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二十八个理财习惯,赢在细节-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验证了约翰投资战略的正确性,借来的1万美元为他挣下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这里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借钱投资哲学”。
我们许多人借钱只是为了买一辆高档小轿车,以便炫耀自己,还有人即便借钱也要到海外去旅游一趟,但富人只为了投资而借钱。在以消
费为目的的贷款中,比如买车、旅行,轿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休假中使用的钱随着消费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最终剩下的除了债
还是债。但是为了投资而借钱却不同,因为借钱投资除了还利息之外,还能额外获利,这就是新生代富豪活用债务的秘诀之一。新生代富豪们
借债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投资,欠的贷款虽然越来越多,但获利也越来越大。
2005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美国排名前10位的富豪的银行账户进行了分析,并公布了分析结果。难道这些富豪就不欠债吗?非也!
报道显示,美国最有钱的这10位富豪都是“负翁”,不过其共同点就是他们欠的都不是消费债,而是投资债。在超低利持续的时代里,这些巨
富们从银行借出巨额贷款,充当自己的事业资金,并将它投资到前景良好的房地产、股票和海外基金领域里。1995年,美国富豪排行榜前10位
富豪的负债额高达2 530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3 460亿美元,并有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谈到借债投资时,文章的作者甚至使用“战略”这个词
来形容富豪们的做法。一般人为了购买高档家电、豪华小轿车等奢侈品,而“不得不”欠债,而富人为了扩张自己的资产,“战略”性地借债
。
结论显而易见。
人们看问题的观点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普通人担心自己会成为“高利贷”的奴隶,而对借债敬而远之,富人则活用债务,使自己的投资
收益更上一层楼。换言之,富人积极地将他人的钱活用做自己的投资本钱,创造出了巨大的收益。
我曾向许多新生代富豪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们用信用卡吗?”
出乎意料的是,富豪们对此的回答竟惊人地一致:“信用卡?啊!没有。”
“有一张,从来都没用过,我自己都不知道放哪儿去了。”
他们都极其讨厌刷卡消费的行为。
“信用卡先消费后结算可以透支,自然就为过度消费埋下了诱惑的种子,最终为自己招来的是债务。没有则不用,也没有感到特别的不方
便。”
新生代富豪们告诫说,在活用债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只有当确信自己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才能借债。
“你可以借来钱,但你借不到大脑。活用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赚钱的智慧,是从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
这句话强调了会借钱不是一种成功,源源不断地积累自己独具一格的投资秘籍才是正道。
第二,不要借短期债,要借偿还期长的债。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一条蚯蚓便能钓上一条大鱼,几乎是不可能的,短期债务只会让你的投资风险更大。”
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一样,投资回报与“时间”直接挂钩,借短期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公司的“信用交易”。坚信自己看
中的股票一定能回涨,于是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进、卖出证券的交易活动,又称为融资融券交易,即短期负债。为了投资,吹着愉悦的口
哨去借钱的新生代富豪们绝对不使用的一招就是“信用交易”。
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总裁沃伦?巴菲特曾在自家网站上这样写道:“借钱去炒股,这是聪明人自取灭亡的最佳
途径。”
这也说明:当你希望活用贷款来投资时,其“贷款”必须具备能长期低利使用的特征。
第三,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贷款。
新生代富豪卢绅镐(37岁)先生说:“至少你要有支付利息的能力才行。从根本上说,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完全指望‘借鸡生蛋’的人是
傻瓜,不要陷入这种误区。约翰?邓普顿说:‘生产性的贷款是必要的,然而无止境地贷款也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想挣大钱,首先就要
转换思维,改变对‘负债’的片面认识。此外,高超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及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算天塌下来,也要保住本钱(1)
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赢在细节 作者:朴容锡 2007…07…20 02:21
投资原则一:绝对不能把本钱丢了
投资原则二:一定要坚守投资原则一
徐泰洙(36岁)是韩国某消费信贷公司的总裁,掌管着数百亿韩元的流动。
