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

第33章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第33章

小说: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吭声,我让你拿着你就拿着吧!只要这草永远这么绿,这花永远这么艳,我是死也瞑目了。”    
    夜里,阿新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觉,他只好看看报纸以平静心态,迷迷盹盹中,一行醒目的标题钻进了他的眼帘:“包二奶”引发血案,“花高工”死于非命!他抓起报纸,读了下去——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宗抢劫杀人案件,它是因为“包二奶”而引发的,其血淋淋的教训令人深思。    
    周某是退休高级工程师,有妻子女儿。1999年7、8月份的一天,周某到他常去的浦东大道某饭店吃饭,结识了服务小姐余某。之后,周与余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十二章 包的毒花养的祸不归之路有多远(2)

    去年4月,周某从广东回上海,提出要包养余某,并将他暂住地的两把钥匙交给了余某。为了达到与余某长期同居的目的,周某许诺等到余某结婚时给她一笔补偿费。4月底,周某与余某同居。    
    周某对余某出手大方,一次,余某因欠债到期,周某当即从信用卡中提款2000元给余某还债。也正是这一次,看似“天真”的余某悄悄地记下了周某信用卡的密码。    
    余某是湖北省麻城市人,1999年春节后来上海,同年6月开始在浦东大道某饭店做服务员。去年1月在一次同乡聚会中结识蒋某,并与蒋某谈恋爱,于同年2月底与蒋某同居。这样,余某就在白天趁周某不在之际去蒋某处,晚上又回到周某处。    
    蒋某系复员军人,辽宁省新民市人,复员后分配来沪等待安排工作。自从结识余某并与其同居后,又得知了余某与周某的关系,准备借此敲诈周某一笔钱财。    
    去年5月2日上午,余某与蒋用周某给余的钥匙打开门,搜得人民币500元,等待周某回来。    
    下午1时许,周某一进门,发现从未见过面的蒋,很吃惊,就与蒋发生争执和打斗。蒋持刀威胁周,周夺下刀反抗。余见蒋头上有血,便开大电视机声音,拉上窗帘,上前将周某拿水果刀的手摁住,然后余蒋两人将周摁倒在地。蒋某从床上拿过一只白色枕头,拼命捂住周某的脸和嘴巴、鼻子,又隔着枕头向周某的脸上打了几拳。几分钟后,估计周某已死,草草处理现场后,余蒋两人又对周的居所进行了搜索。劫得周某价值人民币2200余元的移动电话一台、照相机一架以及银行信用卡二张、邮政储蓄卡一张、人民币800元等财物后逃离现场。当晚至5月4日,蒋余两人利用余事先从周某处暗自取得的信用卡密码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20000元。    
    去年5月8日下午,浦东新区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报案,浦东新区六里二村某室内发现一具男尸。经警方确认,死者就是周某。    
    上海警方千里追踪,在沈阳将蒋、余两人抓获。    
    2001年7月6日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核准对被告人蒋某以抢劫罪判处死刑;对余某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读完,阿新将这份报纸揉成一团掷向窗外:“又是‘包二奶’惹的祸!”    
    这一夜,阿新也不知道是怎么睡着的。    
    第二天,弟弟将密码箱递到他手里:“哥,10万块够不够?听说那病挺花钱的。”    
    “不够我再打电话向你要。记住,厂子里的、家里的事,全委托给你啦!”    
    装好钱,上了车,阿新又摇下车窗对弟弟语重心长地说:“你哥得那病,全是包二奶惹的祸,这是教训啊!往后你若有了钱,别再干那傻事了!”    
    阿新开车回到深圳,他仍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龙岗。    
    在龙岗,他向妻弟交待好有关事情之后,又开车直接去了公安局。    
    小秦出面接待了他:“怎么你没有去医院呀?”    
    阿新说:“事情没了结,我怎么去医院呢?”    
    小秦解释说:“你是经领导同意的取保候审,去医院治病是理所应当的呀!”    
    “秦警官,有件事我只好委托你帮我办一下。”说着阿新取出那包钱来,放在小秦面前,“秦警官你是知道的,有些事情上我是对不住阿萍,对不住阿秀,对不住宁儿的。这些天来我想通了,以前都是我有了几个钱种下的祸根,毛老人家说过一句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回算是应验了,活该!但是我欠她们的债不能不还。这是10万块钱,你们找到阿萍,知道她们三人中谁被染上了艾滋病,就把钱给谁,让谁去治病,行吗?”    
    小秦说:“不行啊阿新,这钱我看还是暂时放在你那儿,等找到了阿萍再说。”    
    “不,秦警官,你不能让我带着遗憾去见上帝呀!”阿新掏出笔来,刷刷刷地写好了一份委托书,一并交到小秦手里,“我相信你们,就这样了,我得走了!”    
    望着阿新远去的车影,小秦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儿。    
    仅过了三四天,小秦收到一封信,这封信是阿新寄来的:    
    “秦警官:    
    “接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世了,因为我无法面对阿萍、阿秀、宁儿,特别是无法面对我的老婆和孩子,好像只有提前结束我的生命才能洗清我的罪过,所以我只好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秦警官,我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和教育,感谢你没有把我当成一名罪犯和一名艾滋病患者看待,使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罪过。说老实话,没有你的开导,也许我至今都不会认错,更不会认罪。以前在我心中,所谓‘包二奶’不过是小菜一碟,有什么错?有什么罪?但现在我才看清了,‘包二奶’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败着。我的确后悔了,但人世间是没有后悔药卖的呀!    
    “秦警官,那天我忘了告诉你,如果找不到阿萍的话,阿萍肯定也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帮我寄一些钱给她的父母。她的地址是……”    
    小秦捏着信的手在发抖。    
    小秦的心在发抖。    
    此时此刻,他不知道该对阿新说些什么。    
    阿新走了,他带走的是人生的遗憾与忏悔,而他留下的却是人生的启迪和警示啊!


