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王爷 >

第103章

回到明朝当王爷-第103章

小说: 回到明朝当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百名刑 部衙役簇拥着关押四人的骡车驶向菜市口,四人面色苍白,双手十指,脚腕上都是血肉模糊。
  菜市口 是闹市,南来北往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进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最初这里叫柴市口,第一位在这里被杀地名人是在大元监狱里关了四年,不为荣华富贵美女权势所动的大宋丞相文天祥。
  杨凌四人被押下囚车,推到丁字路口搭设的砍头台上,杨凌昂起头来眯着眼向远处望去,经过昨夜的大雨,两行槐树树枝叶翠绿如新,向北望去,远远的可以看见巍峨庄严的宣武门,杨凌轻轻叹息一声,嘴角露出一丝苦笑:看来自己地大明之旅还是早早结束了。他原本就只有一年多可活,死活并不太放在心上,但是却放心 不下幼娘的安危。
  他没有后悔自己做下的傻事,他可以不在乎大明亡不亡,不在乎皇帝是不是昏君,他没有那么强的历史使命感,能改变就改变,改变不了就顺其自然,毕竟兴旺是历史,而衰败同样也已是历史,在他穿越过来的年代,中国人已经脱离了那段苦难。
  可是他做不到眼看着许许多多就生活在身边的百姓因为他而活活饿死,对他来说,这些百姓可不是古人,不是故纸堆上一段凄惨地历史,那些人就活生生的在他眼皮底下。那群可怜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升斗小民。
  这群苦哈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供给他这种人锦衣玉食,只求自己有口饭吃而已,但凡有一点良心,他如何做得出逼死他们的事?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是那样,他相信就算幼娘,也会看不起他这个相公。
  今日斩地是朝中大臣。案子又闹的轰轰烈烈,监斩官便由刑部尚书、一品大员洪钟亲自揽,瞧瞧眼看正午将至,洪钟从锡笔架上提起朱笔,在斩字牌上一勾。向下一掷道:「时辰已到,斩!」
  杨凌是名震京师的大人物,民间又传说他是为民请命才遭惨死,无数的百姓都来送行。闻听一个斩字,人群不由一阵骚动。陡地,一声哭咽地声音叫道:「相公!」
  杨凌身子一震,循声向人群中望去,只见韩幼娘穿着一身白,被兵士持枪拦在人群外。正挣扎着想挤进来,旁边高文心和雪里梅帮她推挡着长枪。杨凌嘴唇一阵哆嗦,颤声道:「幼娘……」
  这一刻,他的眼泪也潸然落下,痴痴望了好半晌,他才把眼一闭,高声喝道:「幼娘。回去,不要看我砍头,雪儿妹妹、文心姑娘,替我好好照顾幼娘。幼娘,相公对不起你,不能伴你一生一世了。相公对不起你……」
  他仰天大声吼道:「可是相公也无法选择,相公不能既做烈士又做寿星。不能既任高官又当隐士,你我来自鸡鸣,相公知道老百姓过的是什么苦日子,相公对得起天地良心,只是……苦了你啊,幼娘。」
  杨凌用心良苦,他的重罪没人赦得了,可是家里放地那个宝贝却足以保得幼娘不受牵连,如今再做这场戏,爱民如子的好官名声是留定了,如果还有人想进谗言陷害幼娘,他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了。
  韩幼娘娘 哭道:「相公,你没有对不住我,你是光明磊落的男子汉,这才是幼娘心目中的好夫君!」
  旁边百姓见幼娘被阻在外边,顿时鼓噪起来:「叫他们夫妻见一面,大人,让人家夫妻见一面呐!」