消费信贷事业听起来有点玄,说白了就是“放高利贷的”。 徐泰洙从小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运动员潜质,也迷恋花花绿绿的杂志,不过
要提起读书,他顿时没了兴趣。
他说:“我真的对读书不感兴趣,当时父亲还经营着一家园林公司。他也知道以我这成绩想进大学算是没指望了,于是就给某私立大学‘
栽树’,让我进了那家私立大学体育系读书,说白了就是花钱‘走后门’让我进了大学。但是,在进大学校门的前一天,父亲的话也给了我当
头一棒,他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要把他‘走后门’用的钱全部还给他。”
徐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儿子去学习谋生的手段,既然儿子不能靠读书挣碗饭吃,那就只能另辟蹊径,父亲这样做也是为了儿子的未来
着想。事实证明,徐先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徐父的严格教导。
徐先生说:“没办法,我只有边读书边挣钱才行。正当我寻思赚钱的路子时,刚好有朋友出了急事,请求我借钱给他,于是我将攒到高中
时的所有钱都借给了他,并要他以后连本带利一起还。虽然朋友一个劲儿地说朋友之间还谈什么利息不利息的,但我历来信奉‘亲兄弟,明算
账’,就这样我获得了平生第一笔贷款利息。”
光凭交情就借钱给别人,有时候别说利息,就连本钱都会鸡飞蛋打。几次教训之后,徐先生再借钱给别人的时候,就要求他人留下抵押物
品,那时候,大部分的“客户”都是他的同学,抵押物品都是些厚厚的专业书籍和教科书。他们实在还不了钱的时候,徐先生就将这些书卖到
旧书店去,好歹能收回一些本钱。
“我在放贷、从中抽取利息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保住本钱’比‘如何收回利息’更重要,抵押物品不能成为
我保住本钱的保证。”
徐先生正式进军消费信贷行业,是从军队退役之后复学之前拿着“工作假期签证”(在国外一边工作一边积累国外生活经验)滞留日本的
时候。当时日本消费信贷公司的广告充斥着日本的电视,A、PROMISE等知名消费信贷公司的自动交易店铺在日本地铁站附近随处可见。现在
日本消费信贷公司的自动交易店铺数与韩国的便利店数量相当。
走在日本街头,徐先生在想什么呢?他想:“总有一天,韩国公民对于消费信贷企业的否定性认识会有所改变,消费信贷产业一定会成为
朝阳产业。”
徐先生于是下定决心对消费信贷产业的发源地——日本的消费信贷产业进行一番翔实的探究,并决定在日本小试牛刀。
他首先将眼光瞄准了在日的韩国留学生,向他们提供小额贷款。积累了部分资金后,他开始在日本的韩国人聚居地做广告,逐步扩大自己
的事业。目标群由最初的留学生转为在日本就业的韩国女性,抵押品是护照。他向用护照做抵押的留学生和来日工作的女性提供50万~100万韩
元(约合5万~10万日元)的贷款。
他坚持只做小额信贷生意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提供大额贷款,而是他有因此连本钱都收不回来的经历。徐先生在日本“发财”回
韩国之后,正式大规模进军韩国消费信贷行业。
徐先生说:“公司越来越大,我不停地思索,创造出那些能很容易地回收本钱的消费信贷产品。”
徐先生的主力产品是无抵押、无保证、无“先利”(预先支付利息)的日利率为0。36%的小额个人消费信贷商品。小额信贷的好处之一是由
于其金额小,在无抵押、无保证的情况下亦可贷出;其二,回收的可能性比大额信贷要高得多,相反,利息却比大额信贷要高,万一连本钱都
收不回来,他只需稍稍提升一点利息,就能将损失转嫁到其他顾客身上去。
“如何挣大钱?非常简单,亏本没亏到本钱的分上,这就是事业。倘若连本钱都保全不了,这样的事业能坚持多久呢?”
就算天塌下来,也要保住本钱(2)
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赢在细节 作者:朴容锡 2007…07…20 02:23
能保住本钱就是赚钱
新生代富豪们成功投资的基本原则有三:稳定性、回报率、周转率。这三者成功协调的程度决定了富人们赚钱的多少,最完美的效果就是
三者步调一致。但从徐先生的案例来讲,他是最重视稳定性的典型代表。当然,要说最具稳定性的投资商品,非银行的固定利息产品莫属。
但相对而言,稳定性强的投资对象,其收益性要低一些。回报率就是你投入的本金为你带来的收益回报和资本扩张的额度。例如:最近韩
国的股票市场比较活跃,因而在韩国,股票就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但回报率高的商品,在投资的过程中伴随的风险也较高,稳定性也较
差。周转率就是能在多长的时间里把投资的本钱收回来。将相同的两亿韩元分别投资到银行商品、股票,以及房地产当中,周转率最高的投资
对象就是银行商品,反之,房地产的周转率最低,因为房地产要还原成现金,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一般来说,在这三大原则当中,新生代富豪们最看重的是哪一个原则呢?
大部分五六十岁的传统富豪最看重的是稳定性,在投资时也首选能稳定赚钱的商品,那么新生代富豪呢?
我见到的大多新生代富豪们也都首选“稳定性”。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大概都会耸耸肩,说:“你刚才不是还说想要挣大钱,哪怕是向别人借钱也要进行主动出击性投资吗?”
不错,我在前面的确提到过,富人不像普通人那样,为还清贷款而努力,而是努力用贷款来进行投资。借债必然伴随着风险,在此没有必
要再强调。不过新生代富豪们并不是顶着风险去投资的,他们都是管理风险的高手。他们为了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鲜少选择短期债投资,而
是选择长期债投资;还有,之前也强调过,新生代富豪致富的第一步都是储蓄,这也是我说他们重视稳定性的理由。
韩国人公认的地产投资高手慎永根先生强调说:“未来能获益多少是做事业的关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未来还能保住现在的本钱
。”
慎先生在此强调,那些想一夜暴富而不安心稳定投资的人,最后连本钱都保不住,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
新生代富豪们的经历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