰诗云”; 因为多是古文; 所以许多内容,他只是看过字熟,所以下令文臣给他逐字、逐句地讲解。才听个大略。 他觉得这孔子说得太好了!有许多的话; 简直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胃里、肺里!所以他下令全国人民学习夫子的文章; 明王朝所有的大臣; 更加要加强对孔子文章的学习; 而且要写出每一个人的心得体会;武臣; 不得少于三百字; 文臣不得少于五百字。写好后; 交到史部; 作为年终考核重要考核依据。一时间; 孔子的文章把南京的纸也卖贵了!
命令下达后,朱元璋自己也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儒家文章。不懂就问,不通就听,经常与朝臣们讨论经籍深夜达旦。大朝王朝变成了一个崇尚学习的王朝。中门使看后,好象也有人叹息曰“主上如此,国家振兴有望矣!”
一日,朱元璋把孔子经籍读完了,开始读《孟子》。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皇帝开始有点不解了,不是说了君就是天吗?乍又变成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还不如民?
朱皇帝带着问题,又读下来。他读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而且孟子还说:“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朱皇帝大怒!这还了得,联得天下,宁可我负天下,能让天下人负联?!
还要“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孔子不是以为君就是天吗?在天眼里,天下之人不是如同土芥?
更何况对于想乱大明、大明可能的乱臣贼子; 联恨不得令其断子绝孙!对于他们,联不旦要杀其父; 杀其子; 还要杀其九族十族; 才能解联心头大恨! 这个可恶的孟子; 说什么: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屁话! 太荒谬了! 朱皇帝下令; 众朝臣赶紧进宫; 他把《孟子》一书,掷到他们面前; 说: ”你们看看; 你们这些文化人都胡说了些什么? ”
朝臣们捡拾起《孟子》一看; 吓得没有人敢作声了。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什么”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这话用在大明之世,不是犯大不敬了吗? 过了半天; 一大臣说: ”陛下; 这孟子也太胆大了; 话说得太没有原则性了。对于一些乱臣贼子; 怎能不杀不诛? 放到现在;以我大明国威; 谁也不敢说这些大逆不道有话。 ”
这话说到朱皇帝心里去了。 他说: ”这老头子; 如果活到现在; 非法办他不可! ”
大臣们都说: ”是! ”
事关皇家尊严; 这事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 朱皇帝责令李善长等人; 三天之内拿出一个处理意见。朝臣们协商了一个折中办法:孟子在历代文化人心中; 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而且又几千年之前的古人,想用大明的法办他; 当时也没有时光隧道啊?所没有人能回到从前; 去执行朱皇帝法办他的命令。所以朝臣们等拟就一个处理意见:一; 孟子不得配祭孔子; 也就是取消他亚圣人地位。 吃不到冷猪肉了。二; 对儒家重要著们《孟子》一书; 作必需的删除。尽可把影响力缩减到最小。孟子事件的处理意见; 上报给朱皇帝那儿; 元璋皇帝下令施行。
三、朱元璋为什么会痛恨知识分子
大明王朝结合当时的社会特色,没有全盘接受孔孟之道。对待儒家理论如此,对待知识分子,朱元璋也是如此。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只停留在“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皇帝们相比,朱元璋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以帮他粉饰天下的人。他需要知识分子。但对于知识分子,和对开国功臣们一样,他也是充满了猜忌与怀疑。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据说和一件小事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章与许多起义领袖没有经历过正规教育,比如张士诚; 他小名叫张九儿,本是泰州的一个盐贩子。后来起义事业做大后; 嫌自个名字没有文化,就请投靠他的文化人; 给他重新取个叫得响的名儿。这群人表面上对张谦恭得很,骨子里看不起张九儿; 所以给张九儿取了〃 士诚〃 这个名字,这个名是什么意思?有人告诉朱元章,“士诚”二字出自是《孟子》里的一句话:“士,诚小人也。”合起来便是,士诚小人也!
这些文化人,借用给张士诚起名的机会,骂张士城小人得志!只是可惜张士到死可能都没有弄明白!
“这些文化人太坏了! ”朱元章心里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事件,时时怕文化人算记他; 讽刺他,平时阅读公文; 如发现“生”,他就疑心此人讽刺他曾经为“僧”;某人折子上写了“作则”两个字,朱以认这个人讽刺他曾经“作贼”,等等,只要你给了他想象的空间,他肯定要取你性命。
孟子事件,结合张士诚取名事件,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一边采取拉笼高压的政策,让知识分子完全驯服在皇室威权之下,为自个儿所用。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猜忌的,与自个儿不合作的知识分子,朱元璋采取搞文字狱的形式,进行政治迫害。所以在朱元璋之世,搞出了许多文字狱。
四、朱元璋与思想襟固。
几百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朱皇帝的知识分子政策,从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角度来说,朱元璋是“一贯正确”的。一方面,他下令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在选拔过程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只要能通过国家考试,许多人“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但他此时已经明白了两手抓的道理; 对于皇家集权不利的思想; 从朱元璋开始; 就动用国家权力; 进行压制!有许多人认为,咱中国人的思想,到明清两朝,被严重襟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清之际,砍向中国古代思想自由第一刀的家伙!
