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国际金融学 >

第87章

国际金融学-第87章

小说: 国际金融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能与美元相抗衡的国际货币,对在现存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制约,使国际货币体系由战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格局演变,促进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四、欧元面临的挑战
  从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以来,虽然欧元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对传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但欧元要真正对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欧元区还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最优通货区,欧元区各国在其内部经济的诸多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性,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还存在许多问题,欧元区各国政治利益也远没有达到经济趋同的程度。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对欧元的稳定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1。 经济状况的差异性
  根据最优通货区理论,最优通货区应该由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小的国家或地区组成。这些国家或地区具备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通货膨胀率,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在组成通货区以后,有利于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目标。《马约》所规定的经济趋同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性而制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指标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实际经济的趋同,各国为达到经济趋同指标所做的努力,虽然可以从名义上部分消除各国经济之间的差异性,但经济状况的实际差异仍然较大。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增长速度千差万别,失业率也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各国执行不同的工资政策,福利制度和税负水平,客观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性。在实际经济没有趋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情况下,欧元区就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非对称冲击,而统一的欧元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往往对非对称冲击无能为力,因而会对造成欧元区经济的混乱和影响欧元的稳定。
  2。 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在欧元启动以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元区的主要政策特点。要维护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必须有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由于欧元区各国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利益得失也不相同,由此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对欧洲中央银行施加压力,以便欧洲中央银行能够制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这将会使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产生非常困难,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会面临严峻考验。二是在上交货币政策之后,各国政府可能运用各自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这很可能会带来整个欧元区内价格和利率的上升,此时欧洲中央银行会面临放松银根支持各国经济增长与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保持欧元稳定的两难选择。因此,加强各国财政政策的约束与协调,对欧元区至关重要,《马约》要求成员国必须严格履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低于3%以及在中期内保证政府预算达到平衡甚至略有盈余,也是基于这一考虑。但需要说明的是,政策约束与现实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各国利益之间的协调将是一个艰难的讨价还价过程,其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将会给欧元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3。 欧洲政治联盟问题
  欧洲政治联盟被普遍认为是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也被认为是欧元货币区稳定的根本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功能上说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者拥有国家统一管理职能的制度实体,而是一个介于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政治联合体。从政治方面说,由于欧盟是由众多主权国家联合组成的,它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来自于成员国公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政府,而它的主要决策机构也是由成员国政府官员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和首脑理事会,真正民选的欧洲议会实质上依然是一个咨询监督性的机构。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作为欧盟共同经济与货币政策体现的欧元的政治认同感与可信度,也会导致由于各成员国政府政策协调因素而增加欧元币值稳定性的风险。因此,没有欧洲政治联盟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依托,欧元的稳定将缺乏牢固的政治基础。特别是在考虑到欧元可能本来就不是纯经济意义上的产物与标志时,单一货币欧元的引入和正常运行就更需要欧盟成员国在政治利益和政治决策等方面密切合作和协调一致,欧洲政治联盟将成为保持欧元长期稳定的根本保障。
  ?
本章小结
  最优通货区理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固定汇率的最佳实行范围。在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最优通货区概念以来,该理论经历了由单一指标分析法向成本—收益分析法演变的发展过程。单一指标分析法最早由蒙代尔提出,他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在此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修正与发展。麦金农提出以经济的开放度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凯南则以产品多样性的程度作为划分标准,伊格拉姆强调最优通货区的金融一体化特征,哈伯勒和弗莱明则更强调通货膨胀的相似性。而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则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与经济稳定性损失成本,对一国是否应该作出加入通货区的决策及其所带来的净收益,做出了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传统的单一指标分析法。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优通货区理论也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在众多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中,欧洲货币体系十分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最优通货区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也是实现欧洲货币联盟和启动单一货币欧元的客观基础。本章对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欧元启动的具体过程、欧元启动的经济影响以及欧元未来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最优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2、 试述最优通货区理论成本—收益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3、试述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
4、试分析欧元启动的经济影响。
5、运用最优通货区理论分析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中国涉外金融 1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1
一、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2
二、中国的金融开放 4
三、金融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5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7
一、1949年1月18日至1973年2月 7
二、1973年2月至1985年12月 9
三、1986年1月至1993年12月 10
四、1994年1月至2005年7月 12
五、2005年7月至今 13
六、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14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15
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15
二、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主要实践 19
本章小结 23
复习思考题 24

第十二章 中国涉外金融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金融的原有格局,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机遇与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捕捉机遇、迎接挑战、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货币合作等,都是中国涉外金融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和解决。
  ?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在高度货币化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的媒介作用。因此,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也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证明;金融全球化不仅为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也打破了金融市场的传统格局,使资金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正被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的中国来说;如何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捕捉机遇和应对挑战;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的金融要素、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进而使各国资金融通朝着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原因
  金融全球化可以追溯到150年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金融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生产力发展使一国的产品剩余增加,国内市场饱和,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向海外市场扩张。例如,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与对外扩张,使一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延伸为世界性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信息跨国流动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要求资金融通、贸易结算、货币买卖等金融服务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正是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和范围。
  其次,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演进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相继放宽金融管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金融自由化冲垮了资金融通的壁垒和障碍,为金融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证,使原先局限于国家集团内部的资金融通活动拓展为全球性的资金融通活动,金融全球化也因此而不断向纵深发展。
  最后,科技进步为金融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被广泛地运用到金融活动过程之中。以交易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金融全球化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原先相对隔离的各国金融市场整合为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地从事资金筹集、调度和运用,及时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金融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金融自由化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产物,它正以汹涌澎湃之势改变着国际金融的基本结构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其主要形式为:
  1、金融机构全球化。由于先后程度不同地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各国纷纷放宽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特别是在1997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宣布达成《全球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境内建立分支机构并按公平竞争原则从事金融活动作为加入该组织的条件之一,从而大大推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