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国际金融学 >

第84章

国际金融学-第84章

小说: 国际金融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推动了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二、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简称ECU);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简称EMCF)。
   1。 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CU)
  欧洲货币单位由欧洲计算单位演变而来,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货币篮子”,最初是由欧洲经济共同体12个成员国中的9种货币所组成。每一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所占的比重,是根据各国在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和国民生产总值所占份额加权计算的。“货币篮子”的权数构成每5年调整一次,但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货币比重的变化超过25%时,则可随时对权数进行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的创设和发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程序进行的。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初,各个成员国将其20%的黄金储备和20%的美元储备,提供给欧洲共同体于1973年4    月设立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然后由该基金以互换的形式向成员国发行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其中,黄金是按前六个月的平均市场价格或按前一个营业日的两笔定价的平均价格计算,美元储备则按市场汇率定值。
  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作为成员国货币之间中心汇率的计算标准;成员国在确定货币汇率时,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依据,其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保持固定比价,再据此中心汇率套算与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②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指示器”;③进行干预活动和信贷业务的计算标准;④作为成员国货币当局的储备资产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结算工具。
  自从欧洲货币单位产生以后,其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欧洲货币单位具有记账单位、清算手段和干预手段等职能,它被用于编制共同体的统一预算,制定货币汇价波动幅度,规定农产品统一价格,发放干预货币市场的贷款,核算共同体与第三国的经济往来等诸多方面,也是各国货币当局重要的储备资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共体的官方和工商金融界都在积极倡导使用欧洲货币单位,到1987年6月,包括原联邦德国在内的共同体成员国已正式或非正式地确认了欧洲货币单位的法律地位,使它在官方和商业领域的使用日益广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欧洲货币单位由多种货币构成,各种货币间汇价的波动在货币篮子内有互相抵消的倾向,使得这种合成货币具有相对的内在稳定性,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仅形成了一个较为发达的银行同业欧洲货币单位市场,欧洲货币单位还被用作债券、存款证以及票据的计价单位。欧洲货币单位成为欧洲统一货币的雏形,成为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因素。
  2。 稳定汇率机制
  欧洲货币体系通过两种机制来稳定成员国间的货币汇率,包括平价网体系(Grid Parity System)和篮子汇价体系(Basket Parity System)。平价网体系,也称格子体系,参加国都规定本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并在双边的基础上,确定各参加国相互间货币的中心汇率,各国货币只允许在中心汇率上下各2。25%的幅度内波动,意大利里拉较弱,波动幅度可扩大到中心汇率上下各6%。篮子汇价体系,也称中心汇率体系,它是指当某个参加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偏离其法定篮子比价到一定程度,即所谓的差异界限(Divergence Threshold)时,这个参加国的货币当局就应采取相应措施。这个差异界限是按上下2。25%×75%×(1—该参加国货币在货币篮子中所占比重)计算出来的。从上述计算方式不难看出,为权数大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小(如西德马克),为权数小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大(如爱尔兰镑),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7%(这是权数为零时的数字)。当然为意大利里拉规定的差异界限不是按上下2。25%计算,而是按照上下6%计算的。当某一参加国的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超越了它的差异界限时,这个参加国就应设法干预外汇市场,使此比价返回界限之内。可见,同欧洲货币单位相联系的差异界限,起到了平价网体系早期报警系统或进行干预基准轴线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双边汇率的调整频率,使参加国之间的汇率稳定在一定幅度内。差异界限的这种预防作用有时被称为“报警器”(Monitor)或被更通俗地称为“响尾蛇”(Rattle Snake)作用。
  当一种货币超越差异界限时,有关国家就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通常进行干预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各中央银行间的相互贷款以干预外汇市场,即抛出强币以减轻对强币的压力,吸收弱币以加强对弱币的支持;二是在国内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弱币国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而强币国家则降低利率,放宽信贷;三是改变中心汇率作为最后的手段,即在干预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各国就必须重新确定中心汇率,以避免整个体系崩溃。
  3。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为了加强成员国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合作,对国际收支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欧洲货币体系决定以原有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为基础,用两年的时间将其扩大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基金”,其资金来源为集中成员国缴纳的20%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再加上与此等值的各成员国本国货币,总计约500亿欧洲货币单位。但欧洲货币基金并没有如期建成,主要是因为在基金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各国意见不完全统一,如英国政府就不同意基金向联合的中央银行方向发展,所以后来仍一直沿用过去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名称。