  洪钟眼见群情汹汹,急忙喝道:「斩!马上斩!把他们都斩了!」
  刽子手穿着红衣,袒着胸腹扛着鬼头大刀走上台来,走到他们面前,单膝跪地,客客气气地道:「小的给您见礼,请大人归天!」
  这是官员特权,寻常的百姓可没这待遇。韩幼娘一听马上问斩,心急之下再顾不得官兵阻拦,她双手架住红缨枪,抬腿左右一踢,两个官兵被踹中膝弯软弱处,再也立不住踉跄着退了开去,韩幼娘立时飞步向前,一步跃上高台,跪扑到杨凌面前,抱住他身子大哭不已。
  杨凌强笑道:「幼娘不哭,不要哭,相公……相公……」,他颤抖着声音说不出话来,洪钟又急又怒,他忽地一下站了起来,指着那些官兵道:「马上把人给我拉下来,立即砍头!」
  「且慢!」韩幼娘大呼一声,膝跪着转过身,高声叫道:「我家相公冤枉,请大人开堂重审!我家相公冤枉!」
  倪谦听了立时抻着脖子狂呼:「冤枉,冤枉,我是被屈打成招地,我冤枉呀!」戴义、李铎见来了机会,急忙跟着狂喊冤枉。周围百姓闻言一阵喧哗,有人高声喊道:「有人喊冤,按律当停刑再审!」
  杨凌只是无奈地苦笑,低声劝道:「幼娘乖,我的亲亲媳妇儿,不要惹怒了大人,只有你好好活下去,相公才……才走得安心呀!」
  李铎等人法场喊冤他是不以为然的,连封补漏水的方法倪谦都说了,皇帝只要派人掘土一验立知真假,此时才来喊冤还有什么用?他却不知这些人涉临死亡,心中那种极度恐惧,哪怕找个理由多活一时,也是要拼命争取的。
  洪钟冷笑道:「供词上墨迹未干,你们就要反悔么?监囚官,带人把捣乱的人拉开,再敢胡闹就给我抓起来,立即行刑!」
  「谁敢杀我相公?」韩幼娘紧紧挨着杨凌跪定,高高举着鬼头刀的刽子手这一刀若从空中挥下,幼娘便得陪着杨凌一齐被砍了。
  洪钟勃然大怒,对弹压现场地监囚官刑部左侍郎程文义道:「我奉圣旨监斩,有阻挠者同罪,立即给我拿下杨韩氏!」
  程文义一招手,领着四个刀头昂然走上台去,他方才见了韩幼娘硬闯法场,一步跃上高台,知道这女子武艺不低,所以领了四个六扇门的高手。
  程文义提着刀来到幼娘跟前,冷笑道:「杨夫人,请你立即退出法场,本官不追究你扰乱之罪,否则……你知道后果!」
  杨凌急得双目圆睁,他被刽子手按住了肩头动弹不得,只急得不断拿肩头去撞幼娘,急道:「快走,快走,陪我赴死何益?幼娘,你不要犯拗,幼娘啊!」
  韩幼娘双膝跪地,反手从身后背袋中抽出一筒卷轴,双手高举过顶,徐徐在空中展开,将杨凌和自己的脑袋遮在阴影下,她瞪着一双倔强的眼睛高声道:「我家相公冤枉,他是屈打成招。民女今日法场告御状,只求皇上发回重审,若是民女诬告,愿与夫君同罪!」
  程文义见她拿出一副山水字画来,不禁有些奇怪,待那卷轴完全展开,定睛一瞧下首落款盖着的鲜红色小衿,程文义不由大吃一惊,他进退失据、张皇了半晌,忽地「噗嗵」一声跪了下去,俯首高声道:「微臣程文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三卷 初登大宝 第101章 上谕勘陵
 
  金殿上,正德摆皇帝坐在龙椅上心神怔忡,这时辰菜市口该开刀问斩了吧?一想到这里,正德心头不禁一阵烦躁。
  小皇帝年纪小,没有那么多帝王心术,他只是单纯的从感情上无法接受杨凌的背叛,当时一听到杨凌也参预其事,遮掩他最敬重的父皇陵寝出事的消息,正德恨不得亲手杀了这个他曾推心置腹的臣子。
  然而恨是一回事,想起他做太子、做皇上,一直都是孤家寡人,直到杨凌出现。这个人看他的眼中没有在别人脸上常见的那种敬畏和讨好,却又真的很关心他,他一直把杨凌视作一个朋友,可是……他唯一的朋友却背叛了他,正德想到这儿,不禁叹息了一声。
  御史陆仲昆见皇帝没有认真听他讲话,不禁提高了嗓门,大声说道:「皇上。」
