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86-神奇的学习 >

第3章

5486-神奇的学习-第3章

小说: 5486-神奇的学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都很痛苦,后面细说。    
    我说“念嚷式教书,满堂闷葫芦”——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定我的实惠观念的理由。我发现很多人(可能也包括少数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么一个误区:孩子的识字基础还没有打好,就急于让他们“学以致用”——今天唐诗,明天宋词,咿拉哇啦,又热闹又高兴。句子背得挺顺溜,出口成章。乍一看,效果还不错,一个个都像小秀才啊,但是有的孩子,你要是把他背过的唐诗里面的几个字拎出来让他认,他就傻了眼。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走过头了,本末倒置了。读书不是读个热闹劲儿,不是说不该去学唐诗宋词,也不是说完全孤立地识字记字,必要的练习我们也要经常做。但因为我有这么一个“快”的习惯,我肯定选择的是最朴素的方法。民间有一句话“斗大的字不识一筐”,说明它就是个量化概念。简简单单,中规中矩。多数的时候就是老办法:死记硬背。没有太多的捷径。说来说去,我们家的所谓“宝贵经验”就是一些笨法子。    
    这个“笨”的意思不是吃大苦耐大劳,也不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折腾孩子。“笨”是说我们家的教育方式巧办法少——什么巩固记忆的妙诀,什么快乐学习法,我基本上不采用,我也不会。    
    “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从不给孩子“规定任务”    
    在我家里,平时的自学复习一般都是这样一个场面:早上起来了,遛了弯吃了饭我就叫他——    
    “炘炀,炘炀。”    
    孩子有时候还不耐烦,哗啦哗啦摆弄他的积木,“干什么?我还没玩够呢。”    
    “没玩够?好吧玩吧——你还要玩多久?”我一般都顺着他,即使敦促他也尽量用商量的口气。    
    “哎哟……我可能心脏病又犯了,这回病重得不行……”他开始做怪相。    
    “胡说!小孩子家得的什么心脏病?”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得心脏病呢?”他开始装出很好奇的样子来问我……反正,平常的在家学习这种插曲是很多的,好在这些插曲都不会影响大局。等他玩闹够了,自然就会走上正题。    
    正题是什么?自学,自学的方法和别人家什么不一样?张炘炀的自学,我觉得稍微特殊的地方就是:不一定硬要坐在小课桌旁边端出个架势来学,不一定要讲究那个形式。记汉语生词、英语单词的时候,连笔和纸都很少用。用我的话就是“随时到随时学”,这个“到”的意思是到点了。在我们家,只要是学习上的事,那一定是以张炘炀为中心的。他的“到点”意识就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玩了一阵自己就知道学了,玩和学并不矛盾。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快乐学习法,我历来就是这么一个态度,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者有点疲累的情况下,别用“兴趣诱导”哄着孩子上路,这样做,等于把学知识当成了包在糖衣里的苦药,家长要是有了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只能是:自己累,孩子也累。    
    张炘炀的到点,说穿了就是什么时候都在学。早上背了英语单词,骑自行车出去遛远的时候我会随时抽查,在河边散步,随便拿个小棍子在沙地上画……这就是我所谓的“随时随地学”。


我的家教偏方“低台阶”和高目标(2)

        
    我的家庭教育是奉陪式的。孩子上学校我不管,但回家的学习,我这个当爹的要把时间拿出来陪着他。我的这个方式,对那些事业有成或者工作太忙的家长来说不合适,跟那些没有心思陪孩子的人说更是白搭。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还是把财力精力放在孩子的择校和与老师沟通方面为好。    
    第二,随时随地学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炘炀能够做到把学习当成个乐子,这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关于这个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要专门谈到。另外一点,在我们家里,没有“今天的作业今天必须做完,不能留到明天”这一类的话,我也没有做过这样的要求。更没有什么“突击”“争分夺秒”的概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撇嘴了:“张会祥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考试那么紧,不突击不加班加点怎么行?”    
    ——我为什么敢于轻飘飘地说我没有“紧”的概念,也根本不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一套,因为有一个大前提,我们打了个时间差呀,小学前识字,有了先发优势,赢了一步,步步皆赢。这就涉及到量化学习任务目标的问题了,正因为张炘炀前面学得快,所以后面的时间都是白挣的。前面的环节咱们加快一些后面所有的学习都不被动。张炘炀确实从“快”的原理上获得了好处。    
    张炘炀2005年考上大学本科,现在已经顺利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一年级下学期了。上学期期末考试,两门专业主科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都得了90分,这个成绩在全系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没能拿到奖学金(计算机课得61分拖了后腿,还得加强)。但这个成绩证明他本人能够跟得上大学课程,对这一点,我和孩子都是比较有信心的的。    
    10岁的小孩经过连续跳级——小学一二年级各1个月,三年级4个月,四年级没上直接上五年级,两个月读完五年级,六年级完了以后上初中,初一初二用一年时间学完,初三基本上在家里自学,把高一高二主要知识全部“吐撸”完了,然后直接上的高三。高三由几门主课老师辅导了两周左右,基本上我带着自学并做习题,然后参加高考。以超出录取线47分的成绩被大学录取,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对这件事儿,有的热心人想帮助申请吉尼斯,也有的好心人耽心:是不是太苦孩子了?也有观念上的争论:不理解的、叹气的、表示“悲哀”的,什么话都有。这也是免不了的。    
    我们目标是把本科定为高中起点,没有本科毕业就去就业的打算,我还要让他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如果有能力他,考硕士、博士的话,我们可以再考北大、清华等名校。孩子本来才10岁,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我们现在按照孩子的正常路子来走,没有给他定更高的目标。


