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4683-图说-开国大帝 >

第3章

4683-图说-开国大帝-第3章

小说: 4683-图说-开国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筒普С觯侨罡卟莆癯す伲簧俑咛甯涸鹕胶3卦蟮乃笆找约盎实鄣纳罟┯Γ婀芄⑹止ぶ圃煲怠!   �
    三公九卿,各自设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上报皇帝裁决。    
    地方实行郡县制。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秦国得到了彻底地改变。丞相李斯强烈反对分封制,他认为周朝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将王分到各地当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才进一步扩大,逐渐与中央疏远,皇帝越来越难管这些诸侯王,最后导致周朝分崩离析。他认为秦朝应汲取周朝的失败教训,要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秦国的安定也就牢牢抓在皇帝手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一是县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这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老百姓们以5家为一个基层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10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为了使国家更快、更稳地发展,秦朝首先严格管理官吏,秦始皇制定了一套严明的法令,专门治理官吏。法令极其严厉,使得所有官员都遵纪守法,办事效率极高。同时,秦朝也给这些官吏很高的权力、地位,“以束为师”。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这套帝制机构,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秦朝的这套政治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空前专制的。在中国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套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秦朝刚刚建立,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够完善。国家要统一,经济要繁荣,民族要团结,除了有一套帝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各种统一的制度。长达几百年的封建割据使得全国混乱不堪,要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制定完整而统一的规章制度之前,秦朝政局非常混乱。为此,秦朝首先是颁行统一的法律。商鞅变法时,采用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作为秦国新法律的蓝本。李悝的《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什”、“伍”连坐法,又把“法”改变为“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律颁布全国执行,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状况。秦律具有苛刻严明的特征,对“治吏”尤为重视,大量律条是针对官吏制定,官吏犯过,刑罚必加,绝不宽恕。李斯当时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之前的各国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颁布全国,令全国各个郡县统一执行。所以,秦朝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受贿,也不敢玩忽职守,办事效率极高。    
    秦朝统一之初,各国货币形制基本上都不相同,而且计量单位也不统一。为了统一货币制,秦始皇立即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制定的货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新的货币制的制定,给当时秦朝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度量衡制度也是秦朝需要改革、统一的一项制度。原来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以量来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魏国以半斗、斗、钟为单位,齐国以铆、釜、钟为单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仑;衡为铢、两、斤、钧、石。    
    车轨大小、交通要道的宽窄也需要统一。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所有不符合这些规定的车辆一律禁止使用,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交通运输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交流工具。由于秦朝统一之前,各国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种文字不统一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秦朝的发展。为此,秦始皇命丞相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须“书同文字”。李斯废除了各国的异体字,统一了偏旁的形态,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笔数,全国一律使用笔画简单、书写方便、易于读认的“小篆”,又叫“秦篆”,就这样第一次规范了汉字。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用小篆字体,共有3 300个字,作为范本,向全国推行。    
    秦始皇开创的帝制机构和建立的各种统一制度,使得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发达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并居于世界前列。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北筑长城 南戍五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北方居住着少数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他们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朝统一以后,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扰。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英勇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到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还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再修筑了一部分,修筑后的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长达1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北防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雎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南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50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简陋的情况下,一旦有战事发生,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草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齐,南至吴、楚,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达50步,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    
    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有效地控制全国,镇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平时便于驿传。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民情,察看防务,平均每两年1次。所到之处,都要刻立石碑、申张秦法、歌颂统一,宣扬皇帝的威德,以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基本上都是沿驰道进行的。    
    秦始皇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六国,一霸天下。六国虽然被消灭了,但还有大量六国的旧贵族、官吏、士人,隐名埋姓,潜藏在各地;他们甚至还掌握着大量的兵器,另外秦国在与六国的交战过程中有许多兵器流散于民间,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兵器很可能会被六国的旧贵族们利用起来,进行反秦的军事活动,构成对秦政权的严重威胁。于是,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藏兵器,违者严惩。各郡、县官吏必须采取强制手段,收缴流散于民间和旧贵族手中的兵器。最后,这些收缴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大铜人,各重24万斤。秦始皇这种兵器不藏于民间的做法,为以后历代封建帝王所效仿。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秦始皇命令各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同时也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 禁办私学

    为了控制全国的舆论与宣传,秦始皇实行了文化专制,以稳定政权。他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政策来巩固皇权。    
    公元前221年,六国的遗老遗少和贵族大肆引经据典谈论朝廷政事,虽然朝廷法令严酷,但时间一长,他们也就胆大妄为了。特别是那些儒生们,他们借用兴办私学名义,借古讽今,惑乱百姓,给朝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大量的舆论宣传直指新政权,秦始皇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他要寻找解决这种局面的有力措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集群臣举行宴会庆贺自己北筑长城、南伐百越的功绩。博士仆射周青臣首颂秦始皇“神灵圣明”。他说:“陛下统一海内,灭亡诸侯,改设郡县,无战争之患,百姓人人感到幸福快乐,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这样的帝王之业,可以传至万世。”然而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淳于越却提出:“商、周的王位能够传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制的实施。现在陛下设郡县、去分封,假如有的人突然起来篡权,没有辅佐怎能相救呢?”并借机攻击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群臣一片哗然。秦始皇也让众臣放开思想,各抒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