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86-神奇的学习 >

第7章

5486-神奇的学习-第7章

小说: 5486-神奇的学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竿期迷鹑蔚男睦恚俚阶约好娑院⒆邮保蝗菀捉虢巧Wḿ颐腔怪赋隽死先舜⒆拥牧硪桓鼍窒蓿先恕跋簿怖炼钡奶氐悖秃⒆踊钇冒奶煨允敲艿模晃兑览道先舜⒆樱⒆油菀籽赡谙颉⒉话疃南肮吆蜕罘绞剑胰衔彩怯械览淼摹!   �
    炘炀当初没有被老人带过,并不是我们两口子刻意排斥老人才这么办的,主要是没有这个条件,我也不想对这一点进行拔高总结。现在的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有让老人带孩子的条件,这对孩子的童年环境也是一种调剂,但只能是一种调剂而已。绝不能把老人带孩子作为推卸责任的途径。    
    什么时候才是两口子养育孩子的最佳年龄段?这里提供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三十养育是福,三十奔四(是)大福,    
    养儿别赶浪尖,早婚早育乐癫。    
    上亏父母精力,下亏关爱抚育,    
    只顾逍遥玩乐,半哄半推得过。    
    爷奶腿脚不便,满脑陈旧经验,    
    孩子浑然不觉,吃睡之外无学。    
    爷奶喜欢静图闲,儿孙膝下犯懒,    
    表面天伦至乐,实际埋下隐患。    
    启智后年再说,开发更是扯淡。    
    偶而出门转转,阳光雨露少沾。    
    更有一般害处:父母矫正已晚,    
    多少骄横子女,缘自爷奶宠惯,    
    亡羊补牢干涉,三代冲突难免,    
    家庭不再和谐,内心各怀埋怨。    
    养儿本是延福,放任却成烦端。    
    我这个感触,也不是无由而发的,儿女由老人带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家庭中一个普遍景观。年轻的夫妇,不管是家境校好的,还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大多数都有让老辈人带育孩子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刚刚结婚,连自己养自己的钱都没有攒足,就匆匆地怀上孩子,一点也不带犯愁的,因为有底气呀。老人催:“要一个呀,要一个吧,生下来你们就甭管了,我们帮带着!”这边小两口就想:早晚也是要,赶早不赶晚吧。    
    依我看,可能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早晚也是要”的思路上,早晚也是要,这不假;现在的年轻一辈有福,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夫妇,多半都能依靠老一辈。这是一个好的条件,但是既使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也不主张二十多岁的新婚年轻人匆匆忙忙要孩子,因为作为父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完成,这个时候为了要孩子而要孩子是极其轻率的。    
    有的年轻夫妇,把养孩子当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传宗接代;构建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顺其自然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错,可是你要把这个“顺其自然”理解成你不费什么努力就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个相声叫《考爸爸》,很多人听了都哈哈乐;都在笑话里面那个自以为是的爸爸;那个爸爸抱着儿子教他识字:儿子啊,这一横念“一”,加上一撇一捺,就念“大”,撇下面加那么一点就念“太”上面再加一横……那就没法念啦……这一类本事,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具备,可依我看,这一类人能算得上是“原始”的父亲,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听了这个相声的人,也不要光顾着笑话那个不合格的爸爸;很多年纪轻轻要上孩子的父亲;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原始”父亲的味道。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合格的父母,做父母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这当然不是说怀孩子前一定要办什么班,上什么课。这种教育是一种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精力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意念上的准备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这个“意念”可以这样总结:    
    要有为父的使命感,舒服的心态去一半,    
    适当有点这宗教感,不要依赖老人管。    
    孩子下地就学习,赶早理论不稀奇。    
    零岁教育有主体,施动一方在自己。    
    小儿启蒙光色盲,硬件软件要备齐。    
    一开始树立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父母的生活态度上绝对不能对自己再潇洒放任,这种精气神,二十多岁的父母是很难具备的,而现在又想养育孩子又想图舒服是年轻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不能逾越这上难关,成功的学前教育很难实现。    
    说白了,就是家长有没有一上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爹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比如看电视等。为得绝对一律的家庭气氛,父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年轻夫妇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自我教育没有达到。


