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格心理学课件 >

第5章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5章

小说: 人格心理学课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遍担心的不是性的问题,而是失业、消费、食物、和房租的困扰,这些已非泛性论所能解析了。 
  哲学基础:以詹姆斯为首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与欧洲古老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它反对欧洲古典哲学无意义的长期争辩,强调立足现实与功用。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机能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心理现象对环境的适应作用的思想,与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人格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精神是相容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他非常强调心理生活在有机体适应现实中的作用,反对把意识只看作一种与某些生理过程平行的副现象。认为意识是指拥有体为生存或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机能。
  心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的产生一方面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反本能的运动,为精神分析派文化论的出现扫清了障碍。另外,在30年代,美间社会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阿尔波特为首的社会心理学家摈弃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精神已成为当时的潮流。
  科学发展的背景:美国是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最深的国家,自20世纪3O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例如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部落民族时发现,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子女抚养方式的部落间,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异。部落民族与现代社会中的人相比较,其特殊性更为明显。这些人类学的发现,引起一些精神分析家们重新对传统的本能论进行思考。
  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作为科学家,弗洛依德不怕修改自己的观点,他几十年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多次对自己的学说作出远大的修改,他具有令人钦佩的对科学问题的严肃认真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却十分专制,决不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托·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或学派。 
  精神分析一再分裂,还因为弗洛依德及其信徒把精神分析理论视作一种宗教教义。这种把研究作为宗教信条的思想,是有违科学精神的。另外,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分裂,阿德勒、荣格、弗伦克兹等人纷纷出走出而自立门户,这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第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新精神分析学派把自我看作是人格更为独立的部分,虽然弗洛依德也重视自我,但只是强调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在弗洛依德的体系中,本我是中心。新精神分析学派则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自我可以不依附于本我,它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动机和目标,并且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都有自己不同于本我的起源。新学派还把自我看作是负责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立的、理性的指导系统。例如,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时,同时也公开宣称他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重视自我的独立性。
  第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例如,霍妮的“基本焦虑说”、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等。特别是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甚至同纯粹的社会心理学家一样,完全承认社会变量对人格的影响,乃至于很少应用“本能”这个概念,他们较多地用个人生活史而很少用先天的力量来解析人格的发展。
  第三,重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法的结合。弗洛依德只重视患者的自由报告和过去经验的回忆,新精神分析学者日益重视把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与实验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加以改进和发展,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和卡丁纳等人还采取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人格,把人格问题放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去考察,这种方法可以检验人格理论的普遍性。
  第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虽然很重视,但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为依据,并且他的研究是同生物决定论的观点和方法相联系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大都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的发展过程。他们对生物的因素越来越不关心,而主要通过从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人性善观。弗洛依德的理论观点一般是倾向于性恶论,在他的潜意识和本我的描述中装满了一大堆不可告人的欲望,并认为这是人生悲苦的根源,它们的出路似乎主要是走向罪恶。他把人性归结为自私的、邪恶的,人完全受无意识的私欲和攻击本能的支配。新精神分析学派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和悲观主义论调,强调人的自尊和对自尊心的启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人有能力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并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是一种性善论观点。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 生平及著作
  荣格生于1875年瑞士一个名叫凯斯威儿的村子里,在巴塞尔大学城长大。他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影响。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员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荣格的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所信仰的宗教并没有给他代来任何的安慰。荣格和他父亲关系密切,但他认为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之人。他把母亲当作家中最有权威的人。尽管他认为母亲是一个非常反复无常的人,他曾疑虑母亲是否是同存一体的两个人。
  起初,荣格希望学习考古学,但是一个梦说服了他,步外祖父后尘,成为一名医生。1900年他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他第一次任职是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在那里,他受到那位早期创造“精神分裂症”一词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布鲁尔的影响。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的讲师。然而,他却对私人开业、科研及写书发生兴趣,于1913年辞去讲师职务,以全身心投入他感兴趣的事业。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之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最后写了一本题为《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的专著,总结了这些理论应用的实际效能。1906年,荣格与弗洛依德有了通讯联系,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他们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当荣格回到苏黎世后,信件就随之纷繁沓至,并延续了七年之久。
  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表示怀疑。然而他并非激烈地反对弗洛依德,因而他们仍然是好朋友。荣格仅仅向弗洛依德建议,若能降低性的作用,那他的理论就更能倾倒美国听众。弗洛依德把荣格的建议视为对科学伦理学的背离。
  1911年荣格成为该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这一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把力必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表示公开的怀疑。俩人的关系变得因此紧张,以致在1921年间他们都表示终止私人通讯往来。1914年,当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退出该协会后,他们从此完全断绝关系了。 
  荣格的主要著作有:
  《无意识心理学》(1912年)
  《人及其象征》(1954年)
  《追求灵魂的现代人》(1955年)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年)
  《记忆、梦、反省》(1961年)

 二、人格动力:生命力、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生命力——荣格不同意弗洛依德将“里比多”解析为单纯的性能量。相反,他把“里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等值原理——如果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它说明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例如把一个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并排放在一起,热能将从热体流向冷体,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
  同样对精神的所有组成部分来说同样存在一种能量相等的趋势。例如,精神的意识和无意识部分具有相等的能量,因而在人的一生中表现机会相等。然而,这种精神的均衡是极难达到的,必须积极寻求。如果没有获得这种均衡,一个人的精神能量就会失去平衡,这样人格的发展将是不平衡的。   三、人格结构——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荣格人格结构图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的许多方面。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卑情绪、性的情结、钱的情结等,是指他的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了,使他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荣格后来发现,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特别是强烈的情结会驱使人去创造精妙绝伦的作品。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失无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的。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