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俞敏洪管理日志 >

第33章

俞敏洪管理日志-第33章

小说: 俞敏洪管理日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东方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面并非只有教英语的老师,而是汇集了一群乐意去感知社会变化、以及推动社会变化的人——这是北大出来的这些人的“通病”。我们当时已经认识到推动留学潮流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我自己后来一直把新东方做下去而没有出去留学的原因。新东方有意无意地在倡导一种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概念,但同时也倡导,假如你留不了学,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两种价值观并行。
    ——2008年俞敏洪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没有留过学,但是他并不深以为憾。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才可以平心静气地大学生们说:留学与否,都可以改变命运。
    不过,俞敏洪私下里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学生们说,“如果有可能,还是希望大家加入到留学的行列,留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2001年俞敏洪在TOEFL、GRE寒假班上给学生们做《奋斗才能成功》的演讲,讲述了一个中专生留学哈佛大学的真实故事: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在县政府做公务员,工作轻松悠闲得让人沉闷,无非就是那种“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程式化生活。两年以后,他辞掉工作,背着行囊来到北京,在北大旁边租了间小平房,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自学高教自考的课程。过了四年,他如愿拿到了高自考大专文凭。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报考了北大政治系研究生,经过两年艰苦的努力,他真就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前夕,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出国,他有点心动了。新东方建议他,全身心筹备争取早日通过TOEFL、GRE考试。苦学英语两年,TOEFL考了64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哈佛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比较遗憾的是,哈佛大学没有提供奖学金,于是他四处借钱做自我担保。没有奖学金,就只有靠自己去努力,哈佛的第一年他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获得了优异成绩,第二年哈佛大学便给予了他奖学金。后来,他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供职于世界银行,拥有令人艳羡的高额年薪。再后来,他回到国内,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捆绑,寻求新的事业机会。
    从中专生到哈佛大学,他用了13年去和命运抗争。俞敏洪以这个故事告诉大学生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并不难。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能做到以下两点,任何事情就都可以做到:一是要每天努力比别人多做一点事,一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切分成几个步骤去实现。
    行动指南:
    助他人更成功,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价值观,让企业与企业家充满道德的力量。





    正文 7月17日用对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6:13 本章字数:848


    做事情,总是要在风格、文化上认同,要不然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我在“新东方”的感觉就是“用对一个人,撑起一片天;用错一个人,毁掉一片地”,尤其在中国商业规范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更是这样。
    ——2004年俞敏洪《北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新东方自行创业。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知名人物———胡敏、江博也低调离开新东方。
    杜子华、胡敏、江博先后离开新东方,被媒体一通爆炒。按照俞敏洪的说法,“新东方的创始人群体,特别是我和我的那些源自北大的伙伴们,都是以讲伦理、讲人性,讲哲学的心态来搞新东方。现在,新东方新一代管理层,有商业意识的人相当多。”
    俞敏洪甚至一度认为,“严格来讲,新东方不算一个企业,尽管我们在用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新东方。它是一个教育机构,所以必然带有很多教育的特征。进行教育这样的事情,跟做企业家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新东方的发展简史,带有明显的“校园文化”痕迹,创业初期,俞敏洪选择创业伙伴的标准是“有理想、有激情、有才能”,相反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备商业头脑与实践。学校也分教学、商业这两个简单序列,教学是完全民主的,但商业可就不一定了。北大校园文化里也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是把学术上的民主无限制地扩展到了商业领域,乃至企业之中,这是很不利的。
    对此,俞敏洪显然也是有清醒认知的。比如他曾经对本书作者分析道:王强是不折不扣的书痴,徐小平酷爱音乐和艺术,这两个人是理想主义的集大成者,骨子里来说崇尚自由,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那种。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新东方完全让他们俩去经营,估计早就垮掉了。理想主义不是坏事,关键是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
    行动指南:
    经营企业,首先要有理想,其次也要追求实用主义,讲求现实主义。





