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俞敏洪管理日志 >

第14章

俞敏洪管理日志-第14章

小说: 俞敏洪管理日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王强带的那个班才14个学生,俞敏洪的班学生多一点,徐小平的生意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30万元,对这帮白手创业的书生们来说绝对是个大数目,王强当时在想我们有本事赚钱付清房租吗?这30万元会不会把我们压垮?俞敏洪说得很明白,房东给出的最后期限是24点之前。冷不丁,不知谁说了一句,“老俞,你签吧,别犹豫了,干。”
    外面夜色深沉,屋内灯光灰暗,俞敏洪深吸一口气,紧握钢笔的右手微微发抖,拿过房屋租赁合同,工整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紧接着,徐小平、王强纷纷走过去,闭眼、咬牙、签字。创业三年之后,新东方以30万元租下了一栋三层小楼,这是俞敏洪经商以来的第一次冒险。
    行动指南:
    无法预知结果,只能凭借自我感觉做的事情都属于赌。只要投资,你很难预期未来,所有的经营企业者都存在赌的成分,关键是看你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驾驭能力。





    正文 3月12日无情无义的“海归”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3:24 本章字数:972


    我从没想过把老婆赶走,因为新东方就是我们一起干起来的。但是徐小平、王强这帮“海归”特别无情无义,来新东方没多久就说,老俞你必须与“家族企业”彻底决裂,把母亲妻子、亲戚老乡通通清理出去。坦率地说,当时我是有抵触情绪的,我很气愤,这帮人真是不讲情义,我刚把你们请回来,你们就把我家里人弄走,再过段时间是不是把我也弄走?为此,我反抗了很长一段时间。今天,我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对的,他们看得远。从“家族企业”到现代公司,新东方的每一步都是鲜血淋漓。
    ——俞敏洪在2009年首届新东方留学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1998年,36岁的俞敏洪迎来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一整年,俞敏洪的处境“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当年8月21日,俞敏洪遭遇抢劫,损失两百多万元现金。年末时分,以徐小平、王强为首的“海归”派向俞敏洪叫板,“逼迫”他将老婆、老娘请出新东方。1998年10月18日,俞敏洪老娘给儿子写过一封亲笔书信,词句谆谆,情意真挚,书信中充斥着一位年届70的老妇人对儿子的缱绻深情与浓厚期许。书信之中,母亲告诫儿子:“有钱要细水长流,交朋友要看看他的本质。你有那么高大的文化,你有一肚子的文章,头脑一点不明白,把每个朋友都往家里带。朋友们出去吃饭,有几个给你付账?”
    老太太一直把新东方看作是俞家的私有财产,所以自然非常敏感,当王强、徐小平们“欺负”俞敏洪时,老太太自然就很愤怒。据说矛盾最激烈的时候,老太太径直跑到新东方的报名大厅,砸碎玻璃,取出镜框里的营业执照,吵嚷着要回江阴老家。老太太还对俞敏洪发狠:“你要是胆敢把这帮亲戚赶走,我就杀了你这不孝的家伙。”老婆也在闹,并且威胁俞敏洪,“你要是把我和那帮亲戚赶出新东方,我一辈子不理你。”
    第一个被“清洗”的是俞敏洪姐夫,当时,他的身份是新东方书店总经理,把新东方书店扭亏为盈并且连续三年盈利。就是这样一个对新东方立有大功劳的人物,愣是被清理掉了。
    俞敏洪,就这样被那帮他费心请回的“海归”们推到了一个转折关头。一边是至爱亲人,一边是北大密友,他能做出怎样的取舍?那一年,俞敏洪基本处于崩溃状态。
    行动指南:
    家族制、夫妻店,绕不开的坎儿,剪不断理还乱的痛。





    正文 3月13日觉新?觉慧?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3:29 本章字数:771


    我既不是觉新,又不是觉慧,或者两个都是,既有觉新的牺牲精神,又有觉慧的摆脱之心。
    ——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
    背景分析:
    觉新、觉慧,巴金名著《家》精心塑造的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俞敏洪以觉新、觉慧自况。
    觉新其人,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伤感命运又怯于行动的悲剧形象。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心力,努力讨好每一个人,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矛盾和搏斗在他心中体现得充分而激烈。觉慧,觉新的三弟,热情、纯真、率性,反抗与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俞敏洪很像觉新,怯懦优柔、矛盾重重;俞敏洪又似觉慧,意识觉醒、渴望反抗。在争吵与争执之中,俞敏洪接受了“海归”们的主张,他知道,企业发展到如此地步,到了该和家族制撇清关系的时候了。
    新东方的“家族制”,混乱而无序。“家族制”不只俞敏洪在搞,就是那些满口先进理念的“海归”们也在明目张胆地搞。包凡一曾经不无怨愤地说道,“新东方有四大家族,老俞算一个,杜子华算一个,胡敏算一个,何庆权算一个。”杜子华、杜伟是亲兄弟,胡敏兄弟和老婆,何庆权夫妇,都在新东方。一些新东方的骨干教师,也把自己的老婆、老公拉进新东方,一时间搞得新东方的人事关系盘根错节、杂乱无比。
    到后来,俞敏洪的老婆算是想通了,1999年,俞敏洪将妻儿送出国门,安顿在加拿大。
    那些存在于新东方内部的“小家族”们随即自行了断。俞敏洪自言,“那真是一个极其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5年左右。”
    行动指南:
    企业家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企业的命运,与企业家的素养、底蕴、修为和境界密不可分。





