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做个喜悦的人 >

第12章

做个喜悦的人-第12章

小说: 做个喜悦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著本身下工夫才行。若不直接在执著上修行精进,反而创造一些美丽却不合乎事实的心的架构让人去相信,问题是永远不会真正解决的。
我们可由世间宗教的一个共通现象,观察出佛对此问题深彻的智慧。那就是所有宗教性的仪式或修行,它一定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实行,才能有效。一旦不实行了,则原先的问题又故态复萌。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因为没有彻底止息苦恼、解决问题的缘故。一个人若真正知道上帝会占胜魔鬼,或死后一定有“永生”,他是不需要一天到晚对自己或别人诉说这些“事实”的。当他有需要一天到晚向别人重复诉说这件事时,这只说明了他自己对此事并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
    我并非批评所有信仰宗教者皆是如此。同样的一件事,有人是因慈悲而做,有人是不得不如此做,而有人甚至是因贪心而做。人心是一样非常复杂的东西,只有当事人及当事人非常拉近者,才有可能充分了解一个行为真正的意义。我在此只是提出一个宗教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供大家思考、研究。
    正因为当时印度人的思想是十足“宗教性”的,而佛又看出了其中之弊,故佛所提出的“缘起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及十足反传统性的。佛驳斥了当时婆罗门宗教家所主张有永恒的梵天“大我”的说法,也驳斥了任何宗教中皆有的“小我不灭”的“灵魂论”说法,认为这些思想均是不合乎事实与缘起法则的,其根源是人类对死亡现象的恐惧。人类只有在用自己的智慧充分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后,才能使此问题得以解决。故佛提出了一个修行程序的描述——苦(问题)、集(问题发生的原因)、灭(问题的解决)、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这一个修行的方法论,在当时是反宗教,也是反传统的。在20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觉得他的理论非常合理而科学。他主张问题的解决当以问题本身为核心,去面对它,分析它,然后解决它。当人类有所谓“生死大苦”的时候,第一步该作的是承认及知晓那一个“苦”的存在,而不是接受或创造一些自己所不知,但具有“抚慰性”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也就是四谛的开始——“苦谛”。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 (2)