  欧洲货币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帮助它们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市场干预,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的稳定。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给成员国提供的贷款种类因期限不同而有所不同:期限最短的45天以下(含45天),只向稳定汇率机制参加国提供;一般的9个月以下的短期贷款,用于帮助成员国克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中期贷款的期限为2…5年,用于帮助成员国解决结构性国际收支问题。欧共体通常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时附加一定的条件。
  三、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评价
      欧洲货币体系是一个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汇率运行机制为主体、以信贷体系欧洲货币基金为辅助手段的区域性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度。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使欧共体国家结合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货币集团,它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世界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推动了欧洲国家政治联合的发展。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使成员国在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国际收支、农业等各方面更加密切地合作,政策更加协调,对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和政治联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稳定了欧共体国家货币的汇率,促进了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欧洲货币体系采取了双重的汇率干预机制,放宽了对弱币的波动界限,并扩大了信贷机制的资金力量,因而更好地保证了成员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据欧共体统计资料表明,在1979…1983年间,体系内成员国货币对马克的月平均汇率变动仅有0。5…0。8%,而体系外的美元、日元和英镑的月汇率变动幅度则三倍于此,达到2。4…2。7%。汇率体系的相对稳定,有力地抑制了欧洲的外汇投机活动,减少了外汇风险,促进了共同体内部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并推动了各国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三是加强了欧共体国家货币的作用,打击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主要使用成员国货币而不是美元作为干预货币,汇率稳定的标准是欧洲货币单位,而欧洲货币单位货币篮子中不包括美元,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美元等外部货币汇率波动对共同体的冲击,同时也缩小了美元的使用范围,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四是发展了区域性的货币体系,推动了全球性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对浮动汇率制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它改变了传统的僵硬的固定汇率,采取了有弹性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并强化了稳定固定汇率的措施。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体系,它在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协调各国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建立储备资产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为全球性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可操作的模式。
  虽然欧洲货币体系在其运行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发展顺利,在稳定汇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爆发了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外汇市场投机活动十分猖獗,投机者纷纷抛售弱币,迫使意大利宣布里拉贬值7%,西班牙宣布比塞塔贬值5%。在短短四天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就两度调整汇率,而在此之前的13年总共才调整了12次。受到冲击最大的是英镑和里拉。英国政府为遏制资本外流,在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基础贷款利率,从10%提高到15%,法国也将利率提高到13%,并与德国联手拿出数百亿美元干预市场,但效果并不明显。英镑和里拉不得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1993年7…8月间,汇率机制出现第二次危机,迫使欧共体在1993年8月l日决定,允许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对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的土2。25%扩大到土15%(德国马克和荷兰盾除外),等于实行了自由浮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这两次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结果,但在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汇率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稳定汇率机制下,各成员国很难随意根据本国国民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调整汇率,从而使一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严重高估,进而导致市场产生贬值预期并引发投机活动。而面对强大的贬值压力,各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非常有限,往往难以奏效,从而引发货币危机。二是欧共体各国经济政策内外目标上的差异与政策不协调。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政府为实现两德统一和复兴原民主德国地区经济,投入了巨额资金,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明显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加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德国政府不顾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于1991年起开始调高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从1990年底的6%上调到 1991年 6月底的 8。8%,这给其他西欧国家造成很大压力。当时西欧其他国家为摆脱萧条,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先后调低利率,结果造成资金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德国,形成马克坚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西欧国家面临两难选择:若要维持其货币与马克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进而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