    正文 3月14日品三国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3:30 本章字数:717


    刘备偏重人情,用人情来拉拢人。你们都是我兄弟,打天下就是一起的,就是兄弟,结拜之谊、生死之交。曹操没跟任何人结拜过兄弟,曹操用的是什么?是利益,当然也有人情。曹操有智慧、有思想、有人品,但是他更多用的是利益和规矩。我干新东方,老是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点,到今天为止,我还在找这个平衡点。
    ——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
    背景分析:
    2000年盛夏时节,北戴河会议间隙,俞敏洪和创业伙伴、往昔的北大“师长”徐小平聊天,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话,“三国演义看多了,有时候不自觉地用三国谋略来行动和思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被思维敏捷、意志凌厉的徐小平瞬间攫住,进行了一番不留情面的解剖与批判。“我看了三国才知道,你导致王强和我发生这样严重的冲突,原来是曹操使用过的计策,叫借刀杀人”。
    此前的1998年俞敏洪遭受抢劫的重创,抑郁而伤戚,期间由新东方“二号人物”徐小平短暂代行董事长之责。1999年初,俞敏洪重回董事长之位,任命主管日常教学任务的王强为常务副校长,排名上升,成为新东方新的“二号人物”。徐小平火气冲天,多次以书信、发言的形式严厉质问俞敏洪,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讲清楚,为什么在排名方面发生如此变化?
    由此,徐小平、王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文化人吵架,说的全是至理名言,吵到最后对视对峙,一番对峙、惨然相向,两人竟至相拥而泣。所有的对立,所有的敌视,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行动指南:
    兄弟情谊、经济利益,艰难的量度与平衡。





    正文 3月15日利益和人情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3:32 本章字数:899


    我发现,企业要干好,不外乎三大块儿,一是利益,二是权力,三是人情。当时我是个体户,只要抓住两点:利益和人情,应该就差不多了。权力不用说,就在我手中,用好了就伟大,用不好就完蛋。
    ——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
    背景分析:
    熟读《三国演义》,俞敏洪最敬佩的是刘备和曹操,认为他们两人生动而鲜活地都演绎了由草根到帝王的千古传奇。先说刘备,此人诈称有皇族血统,其实不过市井之徒而已,靠贩卖草鞋艰辛过活,但是他懂得情谊之道,与关羽、张飞结拜,“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刘备潦倒落魄,没有金钱,没有地盘,但是他用兄弟情意的深度与诸葛亮、赵子龙、黄忠、马超等人维系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超越君臣关系的友谊。再说曹操,虽有许攸这样的至交,但终其一生未与他人结拜,可以说几乎没有“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问题是,刘备和曹操,为什么最后都能称王称霸、雄据一方?
    俞敏洪的答案是:刘备柔弱,靠的是人情和亲情;曹操凶猛,凭的是利益与法度。“利益和人情,把握好了,就能成事儿。”这是俞敏洪读《三国演义》的收获。俞敏洪曾经一度以刘备自居,并将徐小平、王强看作“关羽、张飞”。徐小平、王强并不买他的账,在他们俩看来,“对于关羽、张飞,刘备有充分的授权,有极大化的价值实现,我们都没有。”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曾经有言: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个人,30年交情、却20年陌生。“互相之间利益纠缠的时候,只有揣摩,没有交流。”
    利益难以均衡之时,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之间会揪扯嘶咬,而一旦新东方遭遇外力的侵袭,他们又空前团结起来,形成坚强合力一致抗御。这在ETS风波来临之时表现得异常充分。
    说到底,俞敏洪、徐小平、王强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他们的友谊保持至今,成为一段令人激赏、赞叹的佳话。
    行动指南:
    当你能以利益、情意打动人心、影响并且左右他们的情绪时,自然也就能够有效改变他们的心态和行为。





    正文 3月16日新东方的艰难时刻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5…12 14:43:34 本章字数:807


    2001年是新东方的艰难时刻,与ETS的知识产权纠纷,是新东方承受的最严重的外部风险与危机。
    ——2008年2月俞敏洪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01年2月21日,俞敏洪和新东方登上了《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头条。这篇《中国备考的混乱》的文章如此写道;“对新东方的许多人来说,俞敏洪是英雄,但是对于美国教育考试中心这个管理着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本科生成绩评估考试的非盈利性组织来说,俞敏洪则是一个谎言家、骗子和小偷。”
    事实上,肇始于2001年1月,一封神秘的信函广泛流传于美国各著名高校,信的大意是“中国有人盗窃和未经授权使用保护的TOEFL和GRE考试资料。我们正在对此事进行积极的调查,我们已经对有关责任方提起了诉讼。”更为关键的是,这封信函在末尾处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中国考生,“我们注意到,中国地区考生的GRE综合考试平均成绩有急剧上升的趋势。我们因此敦促你们谨慎处理所有中国申请人提供的TOEFL、GRE分数。”
    一封言之凿凿的神秘信函,加上《华盛顿邮报》的重磅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