自此之后,到晚清灭亡,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思想越活越僵化,越活越呆板。在国内,就有学术专家们提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观点。(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与蒙古人,于崖山一战,彻底败北,20余万人全军覆灭)在国外,也有日本学者提出:中国人自南宋之后,就开始退化之说。此观点可能不全对,但也不无道理。
蒙古人入侵中国,他们作为军事强大,而文化落后的民族,对中国人进行思想压制,可以理解。但朱元璋一统中原之后,他对中国人的思想,同样地进行了高压的政策。同时,他对于孔孟之道搞修正主义,把适合皇权统治的一部份,无限放大夸大。最后只仅仅是儒家孔孟之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为皇室的需要,被浮夸成了儒家的全部。在一个独裁、极权的国家里,如果选择了某一思想,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教,则按照统治者的欲望,这一思想学说的每一个文化细胞都必须为极权服务。
远古的孔孟之道好象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很纯正的孔孟之道,如“中庸”、“和谐”等的思想,或被皇权剪裁,或被国家删除,或被打入思想的冷宫。
自明至清,国家虽然还打了儒家的旗子,笼揽人心。但这一时期的儒学,仅仅是笼在皇权外壳上的一件外衣,而其内核独裁,是极权与专制。学术大师们,对中国古代的这种现象,给起了一个学术名字: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的结果,是权力阶层,越活越爽,他们给民众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他们控制民众的手法,一天比一天多,他们对民众控制的方式,也是一天比一天复杂。民众在一天又一天压力之中,被臣服、被驯服。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咱中国人培养忍辱负重的能力,就象乌龟培养自个儿的甲壳一样。
确实在这种独裁、极权、高压的体制里,民众只有向乌龟学习,才能活下来。所以经明清两代,咱中国人之中,自由思想的人少了,思想解放的人少了;而属乌龟的人、属绵羊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这就是朱元璋这类皇权的独裁者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认为,把一群人变成乌龟、或者绵羊,比把一群人变成人,好统治得多。所以,为皇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给近代中国,开了一个很坏很坏的头!
五,分封
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摆平了功臣集团,还想出了“驯服”知识分子的政策。但历来皇权的敌人,不光光是拿枪杆子的武将,及一些有野心的、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在中国民间,总有一些不怕死的陈胜、吴广,他们也在想着,“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想着“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就是朱元璋本人,也是从一万万人之下的叫花子,变成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抛开迷信的天命之说不谈,朱元璋可以从一叫花子变成皇帝,在中国乡间,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民众,难道不会为朱元璋的成功心动?
为了防止种种可能性,朱元璋想出也为大明王朝设置“屏藩”的主意。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后,据说是以宋、元之灭亡为戒,(朱元璋认为,宋、元所以灭亡,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过于孤立。)所以他封皇二子朱梜,为秦王,封地西安;封皇三子朱棢为晋王,封地太原;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封地北平……共选项出皇子、皇孙十人,皆封于全国要冲之地。洪武二十四年,又封了一批皇子,前前后后,共封二十四位皇子,为藩王。
二十四位藩王,在各自封地,可以拥有军队,最大的藩王可以拥有二万人左右的武装,最小的藩王,也有权拥有数千人的军队。而且他们在封地内,还拥有民政、司法,任用官吏等权利。所以二十四位藩王,就等到于把大明王朝划去了二十四份。
分封之初,就有人担心,大明王朝会重蹈汉王朝七王之乱的旧辙,藩王们总有一天,会尾大不掉,危及中央王朝。但朱元璋没有当回事。其时明王朝距离刘汉王朝,时间过于久远,而宋、元两朝,近在眼前的案例,迫使朱元璋采用分封诸王之法,结果为日后“莫逐燕、逐燕燕高飞”谶言,创建了现实的基础。
公元1368年五月,明洪武三十一年,英雄了一辈子的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的规律,生病死了,时年七十一岁。朱元璋临死之前,下了两道诏书:一,命皇太孙朱允文继承皇位;二,命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儿子们,化悲痛为力量,镇守藩国,不得来京奔丧。
朱元璋的第一道诏书顺理成章。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标之子朱允文,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