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喜悦的人-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而我们知道有执著就有苦。
这世界上有成就,有才华的人很多,而他们当中不傲慢且是谦虚有礼者也很多。因为这些人真实地了解自己,不存不实的幻想而真正地接受自己。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4)
贡高我慢是“我见”的延伸,是不合乎事实的见解与态度,是执著,也必然会是苦因与障解脱道因。但一个人若一天到晚像部分基督教徒般地责罚自己,说自己是“罪人”,作种种自我责罚的事,一样是执著,是苦因与障解脱因。而且此二种心态皆是一个人不能接受自我、了解自我的表现。人如果了解自我,就自然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也会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而远离傲慢的想法。而真正深解缘起的人,见到自己的缺点,就只是“见到”了那些缺点,而不会很强烈地去认定那就是“我的”缺点而懊恼不已。不懊恼就能接受事实,切实地努力去发送那些缺点,而不会做无益的自我苛责。
平心而论,近代佛教界中颇为流行的“忏悔思想”,我以为是颇不合乎中道的。它流入修行中“自我苛责”的一边,形成障道因而令处于其中的修行人无以自觉。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修行人动辄自称“罪障深重”而表现出一种虔诚宗教徒的忏悔心态。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缺失,固然是好,事实上这也就是修行的起点。但此承认若并非建立在认知上,而只是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忏悔态度”,就不是真由生命中发出的一种改过向善的决心,而是像唱戏一般地有样学样式的造作了。忏悔若不建立在智慧上,由修行人切身地看清了自己的“错”及错在哪里,再多的眼泪和誓言也只是徒然。诸位看那唱戏的,入起戏来不一样是声泪俱下地令人感动吗?但毕竟他只是在唱戏罢了。佛法是一个人在生命中“自发性”的一种觉醒、一种体悟。人一定要自己真的见到了“喔!原来我一直是如此”,或“噢!这就是我的执著”,才可真的开始修行,改善自己。否则仅像个戏班子的学徒一般,终日背些“台词”,说自己又是众生,又是罪障地,有何用?到头来“佛头佛脑”的,偏就是没有见到佛祖的真肝胆与直肚肠,反而变得连做个“真人”的品质都没有了。
故我以为修行人欲老实修行,态度上就要合乎中道。一方面不可贡高我慢,动辄称自己又是“成佛”了,“开悟”了,“证果”了等等;而另一方面也不可妄自菲薄,以为自己又是罪障深重,又是罪苦众生的。行中道者佛相尚且不着,更何况是众生相?要能佛与众生皆不着,才是“中道”。否则不是“我慢”就是“我贱”,永远在二边之中挣扎。这样的修行,是没有什么实益的。
人都是这样,放着好端端的康庄大道不走,却一定要走到极端的“边道”中才甘心。故佛称众生为颠倒梦想的迷人。诸位仔细想想,佛教界是不是有许多这两种人?人有修行修了一阵子,忽然就“有所突破”式地对人宣称自己已成了什么佛了,或证了第几果了,甚至给自己一个什么“上师”、“金刚”之类封号。从此就佛模佛样地认为自己吃的是佛饭,讲的是佛语,举手投足皆煞有介事地流出“佛光”普照三界。而另一种人就“乖”得真是到了家,一开口就是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证地,说自己只是个可怜的“缚地凡夫”,罪障深重苦恼无边,唯一当作的就仅是“忏悔”了。
事实上这两种人皆是不了解缘起,不知中道且不能行中道的表现。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5)
行中道者不亢不卑,有智慧而明白自己与环境实际的情形。不作无来由的非份之想。而若有所行则皆中节。深解一切法的缘起性,故无论得任何境界皆不生实有之想而不黏着。不着则无有“我慢”之过失。虽不执著境界实有,但对自己实际的修行情形亦了知得很清楚,而不会在任何情形下皆作“自我毁谤”之的妄语,说自己什么都不懂。如此也就远离了“我贱”的过失。能在态度上远离此二边,修行才会有进步。修行者所采取的立场才是合理的,如实的。而所谓修行,也只是在合理如实的情况下,才不会落入空谈。
也正因为中道修行采取的是“如实”的实际立场,故每一个人的“中道”及“二边”也并不一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教育及文化背景,每人的经历、习性种种也都可能有所不同,故在深观缘起时,每人所面对的组合成自我的“缘”也都可能不尽相同。故佛所讲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实在是修行人中道行的最佳描述。这一件事实在是只有靠自己才能成就的,靠不了他人。因为自己的种种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也只有用智慧看清了自己的执著及习性后,修行人才能知道以自身目前的情况来说,什么才是二边,什么才是中道。
大乘佛法中讲的“一切法皆空”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如“法本无法”或“法无定法”的说法,也是同样的理趣。其主要的思想就是在说佛法中讲的理论或方法,实在不是一样可死板地被套在任何情形下的东西。佛讲的理论是一些通则及原理,而如何恰到好处地去运用这些通则和原理,只有靠各人自己的智慧。
故佛法的本质是智慧,其作用是看出事情的真相。也只有在看出真相,了解真相后,修行人才有可能采取合理的态度,替自己订出短期及长期的修行目标而努力精进。