    正文 7月18日做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6:14 本章字数:966


    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失去理想,失去勇气。如今,新东方的发展已经日渐平稳,我也为自己的后半生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创建一所真正意义、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学,让贫困学生也能上得起大学。这所大学与新东方无关,完全是个人“理想”。做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而新东方就是在做教育,所以我就有了做下去的理由。以我的个人财富,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不大可能,但是我下了决心,而且成立了基金会,我要办一所人文大学。
    ——2009年俞敏洪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有两个理想,一个是物质理想,一个是精神理想,在他心中精神理想最为沉甸。
    “有物质没精神的人比有精神没物质的人更加绝望。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如何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教育。”俞敏洪所理解的“真正的知识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一种基于人文情怀的教育,使人懂得为人处事的真谛,使人产生凌驾于小我利益之上的普世价值观。
    GRE是美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体现出来的数学知识也就相当于中国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或许你可以据此给出判断,中国人基本的运算能力比美国人强得多。那么,世界上伟大的数学家应该都在中国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顶尖的数学家都在北美。为什么呢?道理其实不复杂,许多美国人不以学数学为人生目标,而是把数学当作一种思维方式、人生态度,把数学视为借以阐释世间万象的工具而已。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俞敏洪渴望填补这个空白。同时,他一直偏执地以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救中国,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没有高等教育肯定不行,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比较失败的是对民办教育支持不够。”俞敏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和新东方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开拓出一种新的模式。俞敏洪要实践的是物质实现之外的精神启迪,这才是教育的真实内涵,这才是人之一生最可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心灵的富裕不可能用财富来填充,人生的幸福,源自精神世界的愉悦与满足。
    行动指南:
    人的一生要有意义,除了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化之外,更主要的是创造精神的丰富。





    正文 7月19日让更多的人享受你让渡的荣耀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6:16 本章字数:1035


    过去自己一个人演独角戏时,各种成功与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当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整个机构的运转时,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管理成功的关键。每个管理者都希望成功,任何一个优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让更多的优秀同事享受你让渡的荣耀是团队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5年俞敏洪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背景
    背景分析:
    经营新东方的这些年,俞敏洪写下七句话自醒自勉,并奉之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指导。这七句话是:用理想和信念支撑自己的精神,用平和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如何定义领导能力?俞敏洪常举刘邦的实例。刘邦曾用如下的名言将自己与项羽做了区隔,“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在俞敏洪看来,刘邦的“个人总结”是对领导才能最为精当的描述。领导才能的养成需具备三大要素:第一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雄才大略;第二是善于整合团队协同制胜,而非过分强化个体力量;第三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
    2001年俞敏洪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过一次演讲,演讲中他告诫大学生们,“一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灵魂是封闭的灵魂,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别人,和别人交朋友,我们才会有光明的生活更多的机会。”俞敏洪动给大学生们两句话,第一句是:Don’twaittobelovedtolove。第二句是:Don’twaittohaveagoodjobtostarttowork。这两句话蕴涵着几多深意,为人处事之道在于真诚施与而不是一味索求,要积极地相信他人而不是孤僻自怜。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对老者养之以安,对朋友交之以信,对少者怀之以恩,这是常人难为的境界,也是人性的升华。
    行动指南:
    商业社会需要人性的观照与温存,以及阳光、善良、积极、多元和自醒的生活态度。





    正文 7月20日一种精神的存在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6:18 本章字数:961


    所有来到新东方的学生,都感受到新东方有一种精神存在。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者语言能力提升;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够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
    ——2008年俞敏洪在其博客文章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珍存着一本书《戴望舒诗歌》,书的扉页上清晰地记载着购书时间为1982年10月20日。雨巷诗人的诗作曾经在俞敏洪年少的心灵激荡起哀怨而彷徨的愁绪。
    2002年一个秋雨霏霏的傍晚,俞敏洪漫不经心地翻阅那本尘封多年的《戴望舒诗歌》,一片干枯的红叶从书中悄然滑落。这个时候的俞敏洪,眼眶湿润了,终于记起来了,1982年10月20日在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