  「啊?什么?」正德愣了一下,收回望向虚无处的眼神,有些诧异地望着这个罗哩罗嗦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御史言官。
  陆仲昆忍着怒气,说道:「今先帝大丧,小祥未久,皇上纪元之初,就喜嬉耽乐,早朝不时迟来,午朝晚至迟暮,起居无常,寝膳失节,以致耗费精神,妨误政事,此非明君所为啊。臣闻昨夜大雨雷鸣,震碎奉天殿鸱吻及太庙脊兽,京中树木折断者逾百棵,此天变灾异,当为警醒。」
  正德淡淡地道:「知道了,朕已着钦天监验算吉凶。」
  陆仲昆慨然道:「皇上,按前代旧例,凡遇天地剧变,帝王当减膳撤乐,下诏自省。皇上应命文武百官上谏言事,指点时弊才是。」
  正德皇帝眉毛竖了一下,心头腾地涌起一阵怒意:「真是岂有此理,风大雨大吹折了几棵树木,雷电震碎了殿檐上几只石兽,也要绕着弯子算到朕的头上来,什么此非明君所为!难道我是昏君不成?」
  可是身为言官是言者无罪的,就算是他老子,那位模范皇帝弘治也照样曾被御史上奏时说的不堪之极,正德压了压火气道:「那便下诏,令百官进谏吧!」
  正德咳嗽了一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欺瞒帝陵涌泉的逆臣已被押赴刑场伏法,先皇迁陵势在必行。部分材料可从旧址拆运,这样重建新陵估计花费约三百万两,朕欲稍稍加征税赋,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条陈?」
  「果然来了!」三位大学士不禁互相递了个眼色。昨日正德退了午朝后,徐贯进宫禀报了钦犯招供的事,正德皇帝怒极之下掀了御桌,大叫大嚷着要立刻把这群逆臣贼子明正典刑。三位大学士听到消息,便知先皇迁陵已成定局,可是这庞大的费用从哪里出?
  别人不是那么了解,他们还不知道这几年因为连续不断的天灾,大明财政已拮据到什么程度么?至于王琼、徐贯、洪钟等人因为扶保大明国运,权位官位势必再上层楼,直接危胁他们的地位,倒还在其次了。
  无奈,李东阳硬着头皮出班奏道:「皇上,朝廷岁入四百万两,堪堪支付用度,先帝陵寝用去四分之三,户部已耗尽积财,若迁移皇陵,势必要加重税赋。百姓不堪其苦啊。」
  正德闻言怒道:「大明百姓亿万,每人加征一分税赋,何必说的这么危言耸听?」
  李东阳忙道:「皇上息怒,皇上有所不知,近年来天灾频繁,河南河北洪涝成灾、甘肃陕西大旱无雨,就连江南米价也已贵极。导致四处盗贼横行,幸赖先帝仁德,以薄税养民、厚爱百姓,百姓才勉强得以渡过难关,但穷苦之地百姓已一日一餐勉强度日,若再加税赋,恐激起民变啊。」
  李东阳生怕正德不听劝阻,急得汗都淌下来了,要不是那时大明还不曾听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寓言,他也要学焦芳来个曲线进谏了。
  谢迁随即出班奏道:「皇上,如今苗夷不断作乱危害后方,鞑靼因先帝大行,对我大明虎视眈眈,海内虚耗、水旱频仍、边储缺乏,实是不可再添祸乱了。」
  正德「啪地」一拍桌子,怒道:「泰陵不吉,难道要让先皇就葬于那里?亦或我大明堂堂天子,要停棺十年不得入土为安,等着百姓休养生息?」
  弘沼在群臣中威望极高,正德这又是从帝王尊严和为人子者的孝道考虑,群臣中尽管反对加税的大有人在,一时也语塞无言。
  殿下沉默半响,刘健昂然出班伏地奏道:「臣冒死直言,皇上广殿细旃,可知小民茅屋柴舍风雨难避?皇上锦衣玉食,可知小民忍饥挨饿衣不蔽体?先帝大敛归陵,礼有定制,本非臣下所敢轻议,然事有轻重缓急,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大明持国乃顺应天命,天命即百姓,大明顺应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