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电脑检索英文报纸,我能找到的用来表达类似“救市”意思的词,最早始见于1950年,文章的内容是批评在大萧条时期设立向破产企业提供贷款进行救助的重建金融公司的行为。而在此之前,这个词几乎都用来专指飞行员从一架失事的飞机中跳伞逃生的举动。
当然,任何一个政府行为,如果导致之前的合同失效或者是合同方的期望落空,都将被大家说成是某种程度的不公平行为。在19世纪,对这种情况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破产救济”及“风险和过度交易补贴”。而“救市”这个词的语意更强烈,它在英文里隐含有放弃正在飞行的飞机跳伞的意思。
这个词只是到了最近一段时间才开始被普遍使用,而且在其现代语境里,还含有缺乏公平性和连贯性的意思。救市行动对那些因为自己更具有责任心而没有身陷困境,因而不需要被施以援手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些遵守纪律,按规定时间安安静静坐到餐桌边吃饭的孩子同样也会感到很不开心。如果政府采取的是财政救市行动,那么最终为救市行动买单的其实还是纳税人。
救市这个词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似乎还含有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欺骗的含义。在父母给一个孩子加餐的时候,他们通常都希望其他那些遵规守纪的孩子不会注意到这个调皮的孩子得到了特别的关照。这个调皮的孩子会找一个牵强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好好吃的原因。父母一般都会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接受这个明显牵强的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并以此让大家相安无事。这种行为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父母和被宠坏的孩子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秘密约定。当那些遵规守纪的孩子看清了这种虚假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以后的活动中可能就会失去遵守规则的主动性。
当次贷危机迫使联邦储备局大幅度降低利率来保护那些濒临破产的公司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必须要能对这些最不负责任或者过于喜欢冒险的、濒临倒闭的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降低利率给他们提供了资源,但这些资源不会像变魔术一样凭空出现。这些资源的一部分来自于那些靠基金收益生活的人,他们一般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比如货币市场基金或者是储蓄账户,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收入在缩水。如果降低利率最终导致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出现,那些拥有按货币方式计价的资产的人将蒙受损失,而美联储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提到谁将最终成为救市行动的受害者。
当次贷危机迫使联邦储备局在2007年12月启动其定期标售工具去救助那些濒临破产的存款机构时,它其实是再一次用其他人的资金去帮助那些不是很负责任的机构。尽管这次行动采用的是面对所有存款机构进行公开竞价的形式,但定期标售工具最终还是使那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机构获得了它们不可能在交易市场上得到的低利率。如果美联储以不恰当的折扣拍卖出了足够多的资金——在由纳税人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按这种折中的办法接收抵押物——这就是一次很典型的救市,美联储的贷款项目(比如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和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本质上跟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特点,这次救援行动真可以算得上是历史性的突破,因为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救市行动首次超出了它直接监管之下的银行业范围,扩展到了其他的行业。而且,通过这些项目,联邦储备局提出以贷款债券抵押物的方式接手这些债券,包括次贷合约,而这些债券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市场来进行交易。
很显然,假如存在着这样一个行之有效、可以为这些债券提供一个更好价格的市场,那么这些公司就可以考虑在这个市场上出售这些债券。美联储正异想天开地在交易市场的问题上提出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些债券的实际价值到底是多少,因此我们可以说美联储正努力通过投资那些其他人根本不碰的债券,把风险揽到自己身上,这显然也得算是一种救市行为。美联储刻意回避自己正在接手的这些风险,声称对于这些贷款来说,所提供的相应的抵押物是适当的,但现实的情况是,作为一个政府机关,美联储正在接手别人不会考虑,至少在同等条件下不会给予考虑的债券。
谁在为这个救市行动买单?当然,如果美联储最终没有在这些抵押物上亏钱,那谁也用不着付钱。但是,一旦这些抵押物的价值出现亏损,也就意味着用来支付这些违约贷款成本的钱出现了缺口,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联储还给联邦政府的钱变少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出现的情况要么是政府提高公民的纳税额,要么是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要么是降低政府服务的水准,要么是前面列出的所有的这些后果都综合在一起。
当《经济刺激法案》生效后,政府给个人消费者邮寄了退税支票来刺激他们的购买欲,这项措施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次救市,但这是一次局部的救市,因为退税支票主要寄给了那些低收入的纳税人,而没有给那些收入较高的纳税人。因此,退税款其实是由纳税较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收入较高的人,给他们支付的。
就算不考虑退税没有给到高收入纳税人这个事实,从根本上看,这仍然是一种把戏——即使不是一种刻意的欺骗——把他们如意算盘的宝压在大多数收款人没有能力认识到今天退税回来的支票会使他们在未来缴纳更高的税上。因此,这种退税对一个人一生的税后收入来说,没有任何切实的影响,同时,对一个理性的、深谋远虑的人的消费行为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低收入人群完全有理由怀疑退税支票对他们是否真的是一份厚礼,是否是一份他们不需要在未来通过更高的纳税额来还的礼物。他们会在现在花掉这笔钱的同时,期待着未来更多的救市措施——事实上这样的消费效果也正是政府当初寄给他们比例相对更大的退税支票的原因。
当政府宣布解除对联邦住宅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限制时,这听起来好像是对没有资格申请按揭的那些一生中麻烦不断的住房购买人,以及那些可以按一个更好的价格向这些购房者出售住房的地产商的一种福利。但这种福利的根本源泉在哪里呢?政府本身并不从事创造财富的工作,它只是简单地从一个人的兜里拿走这笔钱,又把这笔钱交到另外的人手上。那么最终为这些行为付款的人到底是谁?
