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一个it人的十年轮-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6…18 07:16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6…17 17:03:24
钦佩楼主的思维和缜密,还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关于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谈得很深刻,几个问题希望能向楼主请教:
1、种子来源:固定还是随机,对象是流动商人、定点商户,还是品牌种子代理商,优劣何在,主要关注什么?
2、销售对象:是直接对应消费者,还是批发、转售给中间商,还是取得终端超市订单,各自优劣何在,难度如何,如果跨省市应如何操作?
3、作物品种:农作物价格波动大,而那些起点高、绝对价格也高的品种,如保护动物、高档中草药,是不是比瓜菜作物的经济效益好,没有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4、如果遇到特殊的灾、病,有没有准备再生产的资金,没有的话如何操作?
5、雇工的劳动强度、食宿条件、士气如何,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如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样平衡?
6、如果扩大规模,到什么程度时考虑设立行政部门,行政中心如何搭建?品牌如何确立?
=
兄弟;你所说的问题非常有深度;也是我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我晚点回答你!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6…20 08:24
四季交响曲之炎夏
终于到了炎夏。天气预报最高温度是35度,配合天空晴朗,虽然比不上某些地区的37度以上的极端高温,但是已经相当够受。
农场没有空调,即使有电,也不具备安装空调的条件。一个原因是房子是砖房加石棉网结构,保温不利;另外一个原因,身为农场领导,要和工人同甘共苦,不能搞特殊化。所以对于炎热,一个字,忍;两个字,忍耐。
然而热浪还是滚滚而来,不因为我忍耐的美德,对我稍加客气。炫目的阳光,照耀着大片大片的土地,远望过去,虽然是连片绿色,一样白得刺眼。同时汗水一阵阵从身体向外冒,眼前经常一片迷茫,脑子里一片浆糊,思考力成倍地下降。积累了一堆写作的题材,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完成。
2009年以前一直回溯到1997香港回归,对于炎热夏日,我几乎没有太多的回忆。更远的回忆,倒是读大学当兵的时候,经常挥汗如雨。夏天的北京城,据说马路白天气温高达50度,可是我几乎毫无体会,因为最热的时候,我不是在写字楼,就是在家里,空调把热气吹到大街上,把冷气留给屋里的人们。我虽然贵为IT民工,毕竟比工地上的民工,多少有点白领的人模狗样。夏天出不起汗,领子自然白净。
在土地之上,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我体验来自自然的一切,炎夏只是四季交响曲的一个乐章而已。只是这个乐章,充满了热烈同时带着狂躁、郁闷。
我采取了很多种办法来降温,有效果但是一般,折腾的过程,又多了不少汗水。我们抽井水,喷射屋顶,凉快一会以后,更加闷热,因为水汽蒸发带来更多的湿气; 风扇是农场唯一电气化的降温设备,可是大热天,居然有2…3天白天电力局施工停电,正是祸不单行;每天洗澡2…3次,不为洗干净,就想冲一下热气,汗水冲走以后,爽的感觉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但是也就是半个小时的样子,总不能半个小时洗澡一次吧!
农场所有的活物,都在饱受煎熬。老菜伸长了舌头,一路喘气,看人的眼神,也不再有以往的凶悍和精明,充满了无奈和萎靡。小猫懒洋洋地靠在屋里的角落,一动不动,偶尔眼皮翻开一下,看人的样子也是爱答不理。鸭子在水池里面跳上跳下,搅和一池浑水,偷得半分凉快。小鸡比较精明,它们躲在我搭建的遮阳网(本来是我爱车的停车场)之下,阳光微微透过,却有丝丝凉风。
对于高温和阳光,动物界和人类在煎熬,而植物界却满心欢喜。天气酷热,玉米地密不透风,却生长极快,几乎2天就伸展一张叶子。几天前播种下去的玉米,发芽以后,长势也很是生猛。水瓜正在加速抢占我的屋顶,企图在真正的大暑小暑到来之前,实现中国移动一样的全面覆盖。南瓜更是嚣张无比,一边结瓜,一边大肆抢占地盘,全力捞过界,把藤子伸向砖厂寸草不生的取土区。
屋后的菜地,因为经常有水浇灌,加上淤泥做底肥。小小菜园,供应美味无限。高温和阳光,对他们似乎毫无影响。辣椒不管天气变化,我行我素,继续开花结果;2009年的第一个茄子,也在高温下长大成果;西红柿到处都是,顺便烂掉很多来不及吃掉的;大叶空心菜(吃杆子的那种),长势简直堪比番薯藤,本地昵称“过江青龙”,果然名不虚传,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方知真切。 豇豆完全是有机的,从来不打农药,虫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几乎大半都是完整无虫的,一根根吊在架子上,随风晃荡很是炫耀招摇。腌制的豆角酸,每天用来和着稀饭吃,作为解暑凉菜,我经常一吃半碗,毫无牙齿酸痛之虞。
只有晚上,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夏天的蚊子,委实太多,密密麻麻地漫天飞舞,看来绿色一些的农业,也有虫子太多的负面效应。我的脚上,都是它们享用美食之后留下的痕迹,初期还经常痒痒发红发肿,到了后来,发现自己的抵抗力大增,对着它们叮过的地方,吐口唾沫擦擦,半个小时之后,多半自己消除。
因为实在太热,工人们都下午五点以后才开始做工。收工回来,已经是天黑八点多。我们吃饭都很晚,收拾干净碗筷以后,多半都到了9点,工人们第二天要起早收玉米。一般都睡觉很早,吃过饭,洗洗就睡了。我不需要那么早起,所以通常也睡晚一些。在农场里四处走走,也不敢走太远太偏,主要是空地的地方,草都长很高了,虫豸横行,不怕老扁也怕蜈蚣。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农民也不去打扰虫子夜生活。
虽然艰苦,我倒也没有后悔。人生天地间,受天地之气,才会自然健康,四季轮回,寒来暑往,炎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出汗也是一个排毒过程,体内的毒气邪气,高温炙烤之下,自然透肤而出,留我一身正气阳气。想城市生活,有人为了出汗,专门去蒸桑拿,耗资不小小,效果一般般,哪里比得上我这正宗的天地间第一大自然桑拿?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6…20 08:27
作者:博士路 回复日期:2009…06…19 23:46:43
楼主可以不必全部种植甜玉米,糯玉米比甜玉米更容易种植,且冷藏保存后比甜玉米口味好,前后变化不大。糯玉米可以尝试很多颜色,黑色,白色、黄色、紫色以及五彩糯玉米,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你目前的基础上,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可以尝试一下哦!
