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6-神奇的学习-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坑槔中缘挠蜗饭讨校酉吕吹氖虏唤鼋鍪呛猛媪耍且淮畏⑾帧庵址⑾侄晕遥詾造菊夂⒆拥囊庖澹谎怯谑澜缋分械摹暗乩泶蠓⑾帧薄! �
这一天,我们爷俩照样摆上了棋局,正儿八经地面对面盘腿坐着。
我吆喝了一声:“当头炮!”
他从胡乱摆成一堆的棋子间拎出了“炮”,我一愣:你居然认识“炮”?
我又试探着喊了一声:“马走日。”
他笑嘻嘻地把“马”往棋盘上一砸。
我吸了一口冷气:不大可能呀,毕竟才两岁半呀——是不是凑巧?
我为了印证我的判断,故意把棋子弄乱了,整了一个重新排列。心想:我就不信你小子当真认识这几个字,我把棋子重新洗一遍,把你搅迷糊了,看你还认不认得?
我说:“炀炀!‘炮’在哪里?”
他从棋堆里很准确地把“炮”又拎了出来,傻笑着看着我。
我又说,“‘象’,把‘象’给我找出来。”
他做得分毫不差。
我又如此这般地做了几回试验,炘炀一一把我点到的棋子拎了出来。
我乐了:算你狠。这小子有种啊,两岁半就认得字。我赶快把我的惊人发现告诉了慧娟,慧娟开始不信,我当场让炘炀给她演练了一遍,她也看呆了,“啧啧,不简单啊。”
一听到我说我要立马教炘炀认字,慧娟有点犹豫:“这么小,教他识字合适吗?你们隔三岔五就玩象棋,就那么几个棋子倒腾来倒腾去,孩子就是眼熟而已呗。”
我笑着说:“你别小看了这个‘眼熟’,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认识一个字和认识一个苹果可不一样,说明孩子有这个潜能。我再教他几个字试一试……”
我从极其简单的汉字教起,方法很简单:给他指认一个字型,教他掷地有声地拿出来。然后让他从几个字中找到这个字,接下来,又在小纸片上写下这个字,再次询问他这个字念什么,他明确无误地念出这个字以后,我把这个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以备以后回头抽查……
第一阶段认字的范围,我选择的是有生活对应实体的字,也就是他在学说话期间就能理解的字汇。这样就避免了一边认一边去做字义上的讲解,把简单的任务复杂化。
“徒手”学字:“徒手学习”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空着个手就来了?人们这么说的时候,这个“空着手”往往是个贬义词。但对儿童教育来讲不能从贬义这个层面来轻易下结论,幼儿认字的第一阶段就好比空着手上门作客,头脑中记住就达到目的。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觉得光看字不会写字等于白认,因此在幼儿时期教孩子认字的积极性不高。非要等到孩子能端起个架子能写能画的的时候才正经教孩子识字,这实际上等于白白浪费了幼儿辨识文字的最佳时间。家长应该有一个长远观念:孩子光会认不会写,有兴趣看一些低幼读物了,在智力发育上告别了睁眼瞎阶段,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突破啊!达到了这个程度,以后的什么事都好办了。所以必须树立一个让孩子徒手学字的观念,把学习任务搞得单纯一点。在炘炀两岁多到三岁的教汉字过程中,我严格掌握这么几个原则——以识认辨的掌握为度,绝不盲目冒进,什么是冒进呢?一看孩子既然认字都那么快,那么就趁热打铁赶快让他学习写字,让孩子拿起笔,这就是冒进。
所以我主张还是回到“读书识字”的本来原理上去,要尊重这个基本原理。老话说“读书识字”,何谓“识字”?这个概念很简单,识字无非就是一个辨形知义会音呗,儿童时代,识字的前奏曲——知义会音已经完成了,就是说你已经会说简单的话了,这时候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能对应上的字形,所以“念”可以淡化一点,“辨形”要重头抓一下,我们不是英语国家,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形状是非常丰富生动的,“哭”就像表情上的哭,“笑”就像表情上的笑。孩子在辨识这些字形的时候不但掌握了一门工具,而且智力上也得到锻炼。
不频繁回头:头一天认识的字,第二天再让他指认一遍,如果无误,就可以确认孩子已经掌握了。
随教随“撂”:随教,就是表面上比较随意地找字来学——在家里翻到一个烟盒,也把上面的字排出来让他认识。随撂,就是过程简明干脆,决不把时间耽误在词组造句练习上。单纯识字,利用幼儿记忆好的特点,增加单字的大脑储存量。
不碰拼音:既然不断识新字的过程很顺利,也很愉悦,我就不主张及早地进入规范训练。拼音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假如这个时候去匆匆忙忙教他学拼音,孩子会犯愁:本来挺好玩的事,你接着给我来个不好玩的,真是的……大人怎么喜欢动不动抬指标“埋伏笔”呢?他心理上会感到别扭。我认为应该牢牢地掌握这么一个度:不要在孩子踏出学知识的第一步给人来个下马威,这是最愚蠢的一种做法。在炘炀上小学之前,我没有教他汉语拼音(把这个任务交给小学老师,是最简便实惠的选择)。
摆字法练习:我不是绝对地不让张炘炀尝试写字的第一步,“摆字法”练习,就是张炘炀写字的预先性演练——当他认得一定数量的字以后,我和他妈经常和他一起玩用积木、彩棒拼搭简单的汉字的游戏。这个写字游戏为他将来的用笔和纸写字做了很好的铺垫。
专家有个观点:幼儿识字越早(3岁左右),入学时的智商越高。我认为张炘炀后来显现出的学习上的优势,跟他幼儿时代识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炘炀幼年时的认字,在我的陪学和管理之下,任务是非常单纯的。至于认字以后的运用,我也没有采取课堂式的组词、造句训练——在认字的前两个年头里,我连写字的要求都没有强加给他。完全就是个徒手学知识的过程。他的背诵、造句组词能力,主要是通过放鸭式阅读——包括对电视字幕、户外广告文字的辩识,形成了他自己的头脑字库。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未来的数学高材生半年不辨“6”和“9”