第十三章 最后的宣战榕树下吹来一股苦涩的风

    正常的人,谁也无法理解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在无言、无奈和无情的等待中,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生命的余光在燃烧,它可以承袭死亡的旧制成为烛泪,成为烬末,也可以挣扎起来,用自己燃烧的手臂为后来者警示未来。前者走了也就走了,后者躯壳走了,精神却在另外一些人的心中留存。    
    在“榕树下”网站,笔者认识了这样一位可惜、可叹、可敬的人。    
    他的名字叫黎家明。    
    虽然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名字,但却是一段非常真实的人生。    
    正是这位化名黎家明的HIV感染者,把自己无情地撕裂开来向人们警示:“我为什么在最后的日子里勇敢地拿起笔来,记录下我们最后的情感生活?我想让所有看见我的名字的人,能够真正了解我们和我们的疾病,尽可能少的人重蹈覆辙。我要大声喊出来: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它真的离我们很近很近!”    
    黎家明是一个能坐着绝不躺着能站着绝不坐着的人,在与AIDS恶魔作殊死肉搏时,他势单力薄,显然有些束手无策,他觉得“这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战争,因为我们能够取胜的机会实在太小”,“从知晓的那一刻起,我的身心就被烙上一种印记,随时可以听见一种声音,看见一种影像,嗅见一种气息,那就是——死亡”。对于这样一种无奈,黎家明不想嘲笑医学的无力和人类的卑微,他由衷地感叹生命的脆弱和虚幻,他甚至觉得人的生命,有时就像花草的影子,随时可以消失得不留痕迹,“一如风云的驿动,瞬间变幻莫测无常”。    
    但是黎家明没有二度堕落,他从已经漫过头顶的无边无际的泥淖中爬出来,在属于自己的最后日子里,用最快的速度学会默默地舔舐孤独和绝望,期待科学奇迹的发生。    
    黎家明说:“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我和许多朋友都有一个约定:2008年我们一起去北京,看在祖国首都举办的奥运会,我们一起为中华健儿助威!为所有健康、充满活力的生命喝彩!我要为所有关爱我的亲人和朋友活下去,我要为我们共患难的朋友活下去,因为每一个病友的离开都是我们不能承受的心灵磨难!”    
    得病的人是孤独的,特别是一个AIDS患者,他的生活层面一如无底的幽湖,风不惊浪,水不扬波,日日夜夜都张着一只深不可测的盈盈泪眼怅望着世界。    
    黎家明在孤独的等待中选择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向人们主动倾诉自己浸透着忏悔之泪的过去,主动敲击自己渴望未来但又无法获取未来的心声。    
    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倾诉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是黎家明他首先希望人们的是对病者的尊重。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请平等和平静地面对我们,让我们成为朋友吧。我虽然是一个病人,但在生活的层面上,我们是一样的人。我的时间不多了,但从来没有对社会仇视和敌意,我的仇恨已经全部射向了我的病魔,我没有传染给任何人,目前正在我的身体里疯狂复制的病毒,无论它多么邪恶和诡秘,它必将葬送在我的身体里,我年轻的身体就是它们最后的坟墓!现在我是对它们无能为力,但最终我是它们的终结者。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鼓励许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病友,同样面对其他疾病的人们,既然没有退路,那就让我们一起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黎家明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一曲生命的悲歌,更是一篇向艾滋病挑战的檄文!    
    言为心声,黎家明反复强调他在“榕树下”网站发表的这些文字,不是死亡日记,他没时间矫情,更不乞求怜悯,反复强调这些文字是求生的呐喊和对艾滋病恶魔的宣战!他说这是为我自己,为我们,为更多还没有真正知道这个魔鬼,但随时可能加入我们行列的人!黎家明正在用他的行动和文字呼吁这个社会对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少受疾病以外的心灵折磨,能够拥有普通病人的待遇,能够拥有一个体面的葬礼!    
    中国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莎士比亚对人之将死时的遗言,更有精妙独到的见解。这位戏剧大师说,一个人的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吸引注意的自然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绝不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吟中说出来。一个从不再说话的人,他的意见总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甜言巧辩更能被人听取。正像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后一口咽下的美酒留给人们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    
    莎翁的这些话俨然是为黎家明写的。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拨去浮华,摒却烦躁,静下心来听一听黎家明这名HIV感染者在最后的时间里留给世界的心音。


第十三章 最后的宣战无法咀嚼的悲哀(1)

    黎家明是一位新世纪第一年里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与知识的结合,会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