满足市民对彩色玉米的需求,市场前景很好!
=
实际上,我种了一半的糯玉米,一半的甜玉米,因为这个策略。我们避免了全面的烂市,而且顾客群增加了很多。
甜玉米和糯玉米有交叉授粉的问题。我们采用的是时空隔离,在开花时间以及空间距离上错开,这样降低花粉感染的可能。
彩色的玉米,产量不是很高,市场容量也不是主流,我们暂时就没有做。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6…20 10:41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6…17 17:03:24
钦佩楼主的思维和缜密,还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关于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谈得很深刻,几个问题希望能向楼主请教:
1、种子来源:固定还是随机,对象是流动商人、定点商户,还是品牌种子代理商,优劣何在,主要关注什么?
2、销售对象:是直接对应消费者,还是批发、转售给中间商,还是取得终端超市订单,各自优劣何在,难度如何,如果跨省市应如何操作?
3、作物品种:农作物价格波动大,而那些起点高、绝对价格也高的品种,如保护动物、高档中草药,是不是比瓜菜作物的经济效益好,没有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4、如果遇到特殊的灾、病,有没有准备再生产的资金,没有的话如何操作?
5、雇工的劳动强度、食宿条件、士气如何,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如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样平衡?
6、如果扩大规模,到什么程度时考虑设立行政部门,行政中心如何搭建?品牌如何确立?
兄弟的问题确实很有深度。看得出经过深思熟虑。
1。 种子来源,糯玉米我直接和北京燕禾金公司联系邮购,品质很好。比本地的种子出芽率高,而且更壮,价格比本地稍低。甜玉米我们有2家固定的经销商,品质还不错。通过网络和厂家直接邮购的方式,看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农业现代化,首要的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能够避免很多中间环节,而且质量可靠,成本降低。
2。 关于销售,我们的是大宗商品,只能面向批发市场。我们9个人种植的玉米,差不多零售市场有30人以上在卖。这就是零售市场的劳动密集,我们几乎不可能建立终端销售体系。跨省操作,一般都是外地老板来本地联系地头收购,或者在批发市场配货。比如湖南就有很多车,在桂林进行配货,他们每次要玉米10…50包不等。 超市市场很小,远远不能达到我们的销售目标,甚至10%都不到,而且经常拿来倾销促销,很不好做。
3。 作物品种,我们现在也在逐步多元化,一个是实现土地轮作,一个也是考虑成本和劳动力平衡,高价的作物,特殊的种类,对技术要求很高,投资业很大,市场很细分,我们通常看到的《致富经》,其实有很多不实成分在里面。不适合推广的。 我们通常通过分批次持续供应,高价低价都卖,来平衡烂市时候的价格波动。
4。 我有一些实力,但是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是有可能的。任何生意都存在赚和亏的可能,毕竟这不是包赚不赔的垄断企业。困境肯定会有,用勇气去面对,用智慧去行动,用实力再雄起。勇气、智慧和实力都用尽,实在天要亡我,那就听天由命吧。
5。 我的雇员采用提成制度,多劳多得,加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员工的各方面福利,整体而言,这个团队还是很不错的,在桂林我们糯玉米的品质都是一流。我们保证员工住得比一般打工的好,起码和老板的住宿条件一样,吃的绿色健康,夫妻一起工作,没有分居问题,子女一般都在本地读书,周末可以过来,也没有太大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个人认为,我作老板,比很多黑心的老板够义气,够人性化。
6。 考虑将来是要扩大的,现在的玉米还不足以保证持续供应,而且也需要轮作。所谓的行政中心,就是地里的一间大一些的房子而已。农业不是可以享受的产业,而是全程很辛苦的产业。至于品牌,很多时候,由于销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