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

第34章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第34章

小说: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是完人?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 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⑤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 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等于说完人,完善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著 名的聪明人。③公绰:鲁国大夫孟公绰,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以 勇敢著称。⑤文:文饰,修饰。(6)要:同“约”,穷困,困顿。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 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 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 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 于献身,久处困顿之中能够不忘记平时的诺言,也就可以称为完 人了。”
  【读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圣人所论的完人也 有相对性。
  照通常的抽象的标准而言,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 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但面对现实,这样完美的人又哪里能够找 得到呢?所以,孔子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 准。这个标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直到今天,也 加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见利思义的问题,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成了最尖锐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见利忘义、 唯利是图还是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成了检验一个 人的试金石。又比如说见危授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 各种各样政策放宽的探索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阻碍,有时 地会触及到个人利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的时候,我们 是挺身而出,见危授命还是东推西卸,不承担子,不负责任,这 些都是检验一个人的标准。至于说在困顿中不忘平时的诺言,坚 劳节操,坚持探索与追求,就更是我们在人生的程途上必不可免 的了。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就一帆风顺,不遇到困顿与挫折呢?关 键是要有一颗不畏困顿,不怕挫折,勇于追求的心。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要你全部做到,成为一个完人,而是说 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程途上尽 力做得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恰到好处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 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的孙子,谥贞惠文子。②公 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③夫子:先生,这里指公叔子。 ④以:此。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当真吗?他老先生不讲话, 不笑,不获取吗?”公明贾说:“这是传话人说过了头。他老先生 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讲话,因此别人不厌烦他所讲的话;高兴了出 后才笑,因此别人不讨厌他笑;该获取的才获取,因此别人不厌 恶他获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读解】   
  圣人虽然对公叔文子是否真是这样做还有所怀疑,但对这样 做的正确性却是没有怀疑的了。
  公叔文子的做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恰到好处。该说话的时候就 说话,快乐的时候就笑,该获取的时候就获取。反过来说,不该 说的时候就不说,比如说,在法西斯主义的淫威下,你说什么呢? 在封建专制的文字狱下,你写什么呢?不该笑的时候就不笑,比 如说,在人家被车撞了的时候,在人家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你 笑什么呢?在光着屁股却自认为穿着美丽的新衣的皇帝面前,你 笑什么呢?尤其是,不该获取的时候就不要获取。“手莫伸,伸手 必被捉。”(陈毅)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这些都是获取不得的,所 以不要获取。
  归结起来就是,凡事都有原则,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 杠杆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在这“恰到好处”四个字上。不然 的话,圣人怎么会对公叔文子是否做到了还心存怀疑呢? 
  

  看人看大节
  【原文】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②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④ 管仲,吾其被⑤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 渎(9)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管仲: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 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② 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 公子纠。③匡:正。④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 的假设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 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 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缢。(9)沟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 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 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 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被散着头发,衣襟向 左边开了吧。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 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才好吗?”
  【读解】   
  关于这个问题,子路也提出来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 纠,与管仲一起做公子纠家臣的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 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候,不动用兵车 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 (《宪问》)
  孔子回答子贡与子路显然都是同样的看法。这就是从大处着 眼评价人。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 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 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   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 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 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 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 才呢?
  

  用人之妙
  【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③不丧?”孔 子曰:“仲叔圉④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6)治军旅。夫如是, 奚其丧?”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孙子,名元,在位42年。②康子: 即季康子,鲁国的权势人物。③奚而:为何,为什么。④仲叔圉 (yu):即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⑤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 祝本为宗庙官名,他是以官名为姓氏。③王孙贾:也是卫灵公的大臣。
  【译文】
  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怎么没 有败亡呢?”孔子说:“他用仲叔国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龙王孙 天主管军队。既然如此,怎么会败亡呢?”
  【读解】   
  卫灵公虽然昏乱无道,不是个好国君,但他的干部选拔得很 好,用了一批得力的大臣,内政、外交、军事都有人抓起来,所 以不仅没有败亡,反而当了 42年的国君,比许多勤政廉洁的国君 都当得长。
  这就是用人的艺术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据说当韩信很得意地去问汉高祖能 的少兵时,汉高祖回答说:“我不会带兵,但我善于带将。”汉 高祖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事实上,会当领导的人只需要抓住几 个得力的助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国君如此,做一个单 位的领导,一家公司的老板也都是如此。范围有所不同,道理却 是一样的。
  这也是与事必躬亲相对的领导艺术。
  正因为勿需事必躬亲,所以灵公才能昏乱而不亡国。这就 是用人之妙的功效啊!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o):惭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
  【读解】   
  说者容易做者难。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 皮吹出去了却收不到口口,不能兑现,往往被人看白了。   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 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 不放空炮。
  

  为谁而学?
  【原文】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天的学者学习为 了沽名钓誉。”
  【读解】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 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树 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思不出其位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读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在《泰伯》篇里孔子已经说过。 之所以在这里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与“君子思不出其位”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
  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 虑问题。
  说穿了,还是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 的问题。
  或者如鲁迅先生的冷嘲热讽: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