张炘炀识数的过程也是在两岁左右开始的,稍晚于学认汉字,“10”以内的数字他学得挺快。中间出了一个岔子,纸板上的“6”和“9”他总是容易搞混淆,我耐心地给他指点了几遍,他还是不留神弄混了。我一看他挺不高兴还有点犯愁的意思,就说:算了,算了。这个“6”和“9”不好玩,咱先搁一搁,以后就认识了。
一个暑假后,他弄明白了。
“搁一搁”的思维方式,又叫丢包袱;这种不死缠硬打的方针;我记得就是从辩识“6”和“9”开始形成的,后来这就成为我丢包袱的学习指导原则的由来。当张炘炀出现某个知识点一时理解不了的情况时,我基本上采取了这么几个步骤:
一不马上放弃,换一个角度讲解一遍。比如我跟他讲四
则运算法加减乘除的顺序,他也许会挠着脑门问:“为什么乘除在先,加减在后呢?”“为什么多了括弧和少了括弧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说实话,这里的“为什么”是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咱们不能掘个坑自己往里边跳。我就给他讲生活中的实例:爸爸到市场买菜,2斤萝卜每斤8毛,1斤半韭菜每斤1块2,我给了农民伯伯5块钱,农民伯伯没有计算器,用手算也能算出来他补我多少钱,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我边讲解边给他在纸上画出来。
5-(2×0。8+1。5×1。2)=5…(1。6+1。8)=5…3。4=1。6元
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伯伯该给爸爸找1块6毛钱。
这个道理很好懂,有个实物概念在里边,也有情节的模拟,并不深奥。他点点头能领会了,我趁机马上把四则运算的掌握重点传授给他,什么情况下从左向右算……等等。
一换角度讲解。孩子还是有些懵懵懂懂,采用暂时放弃
手段,先“绕过去”。这时候我会琢磨,是不是我的讲法不太得当?
我并非师范专业出身,按照自己朴素的经验传授,方法不一定科学。那我就停顿一下,换个时间再回头讲。但也有这种情况,高考前就发生过这种事,一个知识点我讲了半天,连炘炀他妈在旁边都听明白了,这孩子还是茫然摇头。这时候他母亲在旁边笑嘻嘻地说:“看你这孩子,我听你爸讲半天都整明白了,你咋就不明白呢?”
嗔怪归嗔怪,但我们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深责孩子,我多数时候的态度就是哈哈一乐,先放下。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从没有因为张炘炀学习上遇到障碍而对他发火。从来没有使用过“你咋这么笨呢”“简直拿你没办法”之类的措辞。“搁一搁”“绕过去”的方式,并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让孩子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让他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对暂时搁置的疑难点,一般无外乎两种解决方式:
“回头”解决,换个时间场合,在进行其他课程时,对遗留问题查漏补缺。自行解决,相信孩子是一时转不过弯,靠他自己琢磨,下一次演算时就自然懂了。比如他幼年时的“6”“9”不分毛病,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分清楚了。
放弃法——这等于是不解决,人的一辈子什么都想得,往往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现在的知识系统也不是那么十分严密的,有的知识就是可有可无,不要去追求那种“百分人生”——如果你能想开这一点,你就不怕有时候去放弃一些东西了。
炘炀每次考试都要丢分,丢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知识没有掌握扎实。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战略放弃,不要因为几分十几分耽误我们朝前学的进度,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一直是我家教上的传家宝。
张炘炀10岁考上了大学数学系,至今为止全系的专业成绩仍然是名列前茅。经常有人问:你这孩子数学这么好,你在他幼年的时候怎么对他进行数学开发的?
坦率地说:我在他的幼儿时期,并没有对他进行专门的数学智力开发。
我对他的智力开发第一步是认识字,之后才是教他识数,前面说过,教他10以内数字的时候还出了一点小麻烦——这孩子“6”“9”老是分辨不清,我“拨乱反正”了好几次,这个实心眼的傻孩子还是闹不清,我也教累了,笑了两声没有继续勉强往下教。
那年夏天,他回奶奶家,玩得非常愉快,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掌握了“6”“9”的区分!既然“6”“9”他自己能够掌握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又开始教他10以上的数字。
识数算数比起识字来,毕竟有点枯燥,我就是帮助他简单地识识记记,让他初步掌握加减运算。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
初学加减法,也是在他三岁的时候。
这时候。有一个道具闯进了他的生活——一个带音响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功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