我的家教偏方我的家教辞典里没有“省劲”一说

    我在36岁的那年得了这个孩子,他的成长过程我是一直陪着的,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操持他的教育。因此,为什么这孩子学得快,为什么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能考上大学,为什么我让他这么小就会考大学,对于这件事,我是有发言权的。    
    大家都在说:张炘炀课程学得这么快,考试考得这么顺,肯定里面有能够有启发作用的东西。有很多单位希望我去做报告,把里面的“科学奥妙”都讲一讲,我没有去讲,一直比较犹豫,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考上河北科技大学的,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但我长期做基层工作,比如像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之类的具体工作,按人家的话说,我这个人“不会来事”,仕途上也没有什么进步,人还挺固执。没有什么口才,理论水平也一般,以前从来没有专读研读过教育方面的专门著作,很多名词都不懂,像什么“赏识性教育”,“递减效应”都不甚了了。最近张成了“新闻人物”后,我才接触了有关的书,读了这些书我直挠脑门子,人家什么事都能总结出个甲乙丙丁、子午寅卯,那都是专业水平啊。我不行啊,都是些土方子老调调。最主要的,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最欢迎的是能够讲一讲怎么聪明地学,怎么样事半功倍地学。对于这一点,我只能比较遗憾地告诉大家:我张会祥的“家教辞典”上,可没有“聪明学”和“省劲学”这两个词。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的土方子对大家有什么帮助,人家会不会感兴趣,我也把握性不大。我没有出去做报告也有这么一个原因,主办方把提纲和稿子拿给我一看,我说不行,你们这个写的太高级,太像论文,不是我的风格,也不是实际情况。现在的家教指导书上那些流行的词藻,流行的概念,我讲不了。    
    第二,张炘炀的学业是我奉陪出来的,如果你作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奉陪,那我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有一个局限。要是你觉得“咱没有时间天天陪孩子学,起码能从老张教他孩子的过程中讨点启发性的东西吧?”那么我愿意跟大伙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要是你觉得我这个人实在,值得信任。第一表示感谢,再一个我要老老实实告诉你,我所介绍到的许多方法过程与正规理论相比,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要把我所归纳总结的一切称为“家教偏方”——明摆着的,没有照着正规的教学大纲走;重新课轻复习,重节奏轻分析,重步骤轻技巧——这个思路甚至跟流行的“神童”教育案例都有明显的不同。    
    我在这本书里不但要讲出经验,也要谈到教训。至今为止,张炘炀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不善于面对变化,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比较执拗。    
    我本人在教育方法上也不是太讲究,有时忍不住也要跟孩子斗气——我不会因为教出了一个10岁的大学生而把我的教育过程全部往好处上去总结,去拔高。    
    我陪张炘炀一起学习的这些年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不时也有一些困扰。但我始终有一个把孩子的学习管理好的恒心,动力在哪里,也许可以用有些教育学家说过的“宗教感”来解释。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和我们家的情况一样,只有一根苗苗,疼着爱着,寄予很大的希望。多多少少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有那么一点类似“宗教感”的东西。    
    坦率地说,我有这个热情,但我没有因此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张炘炀,没有拘着他往前走。因此我希望不管是家长还是同学,首先还是要树立一个平常心。    
    孩子最终能不能成材,先不忙下结论,孩子以小学生的年龄顺利通过了高考,这也是全社会都知道的事实,所以媒体、学者专家和很多的家长考生都来关切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和绝招,希望我们两口子不要保留,能够贡献出来,对此我非常理解——我有这样一个体会:现在咱们国家倡导的教育是全民教育,各个学校也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都在说考分不是惟一的——但作为家长来讲,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尖?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你能不能改变凭考试分数选拔优秀学生的现实?如果改变不了,咱们是不是就得尊重这个现实?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考分选拔”,生活中的“得分”都不是贬义词。我用了我的手段,让张炘炀多得分,我也觉得挺自豪。    
    我一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比较独特的跳级式飞跃,我是有充分的把握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记忆力很好。现在的义务教育学制太长了,我认为那不适合他,没必要完全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教学方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孔子不是说过“因材施教”吗?我认为这种教育观十分科学。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最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块什么“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