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腐败,亡其国。
大腐败,亡其种、亡其族。
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小腐败太多太多,所亡之政( 策) ,无法施行之政,不计其数也。
中腐败也是太多太多,所亡之国,成千成百。
但大腐败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腐”得无法立世。最后腐败得国家和种族都灭亡了。
在中国历史上,咱亡了国、又亡了族的经历,对于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洋洋中华来说,共有三次半:宋亡于元、明亡于清各一次。
晋室东迁、北宋南下、日人侵我中国,各为半次,合计为三次半。
“牛继马后”的应谶过程,算是半次。其时西晋王国,虽然灭亡了,但国只能算亡了一半。(西晋王朝公元316 年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 年,于建康创建东晋,所以说国,只能说亡了一半。)
咱中国人这个种族,也亡了一半。部分生活在南方的中国人,重新组织了一个国。只是苦了在北方沦陷区的许多国人,多成了北方胡人铁蹄下的奴隶。
北方的中国,被匈奴人消灭之后。许多人都向南方逃。
西晋太安之际,洛阳曾传出一个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弱智皇帝司马衷一死,永嘉皇帝继位,其时有荧惑星、太白星聚于斗、牛之间,有高人说:“此主吴越之地当兴王者。”
这一个年,王室沦覆,司马睿与西阳王、汝南五、南顿五、彭城王一起跑到南方。也算是应了五马渡江之谶。
司马睿随后称帝,他这匹马算是化龙了。应了“一马化龙”之说。
另据《晋书》里记载: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孙权称帝后,自谓这个天子非他莫属了。但以年计算,孙权之世,至始皇只有四百三十七年时间。以司马睿们这些马们; 渡江之时计,此时距秦始皇之世,有五百二十六年。所以不光是童谣,还是秦始皇手下的望气者,他们都是算准了南方;会出现咱中国真正的皇帝。
而晋元帝司马壑是什么人?
在西晋王朝的皇室家谱里,他是瑯玡王司马靓的儿子。
可《晋书〃 元帝纪》里,却揭了他的老底,说:“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这个笑话可就弄大了,老狐狸司马懿之世,知道“牛继马后”谶言,想着机会毒杀了司马家族的假想敌牛金,但人算远不如天算,司马炎做了皇帝之后,生了一个弱智儿了,国祚在这个弱智儿子手上一点一点断送。最后乃至亡国!
而上天,却把这继马之牛,藏到了司马家族儿媳的肚子里,姓牛的小吏,给司马族戴绿帽子,与司马家族的儿媳通奸,借腹生子、借壳上市,用姓牛DNA ,把司马家的DNA 给换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天意,老天是放纵姓牛的小吏乱搞女人。神仙们,想完成一个神秘的、“牛继马后”的谶言,他们把姓牛的当枪使了。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的皇族成员,能够跑出来的,他们都向南方跑。这位真牛假马的司马睿(实质应叫牛睿)先生,跑到了中国南方,用司马家族的名义,在建康创建了东晋王朝。
至此柳谷口牛继马后之谶言,用司马懿想象不出来,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全部应谶了!
昌明之后;尚有二世
一、世界第一猛将。
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 年,宋公刘裕听到了一则谶言:昌明之后,尚有二世。(《资治通鉴… 晋世四十》其时东晋王朝皇帝司马德宗,是一弱智的哑吧皇帝。东晋王朝的国家大事: 政事、人事、军事都是宋公刘裕一个人说了算。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裕; 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下来之后,母亲早死,后随父亲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因为老刘家太穷了,刘裕的父亲连自个儿都养不活,所以刘父想抛弃刘裕。同乡刘怀敬的母亲,看着刘裕这孩子实在太可怜,所以收留了刘裕。
刘裕长大成人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工作,就到人家鞋店里打工。帮人家卖鞋子。这一点到与他的另一个本家刘备,是同行。刘备没有发达之前,靠给人家打草鞋渡日;一位是卖鞋子的,一位是做鞋子的,老刘家这两位皇帝,原来是一个系统工作。
贫农出身的刘裕,刚刚走上社会时,工作单位一般,如果他是一位老实人,估计靠卖鞋子,赚点钱,找个老婆、生过孩子,也能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但这家伙不是老实人,他有两毛病,一,好打架。二,好赌博。
因为好打架,所以没有少挨过老刘的拳头、巴掌。但; 也是因为打架多,所以练就了刘裕一付好身子骨。好赌,对于年轻的刘裕来说,简直是一个灾难。打架,刘裕是一把好手,所以没有多少人敢惹他。但说到赌,这刘裕可能有逢赌必输的品质,他赌博手艺太臭,所以欠了许多人的赌债。许多乡里乡亲,老是看到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追着刘裕要赌债。
为了还赌债,刘裕今天向张三借钱,明天向李四借钱,做了若干次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儿,搞得左邻,右舍看到刘裕就怕,主要一是怕刘裕的拳头,二是怕刘裕开口借钱。搞得没有发达时的刘裕; 相当没有面子。
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刘裕一气之下,就投了军。在江浙乡闾之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好铁不打丁,好人不当兵。
刘裕这家伙,在乡里人眼中,也就一混混。他去当兵,正好应了这句俚语。
其时,农民领袖、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孙恩; 正好拉起了一支队务,削木为兵、揭竿而起,他们是想造东晋王朝的反。起义之初,他们也是走到哪儿,都打土豪、吃劣绅。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术语讲,东晋王朝的统治者们可吓坏了!他们赶紧组织了一支镇压农民起义的围剿部队,由肥水之战的重要指挥官刘牢之,任围剿总司令。刘裕就投靠了刘司令员。
刘裕在他的第二故乡,混得相当不好,因为喜欢打架,因为喜欢赌博,欠了许多老乡的钱,为此遭了不少乡人白眼。参加部队,对于刘裕来说,是为了混一个好的出身,所以他是想找一个部队投机来了,入股来了。虽然此时孙恩起义部队,也经常在他的第二故乡出没,打游击战、伏击战。但刘裕这位同志,没有革命精神,他选择投靠了刘牢之的剿匪部队,把自个儿的身家性命,都押到东晋王朝的国军身上。
投军之后,刘牢之看出,刘裕是一块打仗的料,所以刚入军,就给刘裕提了干,任命刘裕,做一艘有数十名水军战船船长。
这位新上任的刘船长,赌场失意,战场得意,首次出战,就震惊了整个东晋王朝,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至今回忆那场战争,象回忆一个神话!
