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6-神奇的学习-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不饿,逼着他吃是错,
孩子不学,诱着他学没错!
学玩兼顾,多学求博,
认字识数,不怕好事多磨,
调动精气儿,隔绝网络,
相信他的精力多多,
勤学多学,也是童年快乐,
走出误区,及早播下收获。
这个收获就是养成他的学习好习惯,这个工程基础必须在孩子在标准学龄前打好。
8至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8岁到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
“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也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
自学效果的考评,惟一的尺度就是分数。要善于用分数说明问题,用分数调控情绪。
“高压低抬”“横评纵论”“佳卷重温”,主要是让孩子在主观能
动性方面有所加强;让他感到其实他也是分数的主人。
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张炘炀的成绩扎实地往上提升。
张炘炀不断跳级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一些问题,但我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对他是否继续跳下去产生犹豫。
总结他的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学业,我认为:问题最大、困惑最多的就是他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年级的学习),曾经出现听进不去课,成绩跟不上等情况,初三时,无可奈何地把张炘炀带回家,这是我比较“郁闷”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低潮期很短暂,也没有最终影响到他的学业。但对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必要加以总结。
自从我给孩子制订了赶超式学习战术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问题他是不能逾越的,家长老师也不可能通过努力去改变——比如,炘炀现在是大学生阶段,人格操练,情趣爱好,还属于烂漫混沌的孩子心性。这一点,你无法去改变,更不能因为他成为“公众人物”后,头脑一发热就试图想去改变。
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有因为媒体舆论有一些泼冷水——包括某些人“等着看”之类的预言,于是去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人家等着看笑话呢,孩子,咱们可得要挣回这个脸面,不能等着人家看笑话。你要争气呀。”
我不会对孩子说这一类负气的要面子的话,我不会把一些不该由他负担起来的让他去承担。
同样的,他学业在突进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在改变。一方面,我要维护他的纯洁和童贞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我必须应对他随着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他的初中学习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
初中一年级只上了一个学期(半年),利用假期在家里学完初一下半学期的全部课程并初二部分课程。第二学期时直接进入初二下半学期的学习,初二年级的后两个月里,出现情绪波折,听课的专心程度、月考的成绩都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周围也出现了类似“跳级跳到头了”“冒进的隐患暴露出来了”等说法。我这个当爹的想省事都不可能,本来还想让他在学校里再坚持一下的,但学校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劝我把这孩子领回去。无奈之中,我在整个初三阶段全职带他学习整个初三的课程(包括部分高中英语)。
正是这种出于无奈的选择,反而让我确信了“框架法”和“重节奏轻回头”的独特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根据他在家学习的实际效果,我还在补课(准确地说是“追课”)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让他按照正常进度读完高中的想法。
这个阶段,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全国有名的大教育家魏书生见了我这个儿子,对他是一种勉励。因为孩子的个性问题,有一位老师朝他吼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去”,又让我为他担心了一阵子。可以说,他的初中阶段是令我百感交集的时期。
8至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1)
炘炀是2002年8月31日到盘锦三中报到的。这么小的孩子混在一堆大孩子中报名,不光是同学们感到好奇,连陪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感到挺有趣的。
“呀,这么个小不点!他能上初中?”
“啧啧,小样儿——他抱得动书本课本吗?”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考上了初中,你都这么大了,要是学习还不如人家,你羞不羞啊?”——这是家长家训自家孩子时说的话。
我和孩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目光和这样的议论——从孩子跳级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不断地面临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适应?会不会给张炘炀带来另外一种干扰?
几年来的经历证明:张炘炀还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客观上的原因:
炘炀年龄相对偏小一点,老师格外关注照应,他获得了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的照应和爱护。从小学到初高中,这方面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小学时,经常有同学把他护送回家,学校老师也挺关心这孩子,一再关照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多照顾他,在平时多让着点他。
炘炀虽然不断接触新同学,但是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再加上他并不呆头呆脑,性格挺可爱,所以从没有发生同学因他年龄小而“大欺小”或者欺生的情况。
炘炀生活中并不缺乏常来常往的小伙伴,我对他的“社交生活”是非常支持的。他下学后,只要不在屋里,我就知道他一准儿去找小伙伴儿玩了,他也能够掌握玩耍的一个度,到了一定时间自己知道回来,不用大人催。
在炘炀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诸如“孟母三迁”式的麻烦。
我明确了一个方针:炘炀不断更换学习环境,不断接触新面孔的时候,对于他的“对外交往”,家长不但应当鼓励,而且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在主观方面,我这个当爹的也去积极跟老师沟通,了解张炘炀在班级上的举动言行,为他每一次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的行为感到高兴。
有一天我去接炘炀放学,到了教室看到没有人,正纳闷,一位同学告诉我:炘炀去上音乐课了。开始我还有一些奇怪,他这个班的课程表上没有音乐课这一门呀?后来我想起来了,这是学校做出的特意安排,让张炘炀到别的班级去上音乐课。难怪炘炀头几天还在念叨:怎么都说好了,音乐课却老不上?
