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也面临同样的外部冲击,使该国货币和通货区内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时相对于区外货币联合浮动,否则,只是该国受到来自外部的需求冲击,必然会引起该国就业和产出的不稳定。这种由固定汇率安排所引起的经济稳定性损失,就是加入通货区的成本。
如何来判断由经济稳定性损失所引起的加入通货区成本的大小呢?和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相似,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也与加入国和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经济稳定性损失会越小,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也会越低。反之,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会越高。以通货区加入国面临来自外部的需求减少为例,需求减少会引起该国价格、工资和产出下跌,从而造成经济衰退。但如果该国与通货区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则该国经济衰退的幅度会较低,或者说经济均衡的恢复会更快。原因有二:① 如果该国与通货区之间有较多的贸易往来,该国产品价格的微小下跌都会使通货区对该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该国产出和就业率回升,该国经济均衡得以恢复;②如果该国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与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即在该国与通货区之间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较低,则该国劳动力就很容易转移到通货区,资本也会在通货区内寻找到更多的获利机会,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该国的失业率和减低了投资者的亏损。当通货区加入国面临来自外部的需求增加时,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类似结论:如果该国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该国价格水平的轻微上升与外国资本和劳动力的涌入都会使其超额需求很快消失,从而使加入通货区的成本降低。综合分析,无论通货区加入国面临来自外部的何种需求冲击,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稳定性损失就会越小,加入通货区的成本越低。反之,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会很高。
我们可以用图11…2所示的LL曲线来表示这种关系。在图11…2中,横轴代表通货区加入国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纵轴代表通货区加入国的成本,GG曲线是加入国的成本曲线,它是一条向左下方倾斜的负斜率曲线,表示该国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入通货区的成本会越低。
?
?
?
?
?
?
?
?
?
?
?
?
?
?
?
三、加入通货区的决策: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以上所做的分析,将GG曲线和LL曲线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利用图11…3来判断一国是否应该加入通货区。
?
?
?
?
?
?
?
?
?
?
?
?
?
?
在图11…3中,当一国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小于θ1时,GG曲线在LL曲线的下面,加入通货区的经济稳定性损失大于货币效率收益,该国不应该加入通货区;当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等于或高于θ1水平时,GG曲线在LL曲线的上面,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等于或高于经济稳定性损失,该国加入通货区有利可图,因此应该作出加入通货区的决定。θ1成为一国与通货区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临界值,一国就是根据θ1来作出是否加入货币区的决定的。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我们还可以研究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动或政府偏好函数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该国加入通货区的选择的。假设一国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来自外部需求冲击的范围和频率增加,则在任何给定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上,加入通货区使该国产出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加大,使加入通货区的成本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图9…4中的LL1曲线移至LL2曲线,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临界值从θ1上升到θ2。这意味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品市场变动性的加大将使一国加入通货区的意愿降低,该国将不再愿意加入通货区96'③'。反之,当一国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得更加稳定时,加入通货区的成本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临界值会下降,该国将更愿意加入通货区。
?
?
?
?
?
?
?
?
?
?
?
?
?
?
以上我们研究了确定最优通货区的两种分析方法,虽然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各有差异,但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以共同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所采用的方法是互补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建立在单一指标分析法基础之上的,当单一指标分析法的诸多指标得以满足时,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该国与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当高,加入通货区所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将大于加入通货区的成本,加入通货区自然也就成为一国的理性选择。综上所述,最优通货区实际上是由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和金融高度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相近以及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在最优通货区内,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实行固定汇率,在单一货币的情况下,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固定汇率。组成这样的最优通货区,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将超过通货区的成本,有助于货币区内各国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均衡目标,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 欧洲货币体系
?
自从蒙代尔在1961年提出最优通货区理论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了建立最优通货区的尝试与实践。比如,在1962年西非六国成立了西非货币联盟,1968年和1977年拉美五国分别成立了安第斯开发公司和安第斯储备基金,1972年欧共体国家实行货币汇率联合浮动,并于1979年演变为欧洲货币体系等等。在众多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中,欧洲货币体系十分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最优通货区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典型实践,也是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为实现欧洲货币联盟和启动单一货币欧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促进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发展。1969年3月在海牙举行的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简称EMU)的概念。同年12月,欧共体首脑就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进行磋商并取得一致意见。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由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魏尔纳(Pierre Werner)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开始审议这项工作。1970年10月,该委员会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在共同体内分阶段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也被称为“魏尔纳报告”。该报告在几经讨论和修改后,于1971年3月22日经欧共体部长理事会通过。“魏尔纳报告”为实现欧洲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包括三个阶段的十年过渡期:第一阶段从1971年初至1973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手建立货币储备基金,以支持稳定汇率的活动,加强货币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减少成员国经济结构的差异;第二阶段从1974年初至1976年底,主要目标是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以巩固货币储备基金,进一步稳定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并使共同体内部的资本流动逐步自由化;第三阶段从1977年初至1980年底,共同体将成为一个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固定汇率制向统一的货币发展,货币储备基金向统一的中央银行发展。在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达成协议以后不久,就爆发了严重的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该项计划因此被耽搁下来。直到1972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继续着手推进货币联盟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简称EMCF);创设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简称EUA)。所谓联合浮动汇率,也被称为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它是指对内规定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上下1。125%,对外则实行联合浮动。由于欧共体对内规定的汇率波动幅度1。125%小于史密森协议规定的2。25%,所以又被称为蛇形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史密森协议规定的2。25%的幅度不复存在,而欧共体成员国货币依然实行联合浮动,但联合浮动极易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为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给成员国造成冲击,促进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联邦德国总理斯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在1978年4月哥本哈根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议,并于同年12月6日由欧共体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简称EMS)。后因前联邦德国与法国在农产品贸易补偿额问题上发生争执,该体系延迟到1979年年3月13日才正式成立。最初参加的国家包括欧共体中除英国以外的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和丹麦等八个国家,虽然英国暂时没有加入,但英格兰银行却按规定的比例认缴黄金和美元储备,参加了欧洲货币基金。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货币一体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促进欧洲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美国经济虽受多次美元危机影响实力受损,但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和抵御外来竞争,促进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是欧共体各国的共同需要;第二,共同体各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欧洲共同体工业品和农产品共同市场的巩固和发展,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成为欧共体的下一个目标,这不仅需要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还依赖于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的进程;第三,国际收支严重失衡。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上涨,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共同体国家除联邦德国外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各国迫切需要结成一个区域性的货币集团来提供相互的资金支持,以渡过国际收支逆差的难关;第四,国际金融形势剧烈动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1977年,美元危机再度爆发,冲击着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共同体各国迫切需要建立区域性货币集团,以抵御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加强在国际金融方面同美国分庭抗礼的地位。第五,共同体内部有利的经济条件。在西欧主要工业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政策要求趋向一致,也推动了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二、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