据《资治通鉴》里的记述,这场战斗是这样打起来的:刘牢之派新上任的刘船长,巡视江面,突然与一股有数千人之众的敌军相遇。
刘船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命令他的手下,对敌人发起冲锋。敌军把刘船长的部队围了几圈,刘船长的手下,在刘船长的率领下,全力反击敌军,没有一个人后退,最后全部战死!
刘船长面无惧色,他从船上跳入水中,游到岸上。敌军又围上岸来。刘船长用长刀还击,奋力砍杀了数人。此时刘船长的指挥官刘敬宣闻讯起来,他却看到了一幕战争大片:数千人,围着刘裕一人,因为许多敌军已经被刘裕砍伤,或砍死。活着的敌军,没有人再敢上前送死,有一些敌军,看到刘裕勇猛地扑向自己,吓得掉头就跑,而刘裕抓着长刀,反过来追逐敌军!
所以刘敬宣看到,刘裕抓着长刀,在数千敌军之后,驱赶敌军!这是何等的勇猛与悲壮!刘敬宣为之叹息,他下令增援部队全线出击,此战,东晋王朝的“国军”,大获全胜,消灭起义部队千余人!
自有军队以来,战争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听许多人吹嘘,军人如何以一挡十,以一挡百。但最多说到挡百,谁说能以一挡千,要么是吹大牛,要么说的神话。
而东晋王朝的刘裕,初次出战,却是货真价实的以一挡数千!并杀伤敌人甚众,为己方部队出击,争得了有利的时间。《资治通鉴》“刘裕使将数十人战船,遇敌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奋力砍数人……大呼逐之,敌皆走,裕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感其叹息,因击之,大破之,斩获千余人。”
此战过后,刘裕名扬天下。许多人认为刘裕是咱中国第一猛将,比三国里的赵子龙,还要赵子龙。
确实自人类有军队以来,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地方,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象刘裕这样的猛人、牛人,敢以一敌千。如果历史里的记载属实,这刘裕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
二、世界一流的军事统帅。
单凭刘裕首次出战的表现;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一号牛人、猛将!也有人认为,即便刘裕算不上世界第一号猛将,他至少算得上是咱中国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之世的第一号猛将!军事奥运会冠军,刘裕拿不了的话,至少是咱全国的NO1 !
不管刘裕是世界第一号猛将,还是南北朝第一号猛将,都只能代表刘裕,在战场上个人作战能力,不能代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后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的所有人,刘裕最为擅长的,却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
首次出战,一战成名后,刘牢之发现了,刘裕这小子,不仅仅是一块打仗的料,还可能是一军事天才,所以立马给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让刘裕来带。
从加强排的排长,一下子升到团长,刘裕这小子,官升数级。刘牢之司令员,用人到也别具一格。
刘团上任之后,碰到的首战是在海盐。(现江苏省泰州地区)他的任务是协助地方保安部队,保卫海盐。
此时,孙恩正带领他的一支义军主力(在万人以上),向海盐进攻。海盐的守卫部队,加上刘裕的“国军”,总数才不到两千人。起义军用一个整编师,进攻海盐城的一个半团,兵力对比5 :1 。这一仗如果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刘裕部队绝对讨不了好儿!
历史记载,刘裕识字不多,小时候只上过两天私学,他肯定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因为那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仲还没有来得及出世。但让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想不到的是,刘裕居然无师自通地、在海盐唱起了空城计!
老弱病残的士卒们,在城头晃悠。起义军大部队到达城下,孙恩的手下,大声冲城头大声喝责。城头的士兵们假装很害怕地回答:“刘团长他们昨夜早逃走了!”
结果,起义军争相涌入城中。刘裕的国军,与海盐城的守卫部队,在海盐城内,伏击起义军。刘裕扎扎实实地给起义军,下了一顿人肉绞子。杀伤孙恩起义军大部,以至义军无力攻城。
刘裕版的空城计,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武候无关,应是刘裕独立的知识产权。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许多章节,如草船假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都是罗贯仲老先生,为让小说耐读、耐看,把历史上原本发生在其它人身上的故事,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嫁接到诸葛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