“世上只有爸爸好”理性对待孩子的头痛脑热

    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说聪明的孩子小时候走两种极端,要不就是特别好带,父母亲特别省心;要不就是特别“躁”人,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折腾父母的。    
    仔细回忆起来,小炘炀这方面好像是介于两种极端的中间,不能说好带,但把我们折磨得昏天黑地的情况,倒是很少发生过。    
    炘炀母亲在从《成长日记》中提到“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那一次,张炘炀碰上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风险。    
    在河北老家,孙子回来了,一家人乐乐呵呵,高兴过头了,就有点忘形。孩子站在炕头上,本来看得好好的,可又是一不留神,突然间孩子从炕上摔到了地上——这一回可不像小时候从小床上滚到地上那一回,摔的声音特别大,我们都惊呆了。赶快把他抱起来,也没有了哭声。赶快往医院送,折腾了大半宿。所幸检查出来没啥要紧的,只是一段时间孩子走路有点一瘸一拐,当妈的就有点犯愁:要是落下了残疾咋办?    
    我就开导她:你不要胡思乱想,孩子小,骨头嫩,恢复自然需要一个过程。    
    后来张炘炀果然顺利恢复了。    
    两口子好不容易有一个独苗苗,碰到风险,我心里也是惶惶不安的。回想起来,除了这一次意外事故之外,张炘炀患头疼脑热的次数并不多。    
    虽然我对这个孩子感情上是很金贵的,但对待孩子的病、痛、伤方面,我仍然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    
    我的原则是——    
    孩子身体有一点不适,家长绝不要大动干戈。孩子的不适,能通过饮食休养调理,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就坚决不打针。我这种做法源自于老经验,凡是药剂都有它的一定副作用。花钱你去买副作用,还不如搞“无为而治”安全稳妥的多。我这个理念的形成可能也跟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张炘炀有一点肺炎的症状,我带他去了一家医院打点滴,正输着液,突然发现不对劲:怎么孩子的脑袋上肿了一大块出来?我赶快去找医生,护理走过来,那神情还有点不高兴,折腾了几次,还是让人心惊肉跳,针管不是漏水就是倒涌……我一气之下又换了一家医院……客观冷静地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不是那么令人十分放心。我们有一个街坊的孩子,就是因为输液不当造成聋哑,虽然打了官司赔了钱,孩子的终身残疾也落下了。我相信许多当父母的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烦恼,古人的迷信说法,孩子幼小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促狭鬼”在跟着他,踢他一下,绊他一下。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候命运也是残酷的,你对孩子倾注了那么多心血,可是一个小环节上的失误,就会造成终生遗憾。    
    这么多年来,就算张炘炀有了头痛脑热什么的,我基本上都采取低水准廉价格求稳妥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打过点滴,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心里有数。我从书上看到:日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身体不适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孩子每天穿几件脱几件衣服都有记录。这样,孩子稍微有点不对劲,家长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断,需不需要去医院,家长就能拿主意。日本是一个医药费相当昂贵的国家,家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但我觉得这里面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去参考。    
    我们有一句老话是“听话听味”,在咨询医生的时候听味特别重要。你要善于倾听医生的话。如果医生的分析意见是两可的,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少花钱的治疗或者非药剂治疗。这种选择,跟心疼花钱没有关系。    
    现在有些家长,孩子稍有个头痛脑热就慌慌忙忙往医院跑。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治病用药方面搞那种非理性消费,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足以体现对孩子的爱心。有的家长,虽然不搞非理性消费,但还是盲目信奉药物的作用。有时候嫌医生开的处方划价太贵,就自作聪明地把大人的药拿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的发明,连儿科医生也是这么看的: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打针就不要去做静脉注射。有的家长总认为打点滴效果好,多花钱保孩子的健康,值得。依我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打点滴就是一个形式感比较好,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不能去迷信它的功效。输液的物质无非就是水、糖、盐、抗生素之类,而且输液本身并不能缓解症状。    
    如果你的孩子消化道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因为生病造成极度虚弱,我建议不要采取那种兴师动众式的治疗,吃药能起作用,咱们就通过吃药来治病。这样做,不但会避免经济上增加负担。还会防止一些危险的副作用出现,比如出现输液反应和药物污染等等。至于自作主张让医生“开好药”“开贵药”之类的的行为和做法,更是干傻事。


“世上只有爸爸好”定时定餐制度养成“到点”意识

    因为小时候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打张炘炀小时候起我们两口子定时给他捣水果泥、调牛奶燕麦糊,生怕哪一天营养上疏忽了,耽误了让孩子落下身体虚弱的后遗症。这种两口子轮流干保姆活的习惯,形成了我们家独特的“生物钟”,时间一长,无形中形成了“定时定餐”的制度。在吃喝营养上让他形成“到点”的意识——早中晚饭不用催,他自然就知道到饭桌前。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大人首先要有一个自觉性。大人的到点意识很强,跟着现代节奏来呗,孩子随着大人的节奏一日三餐不赶早也不耽误。我们两口子长年累月每天要做一个“功课”,上午一个水果,下午一杯牛奶,到了时候就给他预备在那里。至于张炘炀什么时候把水果牛奶消耗完,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不提醒,也不催促,他拿着个苹果心不在焉慢慢啃也没有关系。    
    张炘炀从来没有出现过“变化比计划快”的情况,他跟我们两口子一样形成一个到点的意识,跟我们家长期的超稳固的生物钟的节奏培养,可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他的到点意识之强烈,到今天都非常明显。上了大学也是这样,从廊坊到天津坐火车,他总是拘着我这个当爹的赶早不赶晚,生怕耽误了。到了检票口,他总是嘴里嚷嚷着——    
    “快,快点排队!”    
    我心想:慢一点剪票又有什么关系?火车上空座位多得很呢,这傻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急脾气!    
    可是回头再一想:要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