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当然还是纳税人,并且这还意味着这场游戏的输家是那些非常无辜而且行事谨慎,根本没有参与到住房市场泡沫活动中的那些人。这些政府机构和政府主办的企业如果不是很名正言顺地由美国政府资助的话,最终的后台老板也肯定都是美国政府。如果这些按揭以后又出现麻烦,政府还是会利用纳税人来把他们再次拖上岸。这就是这些机构区别于私营企业之处,而且这些不同点很清楚地表明所有这些活动其实都是救市行为。
为什么救市行动是必需的
尽管有刚才提到的那些相当令人不快的后果,但对次贷危机主要的短期矫正(非常不幸地)还是一些救市行动的组合。当然,这些措施也有可能会出现没能产生任何效果的情况。救市行动吸引了公众的注意,而这些行动可能是以牺牲大多数纳税人的利益来应对那些极端的情况。在防止某些多米诺牌倒下的同时,这些救市行动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大众的信心。救市行动的采用可与试图通过对病得最厉害的人以及离死亡最近的人全力进行救治,以控制疾病流行的行为相提并论。因此,由于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程度巨大,次贷危机的后果主要是影响相对弱势的社会成员的这种非对称状况,我们还是必须尝试着进行救市。这就是本章后面将要深入讨论的次贷危机解决方案中的相关部分。
尽管政府一般很少使用“救市”这个词,但它事实上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为公民进行过救市了。在戴维?A?摩斯出版于2002年的《当其他所有方法都失败了:政府是最后的风险管理者》一书中,他认为:“风险管理在美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而且广泛深入的公共政策。没有它的存在,美国的经济将面目全非。”事实上,经济理论学者必须时刻考虑到那些隐藏得很深,没有明确说法的世界各国政府与它的公民和企业间达成的那些风险管理合同,忽视这些普遍存在的合同关系将会犯下严重的理论性错误。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不按时吃饭的小孩子的例子上,现在让我们假设孩子的父母中有一方心情很忧郁,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孩子大发雷霆可能会使整个家庭的情绪失控。聪明的父母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放过这个不守规矩的孩子,事后再考虑怎么样去教训他。
家庭的情况与国家的情况并不完全不一样。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些长年累积下来的状况。不和与怨恨可以被暂时掩盖,但这些问题总会时不时地冒头。陈年旧账会被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翻出来。在这种气氛紧张的时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讲出过激的言辞,以免对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一年后都还耿耿于怀,并且又成为了下一次冲突的口实。
与此类似,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防止出现经济灾难,因为这种灾难有可能引发对我们经济制度长期不信任的情况出现。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已经离我们远去——至少从时间上看是如此。尽管我们对那些过去的日子一直都没能忘怀,但现在我们的心理状态已经达到了不再受当时那种情绪所左右的程度。
那些标志着大萧条开始的事件为我们后面几十年的生活设定了基调。在大萧条中,首先被抛弃的是那些曾经拥有良好的而且看起来似乎还很稳定的工作的人,他们的灾难也由此开始,比如说由于丧失抵押赎回权而失去家园。有的人只留下了很可怜的一点点财产,因此不得不满脸羞惭地随着等待救济的人流缓缓移动,去领取面包,或者时不时地在分发食物的流动厨房里露脸。被裁员的中年人只能靠沿街出售苹果谋生。那些占据了报纸上主要版面、等待救济的如长蛇般的人流和沿街叫卖的小贩的照片,让整个社会增添了更多凄凉的气氛。这些景象深深地烙进了美国民族的精神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代表着整整一代人的耻辱。
通过探寻这些表明金融崩溃的证据,我们被带回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由无数投资公司共同结成的一张巨大的网开始被一点点撕破。当那些非常可靠的银行突然间关门——特别是因为没有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存款而身无分文的时候,人们感觉自己被深深地伤害了。那些排着长队,试图从倒闭的银行取回存款的无辜人群的照片,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活生生的景象。这使得当时的情绪大杂烩中又加入了愤怒和失望两种元素。
这些经历,以及反映这些经历的那些影像,标志着美国人内心世界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是根本性的,反映出了深层的心理的悲伤。弗雷德里克?路易斯?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