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八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ThusSpakeZarathustra)、《超越善恶》(BeyondGoodandEvil)和《道德的谱系》(AGenealogyofMorals)。
1888年,当他44岁的时候,他病了好,好了又病的长期循环中,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期。在六个月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五本著作,它们是:《瓦格纳事件》(TheCaseofWagner)、《偶像的黄昏》(TheTwilightoftheIdols)、《反基督者》(Antichrist)、《瞧这个人!》(EcceHomo)、《尼采驳瓦格纳》(NietzschecontraWagner)。此后不久,在1889年元月,尼釆在都灵的街上病倒了。他被带回到巴塞尔的诊所治疗。然后又从那里送到耶拿的精神病院,最后回到他母亲和妹妹那里,由她们照顾。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一年,尼采由于脑部感染,完全疯癫了,因此,无法完成他计划的主要著作《重估一切价值》(RevaluationofAllValues)。尼采的著作风格异常生动活泼,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尽管他后期的一些著作表现出一些即将发生的精神问题的征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他后来的精神崩溃而低估他的著作。
第八部分 6。 〃上帝死了〃
尼采写作哲学著作,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发起严肃的思想,而不是拿出一本正经的答案来回答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更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不是斯宾诺莎、康德或黑格尔。他没有构造形式上的体系,因为他认为,要构造体系就得假设我们已经有一些自明的真理,然后才能在其上构造体系。他认为,建造体系是不诚实的行为,因为诚实的思想正是要质疑那些被大多数体系倚为基础的自明真理。我们必须参与辩证的过程,在适当时候要心甘情愿地公开反对自己以前所持的意见。大多数哲学体系构造者企图充当〃解答宇宙之谜的人〃,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尼采认为,哲学家应该少一点自命不凡,多关注人的价值问题,而不是抽象的体系。哲学家应该不受他所处文化的主流价值的束缚,以一种勇于尝试的态度,关注当下的人的问题。尼采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因此人们很容易以互相矛盾的方式阐释他的观点。并且他主要是以格言警句而不是细致地分析来表达他对问题的看法,这给人一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感觉。尽管如此,尼采还是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当清晰地从他的著作中显露出来。
当其他人在19世纪的欧洲看到权力与安全的象征的时候,尼采却以预言家的洞察力,看到现代人所信守的传统价值支撑即将倒塌。普鲁士军队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一大强国,而科学上的惊人进步愈加激起了乐观情绪。但是,尼采却大胆地预言,强权政治和血腥战争已经注定要发生。他感觉到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正在到来,其种子已经播下。他的预言并不是以德国军事力量或正在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为根据,相反,他是这样受到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的触动,即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已经完全衰落,以致他可以自信地说〃上帝死了〃。
尽管尼采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仍然是带着复杂的心理来思考上帝之〃死〃的。一旦所有人都充分地认识到上帝之死的含义,随之而来的后果令他胆寒。他既考虑到宗教信仰的衰落,又看到对达尔文物种进化的无情思想的信仰正方兴未艾。这两者结合起来让他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基本差别的泯灭。如果这就是我们被要求信仰的东西,那么,当未来带给我们前所未见的巨大战争灾难时,我们就不应该感到惊讶。同时,上帝之死对于尼采而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本质上否定生命的基督教伦理会被一种肯定生命的哲学所取代。〃最后,〃他说道,〃海洋,我们的海洋,展开在我们面前,也许从来没有如此展开的海洋。〃对上帝之死的虚无主义后果的矛盾心理,使尼采转向人类价值的中心问题。在为这个上帝已经不再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界限的时代寻找新的价值基础的过程中,尼采认为,美学最有希望替代宗教,成为新的价值基础。他认为,只有作为一种美学现象,人类存在和世界才能被永远证明是合理的。古希腊人从最初就发现了人类所作所为的真实意义。他起初是从古希腊关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观念中提取出他关于人性的基本洞见的。
第八部分 7。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
尼采认为,美学价值产生于两个原则的融合,这两个原则分别由两个古希腊神祇——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代表。狄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生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一切限制。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者会陷入迷狂,从而在更广大的生命海洋中失去自我的同一性。另一方面,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如果狄俄尼索斯的态度在某些类型的音乐中使放纵的激情得到了最好的表现,那么,阿波罗那种赋形的力量则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找到了它的最高表现。于是,狄俄尼索斯象征人性与生命的统一,个体性被吸纳进生命力量的更大实在。阿波罗则是〃个性化的原则〃——这种力量控制和约束着生命的动态过程,以便创造出有形的艺术作品或得到控制的人格特征。从另一个方面看,狄俄尼索斯代表灵魂中否定的和毁灭的黑暗力量,如果不受限制的话,它就会〃荒淫残暴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浑如最凶残的野兽。〃阿波罗则与此相反,它代表一种对这种强大生命能量的涌动加以调处的力量,它能驾驭毁灭性的力量,并把这些力量转化成有创造性的行动。