故同样的一件事情,在甲来说是合乎中道的,很有可能在乙来说就是二边。事实上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订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中道。因为中道是相对于不同之缘而有的,却并非一条固定在那里大家皆一定要走的路。佛法中若有定得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戒律”。但毕竟戒条在一般人粗浅的了解中只是世间人与人相处所必须遵守的一些法则。人若没有智慧,就算守好了所有的条文,仍无法行中道而在佛法中进步。这并不是说戒条不重要。佛说戒学是戒定慧三学之基础,当然很重要,但若修行人没有在佛说的缘起法则上下功夫,并透过四念处的修行去如实观察自我,他无论如何是无法掌握佛法中中道修行的精神的。而没有中道的素养,我敢说修行人对佛法是无法深入的。
以上所说仅是中道之一面。指出中道重智慧而不走极端,了解现实而不亢不卑。而事实上人生中几乎所有的事都直接和中道有关。
例如作为一个人,每人皆有自己对人或事物直接的喜好或嫌恶。喜好是一边,执著了就成爱染。嫌恶又是一边,执著了就成瞋恨。修行人能用四念处见到自己心中喜好与嫌恶的情形而不执著,使喜好来时就仅是喜好,嫌恶来时就仅是嫌恶,而于其中不执著,不被这些缘起之行相所转动,于爱憎两边得自在,就是此处的中道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以为佛法中讲到“离爱染”,就认为佛教主张“禁欲主义”。事实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正是不明中道的表现。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6)
佛法的基本的立场是认为人生中只要有“执著”就有苦,而执著可发生在人生现象的任何层面。人有可能对食物执著,也有可能对思想执著。只要执著了就有苦。问题是在“执著”本身,而不是食物、思想等对象。
故修行的要点是明白了苦的缘起性,用四念处去充分了解自我与自我的执著,再用中道的态度为自己订出短期及长期合理的修行目标,逐渐减轻自己的执著(离爱染),最后就能达到解脱道的目的——苦的止息。这是一个智慧与修行并重的过程,而且在程序上是实际而合理的。
苦有人对法的了解不够深广如实,仅抓住了其中片面的文义,就会产生较极端的看法。禁欲主义就是其中一例。
佛教中一般的禁欲主义,皆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且不合乎中道。其主要的心态是认为在欲望的禁绝中能使人具有一种神秘的能力或性质,使自己和“法界”中存在的“清净不灭流”相结合。人一旦能禁欲,就马上变得不一样而且清净了。事实上这一种想法是婆罗门教“梵天思想”和“苦行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在佛法中皆被视为“不正见”。
古婆罗门教徒在尚未修行前就接受了“梵天”大我恒常不灭的思想,而一生修行的目标就是要和那一样东西相结合。佛发现了缘起,知道人的问题是“执著”而不是能不能和某一样绝对而神秘的东西相结合。故以佛来看,那些抱着此等梵天思想而修行的人是很值得同情的。他们不知苦与苦因,无法用真正的解脱道去修行,而只能自立一境在心中,以为那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但事实上是白费力气,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加深了执著。如有的婆罗门教为了祭祀梵天,就大开杀戒地屠宰牛羊。以佛法观之,就称此种不明解脱与解脱因的行为为“非因计因”的愚行。
但今天如我们重新反省,佛教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梵天思想”的思想呢?严格说来,凡是幻想着一种宇宙中实有的境界或存在,以为那是清净的,而目前此处是不清净的,然后想用一种方法使自己能和那一个清净的存在相结合,事实上就是婆罗门教梵天思想的翻版,是神秘主义的产物,也是“非因计因”的不正见。修行人只有勤修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去看出自己心中那一个神秘思想的“结”,而不再怀着这一种不正确的且不符缘起观的思想,才能修解脱道。否则自己修了半天佛法,事实上却是个“非因计因”的外道,就真是笑话了。
佛法中给这种想在“禁欲”中得到实际利益的想法一个名称,叫做“戒禁取”,“取”就是执取的意思。戒禁取的思想不符合缘起,也不符合中道。修行者当远离“执著于欲望”与“戒禁取”的二边,才能行中道。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7)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抱着“自我受苦”可以净化心灵的想法,故做出许多让自己很苦的事情。以为这样做是清净的、神圣的。这个想法在古印度很流行。在今天虽没有那么多人行苦行,但它仍然是佛教中颇为流行的想法。只是现代的人吃不了那么多苦,做不出那么多自苦的事罢了。但问题是只要人仍有这种想法在,就表示了他仍未了解缘起法,仍未能掌握中道。大家想一想,现在的佛教徒是不是多少都有一点“吃苦就是偿业”的思想?这个思想和过去印度人的苦行有很大的差别吗?当时的那些人都是些文化素养很高的宗教家,他们也有他们的一套业报思想。他们也都认为自己的所行是有实益的,可抵消业报的。如果当时佛已指出了他们的苦行是无意义的,今天的学佛人如果还有吃苦就是偿业的思想,难道就是对的吗?
事实上这种思想并不符合缘起法则,也不符合因果律。因果律讲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并没有“苦有乐报”或“苦有消业报”。依缘起正见来看,人苦了解四谛,修中道行,种下了解脱因,才会有解脱之乐。而当“业障”来时,要能善巧地用智慧及中道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消业”。否则光是靠吃苦,种下的只是“吃苦因”,修行人很有可能会一直吃苦下去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