我赶快到音乐课教室去,从外面看进去,里面听课的人挺多,大概是上公开课吧。我听到学生们在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明白了,正在教解放军的军歌呢。我透过人群往里一瞅:炘炀坐在座位上,精神振奋地唱着军歌,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唱歌唱到一定阶段,老师把歌谱抄到黑板上,开始讲课,说:下面给同学们做一个开动脑筋的练习。这首歌是进行曲的节奏,又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它的旋律昂扬振奋,体现了我们人民军队的高涨的士气。今天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件事,你们听了、唱了这首歌以后,请根据你的理解用诗歌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谁愿意第一个说?
下面的同学热闹起来了,有地说“红五星”,有的说“飞机大炮”……这时候,张炘炀举手了。老师把他叫到黑板前,问他:你是联想到了一幅画呢,还是一首诗。
张炘炀笑眯眯的,也不说话,伸手拿起了一根粉笔,唰唰唰唰在黑板上画了起来。我忍不住凑到了教室门口,要看看这小子到底画些什么。
一看,他画了一列火车,还有铁轨,还有小房子表示这是车站。
我禁不住点点头:有那么一点意思。
老师让炘炀自己解释一下画的意思,炘炀说:我画的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几截坡路表示军歌的几次高潮,车站表示火车进入终点,我们的歌也就结束了。
我乐了:这小子不赖嘛。
老师也大为高兴,当场夸奖张炘炀思路有开创性,很新颖,证明他思想活跃。下课了,张炘炀得意洋洋地出来了,看着我,撇了撇嘴,意思是说:哼,我厉害吧。
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肯定,这是孩子最求之不得的。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校方面想得很周到,主动跟我提出:这么小的孩子,就特殊点儿吧。有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早操什么的,就免了吧。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炘炀跟着班级的节奏一致行动,毕竟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让他在学校的环境里全面均衡的发展。
要想参加早晨的集体操,就不能睡懒觉。我看得出来炘炀积极性很高,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边穿衣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还催着老爸“不要磨蹭”。
早晨的气温一般要低一些,我们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会注意到给他增加衣服。但有个别时候也忽略了,没有给孩子加足够的衣服。后来我就听说了这么一件事。那天全校早操,有点小风,班主任张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观察着各位同学的表现,她看见了队列里的张炘炀,觉得他穿得单薄了一点,就叫他:“张炘炀,你冷吗?”
张炘炀笑嘻嘻地说:“老师,我不冷!”
张老师提了他身上一把:穿得不多。就把她的外套脱下来给炘炀披上了。
我们两口子听到这件事,都挺感动。炘炀的母亲还特意把这件事写到《成长日记》里。
炘炀的顺利成长,确实得益于他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就是父母给他的温暖关注,大环境就是他所处的社区、周围——尤其是学校,学校的老师和他那些友爱善良的学兄学长们给他的照顾和关怀。
当张炘炀进入大学校园时,媒体上公布的张炘炀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就是:张炘炀穿着军服,小小的个头却走在学兄学姐的前列,煞有介事地担任着旗手的角色。
8至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2)
部队为张炘炀搞到这一套小军装可不容易,大学军训结束时,这套小军服作为部队的叔叔们送给张炘炀的纪念物,被我们保存了下来。
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了在初二年级发生的另一件事。这件事也跟服装有关,快到夏天了,炘炀还没有这个季节的校服。我跟他初二的班主任徐老师提了一下这件事,可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这件事。可有一天,三中校服厂的师傅通知我:带着炘炀去试一下新校服。我挺纳闷:这孩子什么时候去量的尺子,怎么从来没听到过他提起过呀?
一到了服装厂里,我才知道,是炘炀班上的同学带着他量了身材,一般同学的裤子都是扎皮带的,校服厂的师傅特别细心,格外问了炘炀一句:你会扎皮带吗?炘炀挺羞涩地摇摇头,师傅就自作主张给他配了松紧带。
全班一色的校服,惟独炘炀的校服与众不同,不但号码小,而且裤子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机关——松紧带。
我一边帮孩子试穿新校服,心里暖洋洋的:从这些小事,小的细节上,体现出炘炀所处的环境真正让我们家长感到温馨,感到放心。
我也相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