    这一开始的不同,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以后的修行,就都是两码子事了,所得的结果自然也皆不同。
    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修行,是要修行人用四念处的觉照力去直接洞穿人生中的苦恼。当烦恼来的时候,修行人当以勇猛无畏的精进力“迎上前去”,把它看个仔细。对初修行行者而言,要能马上就把烦恼看穿并不受其束缚,并非十分容易的。但修行人如果能有正确的见解而知道修四念处的原则是要“迎上前去”,并能逐渐养成一种无畏的“迎上前去”的修行心态,则他的“念处力”就会逐渐增长。时日一久,自然就会纯熟。
    但若修行人并不了解这一个“迎上前去”的修行原则,并没有养成不畏烦恼,面对烦恼的习惯,则他的念力就很难增长了。一般来说,以宗教及信仰为立足点而建立的修行方法,最大的弱点也就在这里。修行人会变成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一个信仰对象,一个“境界”、一个价值体系或一个形式上,而没有直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人生中的事实(苦恼)上。一个人如果真地相信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皆是上帝的意旨,他当然就不会努力地去观察体认自己生命中的事实了。因为凡人想要了解上帝,只是一个妄想罢了。而一个佛教徒如果也把生命中的一切皆视为“佛性”、“真如”、“妙有”,他对生命中的苦及苦因的观察也同样地会变得较为薄弱。其原因应是不难了解的。
    佛性论及真如思想均是后期大乘佛教中的一面,其最起始的精神事实上并没有不合乎缘起法则。佛性论主张一切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性,直接地肯定了生命和修行的价值,其精神是和一切法无自性的“空宗”思想相符合的。真如思想则把世间的一切均等观为平等的“妙真如性”,刚好可对治部派佛教后期把世间视为“不净”的厌世思想,和佛法四念处正视及接受人生的态度亦相吻合。但这些菩萨们以时代思想利益众生的教法,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演变,已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了,结果反而成了佛法后来宗教化与神秘化的主因之一,也成了不少修行人执取的对象,反而失去了当初立教的精神了。
    真理之前没有妥协。我愿意尊敬世上一切的宗教家及他们所行的善事,但我不能不指出佛法的本质并不是宗教。
    宗教家的心态和佛法在本质上是两回事,和佛法的方法论在四谛之始就大异其趣。法中有所谓“发心不正,果招纡曲”,正是对此问题的如实写照。
    苦谛意味着对问题的“认知”,即知道其存在。既能知道其存在,当然也能知道其不存在。“苦的不存在”正是佛法的目的,也就是“灭谛”。故一切修行皆绕着一个“苦”字走。这同时也说明了佛法的实际性,即一切修行皆不离人生的问题。
    但时至今日,四谛已不再是佛教中修行理论的主要课题了。目前我们所知的佛教,尤其是北传的系统,仅能说是仍知道有四谛这个教法,但并没有拿它作为拿它作为修行上理论的主要依据。而很可以理解地,今日许多人的修行,因为未如实了解佛法的方法论——四谛——的缘故,也就在基本态度上有了偏差。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 (3)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许多人一心一意修行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或“到哪里去”。这并不只是一个理论上或文字上的争论,而是一个佛法修行中最基本的态度问题。不单是态度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更明确地说这属于“八正道”中“正思”的修行范围。当一个人修行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苦恼解除,我们可说他的目的是合乎佛法的,他的“思”是正确的,而他的修行(如有正确的见解和方法)可被称为“解脱道”。当有人修解脱道到了一个程度,有了心得,觉得自己有能力用自己对解脱道的了解帮助他人,而欲使他人也能如自己一般地解除苦恼,我们也可说他的目的是合乎佛法的,也是“正思”;而他的修行则是解脱道的扩大——“菩萨道”。但如有人修行的目的是使自己用一些方法,经历一些时间,然后“成为什么”或“到什么地方去”,就不能说是“正思”,也不能说他有“正见”。在佛尚未成佛之前,世人并不知道有“佛”这个名词,也不存在着自己是否已“成佛”的问题或观念。若忽然有人成了“佛”,就千般思量、百般思索,想使自己也成为那个样子。如此一来,佛的出世对此人来说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不对?若有人把自己原有的人生问题全然不顾,而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一新的问题上,你能说这人是明智的吗?问题若是依缘起法则来看,旧的问题有旧的问题的因缘,而新的问题又有另外一些因缘。旧的问题若不由那些因缘上着手,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是无法离开“形成问题的因缘”而谈解脱,以佛法来看,是未到圣教的痴人。在以“苦谛”为中心的“四圣谛”被普遍忽略的今天,我以为一般修行的人(当然包括我在内)或多或少都是有一点“痴”的!
    人大都有这一类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怎么样了,那一切就都没有问题了。”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大多数人生的问题皆是因为金钱不够。但事实证明,大半因中了彩券而忽然成巨富的人,人生中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大部分的解决,许多人的情况反而变得更糟。几乎所有的宗教家,政治运动皆如此。回教徒认为世界之所以不太平,是因为全世界的人没有都信回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本质上也都一样。
    事实上这一类型想法的本身,以缘起法则来看就是“痴”,就是没有“正见”。人类的问题有人类问题的“因”,除非在那些因上下手,否则人类的问题是不会因人类皆信仰了一个宗教,或接受了一个政治体制而有所改变的。大至全人类,小至个人,皆是如此,这就是佛会依缘起法则而讲四谛的真义了。不在因上下手,而坚持“一旦怎样”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者,不但不了解缘起,而且是偏执。
    故过去有人问我:“人一旦成佛后,是不是自然就无复贪瞋痴,不执著了呢?”我就告诉他佛虽然的确是如此,但他的这种想法有缺点,并不十分符合缘起观的思想。因为并不是实在有一样东西被称作“佛”或“佛果”,而是当众生完全不再苦恼,而且使他人也能同样地解除苦恼的能力达到圆满的时候,我们对那种情况及处于那种情况的众生,给予一个识别的名称罢了!故我告诉他,我以为“人若有一天不执著了,就成佛了”,是比较合乎缘起的修行看法。
    人为万物之灵,是所有科学上已知的生物中唯一会对现象“命名”的生物。但同时,人类也是唯一会被“名相”所迷惑的生物!东方哲学家反复推陈“名”的问题,实在是良有以也!老子也有“名可名,非常名”的看法,应和佛学中讲的“名”,在义理上是颇为相通的。
我反复强调以“苦谛”为中心的四圣谛的价值和重要性,实在是因为我深知一旦修行理论不再强调四谛,在修行态度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而且是“质”上的转变,不仅仅只限于“量”。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 (4)

    过去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渡忧悲苦恼海”,也就是苦恼的止息。这个修行的是很实在的。小的苦恼有小的苦恼的止息,大的苦恼有大的苦恼的止息。无论大小,修行人只要有一个直心,至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至今日,修行的目的已是五花八门,又是“成佛”,又是“证果”的。令人兴奋不已。但今日学佛的人又有几个人证果了呢?更不要说成佛了。如此的现象,无疑地说明了佛教是衰落了。但在衰落的同时,佛法的研究者与修行人,是不是该检讨自己的见解与态度,看看有没有基本上的缺失与偏差呢?还是只是附和传统。人云亦云地作学究式地感叹,说这一切只是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呢?
    我敢肯定地说,凡是抱着这一种把一切佛教衰落现象都归于“末法时代”见解的人,就是没有“正见”,未如实了解所谓缘起法则的真义!佛说末法时代,并不意味着真有一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一旦到了那一个时代,就“鸡也不生蛋了”似地,修地忽然变得比登天还难了。是因为一个时代的修行人普遍地在修行见解上有偏差,修行方法上有错误,所以才把这一个时代叫作“末法时代”。并不是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故修行人才有偏差!以为真有“末法时代”,故修行人不当也不敢在佛法上有所证悟者,真是说佛为佛迷,说生死为生死迷,说末法时代为末法时代迷的大痴人!还在此“兢兢业业”地以为自己是老实的修行人,护持如来家业!我敢说就是因为有这种人,我们的时代才被称作“末法时代”!对不对?
    修行者不求成佛,不求证果,但求自己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