照尼采看来,古希腊悲剧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它表现了阿波罗对狄俄尼索斯的征服。但是,尼采由这一阐释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并不面临在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之间的选择。认为我们居然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误解了人类境况的真实性质。事实是,人的生命必然包含黑暗的汹涌的情欲力量。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表明,对这些驱动力的意识——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本能、冲动和情欲泛滥——成了创作艺术作品的契机。无论是通过节制形成我们自己的性格,还是通过把形式加到那些不易驾驭的材料上来形成文学或艺术作品,情况都是这样。尼采把悲剧的诞生——即艺术的创造——看作是人的基本健康因素即阿波罗精神,对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病态迷狂的挑战所作的应答。根据这种看法,没有狄俄尼索斯的刺激,就不会有艺术出现。同时,如果把狄俄尼索斯看作是人性中的惟一因素或主导因素,我们就很可能陷于绝望,最后逐渐对生命持否定态度。但是,在尼采看来,古希腊雕塑把狄俄尼索斯因素与阿波罗因素协调起来,体现了人性的最高成就。19世纪的文化否认狄俄尼索斯因素在生命中有其正当地位。然而在尼采看来,这只不过是推迟了生命力量不可避免的爆发而已,而生命力的表达是不可能永远被抑制的。要问是生命应该主宰知识还是知识应该主宰生命,就是在问这两者中哪一个是更高和更具决定性的力量。尼采认为,毫无疑问,生命是更高和更具决定性的力量,但是,原始的生命力最终是毁灭生命的。因此,尼采寄希望于古希腊的做法——融合狄俄尼索斯因素与阿波罗因素——人类生活通过这种途径而转变为美学现象。尼采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宗教信仰不能给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对人类命运的洞见,而古希腊的这一个方案,能够为现代文化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尼采认为,宗教信仰之所以再也做不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基督教伦理本质上的那种否定生命的消极性。
第八部分 8。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务,它们需要某些规则。我们常常效仿其他人的行为,比如在我们试图学会一种舞步的时候。我们常常参加典礼,例如毕业典礼,在典礼上我们穿上专门的衣着,和毕业的同学们一起排队行进,并领取一份文凭。类似的遵守规则行为支撑着所有语言。我们在一定的语境中说出一定的事情,当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我们遵守具体的语法规则。不只是我们讲出来的话,就连我们整个思维活动都要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规则就像不同游戏——语言游戏——的规则,这些规则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一名学生在生物学课上提问的时候,她遵守各种语言游戏规则,例如,在正规课堂上一名好问的学生的语言游戏规则、生物学学科的语言游戏规则,等等。维特根斯坦写道,
可是,句子的种类有多少呢?例如,断定、提问、命令?——有无数种:我们称为〃符号〃、〃语词〃、〃句子〃的那些东西的用法有无数不同的种类。而且,这种多样性并不是某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新的语言类型——我们可以说,新的语言游戏——会形成,而其他的则会变得过时,被遗忘……在这里,〃语言游戏〃这个词是要突出这个事实:说出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因为哲学问题是从语言产生出来的,因此有必要熟悉每一个问题由以产生出来的语言的用法。就像存在着许多种游戏那样,也存在着许多套游戏规则。同样,如同存在着许多种语言一样(就是说,工作、玩乐、礼拜、科学等的日常语言的许多形式),存在着许多用法。在这些情况下,〃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为了特定目的收集提示物〃。
澄清形而上学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如何对待形而上学的语言呢?和实证主义者不同,他没有断然拒斥形而上学的陈述。相反,他把形而上学家看成病人而不是罪犯,而哲学的功能是治疗性的。形而上学语言的确能够制造困惑,而哲学核心要务就是处理那些由于缺乏清晰而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问题。哲学就是〃为了不让理智借助于语言来蛊惑我们而进行的一场斗争〃①。蛊惑导致困惑,因此〃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不知道我的道路在哪里。'〃哲学帮助我们去找到我们的道路,去勘察现场;它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法带回到它们的日常用法〃。
哲学并不给我们提供新的或者更多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语言的仔细描述来增加清晰性。这就好像我能够看到一副拼板玩具的所有部分可是又为如何把它拼在一起而感到困惑。我实际上是在观察一切我需要的用来解决问题的东西。哲学的迷惑与此类似,可以通过仔细描述我们是如何运用日常语言而得到消除。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语言何时以新的、异常的方式被使用。因而,〃哲学的结果就是揭示这样或那样的胡言乱语。如果说形而上学对此表现出抵制态度或者一种遮蔽语词日常用法的偏见,维特根斯坦承认这不是〃一种愚蠢的偏见。〃形而上学的困惑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我们的语言形式的曲解而产生的问题,具有深刻性的特征。它们都是深刻的焦虑;它们与我们的语言形式一样都深深地扎根于我们之中,而且它们的重要性与我们的语言形式的重要性是一样大的。
真正的哲学并不在于对问题作出干脆的抽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