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 >

第5章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第5章

小说: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谑牵芤导ㄎ;幕及涯抗馔断蛄诵×橥āK淙幌喽怨是魇疲诘缧攀谐∠喽晕榷ǎ捎谥泄缧挪鸱郑擞碳跎俨晒毫浚�2001年上半年收入61亿元,利润只有22亿元。但是,任正非已经把翻身的计划定在3G(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因此一开始就将小灵通定在CDMA制式上(即CDMA450手机)。一方面,作为2002年通讯市场亮点的“小灵通”产品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缓解公司面临的销售业绩下滑;另一方面,一旦3G牌照定局,基于CDMA制式的小灵通可直接转化为3G产品。所以,《关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部分下属机构擅自经营450MHz?CDMA无线市话行为的通报》的发布,对于华为来说是当头一棒。按规定,未经电信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利用450MHz频段经营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及无线接入业务。同时,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必须在收到通知后一个月内关闭所有的CDMA450。对此,正在为推销CDMA制式小灵通而频频接触固话运营商的华为只好更改了市场定位。
  “3G豪赌”
  华为把赌注押在了GSM的延续产品WCDMA上。华为南方研究所一位人士透露,华为在3G的投入不仅是资金,华为上海研究所上千人、北京和南方研究所各几百人几乎都是围着3G转,华为甚至为跟踪欧洲技术在瑞典爱立信公司旁边设立了一个研究所,在俄罗斯、美国的研究所也是为3G而设。该人士说,华为对3G的热忱已经到了“从芯片做起”的程度,而每次投片(将设计好的芯片交IC厂投产)所需费用都在几百万美元以上,加之高昂的设备投入,累计已达40亿元人民币。人力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华为必须跟踪3G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它不太重视的TD-SCDMA。而联通最终采用CDMA网络向3G过渡,致使华为在两轮联通CDMA招标中落马。两次中标的都是中兴。仅在联通CDMA二期招标中,中兴通讯就一举取得15%市场份额。同时,中兴CDMA产品还进入了10多个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中兴、华为在CDMA和小灵通业务上的一得一失,决非偶然。关键在于两家公司不同的背景。中兴通讯源于国家航空航天部,属于国有企业改制来的公司,与中央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敏感度高,对政策走向的把握明显要比华为好。在国家关于CDMA和小灵通的政策尚不明朗的时候,中兴通讯毅然决然地介入,外表看是冒险,但很可能是对政策走向有了充分了解。而华为由于对政策走势难于把握,只能走保守路线??已经有的GSM肯定还有市场空间,而且由于GSM与CDMA在通话功能上没有太大区别,再花巨资建设新的网络没有必要,这是常理的推论。所以,华为就选择了风险较小的GSM和第三代GSM(宽带)。但是,最终国家有关部门同意了中国联通发展CDMA业务。对于CDMA和小灵通上的决策失误,任正非并不服气:“PHS技术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但没有想到连续5年会持续建设,这是政策造成的,但是不是后悔,得过几年再来总结。”对于在CDMA业务上暂时稍逊于中兴通讯,一名华为中层认为“未必不是好事”。他分析,正是因为华为没有在处于过渡技术地位的CDMA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集中精力,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投入到3G技术上,才形成了华为今天在3G技术上紧跟世界潮流,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导3G技术的领先优势,为迎接3G时代的到来作好了充分准备。从这一角度看,华为在CDMA部分业务上的暂时失利,或许将为华为在下一轮电信设备提供商竞争中胜出提供了强有力的“势能”。这位仁兄称:“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出者。”
  参考文选
  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摘自任正非2003年5月在PIRB产品路标规划评审会议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略)
                                              

(10)市场攻伐 
 
     有人说,销售的秘密是华为最大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是什么? 
  《华为基本法》将华为在市场上的战略战术原则,做了精炼的总结。在第二十二条“经营模式”项下这样写道:“我们的经营模式是,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席卷式的市场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获取‘机会窗’的超额利润。不断优化成熟产品,驾驭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扩大和巩固在战略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是一段弥漫着“杀气”的文字。读着它,很容易使人把任正非想像成为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但是,创业初期的华为在市场战略上并不领先于竞争对手。很多研究者都把从农话市场切入,“农村包围城市”,看作华为市场战略上的成功。其实,许多国内厂商走的都是这条路,这并非华为的独创。而且其它厂商因为比华为先研制出同类交换机,因此也先于华为进入农村市场。
  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是一条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一、跨国公司之间在城市市场展开的竞争,牵扯了精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农村市场;二、跨国公司“高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模式,不适应农村市场对低成本、低价格的需求。当然,在农村市场上表现最为出色,占据份额最大的却是华为。原因在于华为的市场攻伐战术是独一无二的,是凶猛无比的。现将其归纳如下:
  100∶1的“人海战术”
  大规模、席卷式营销战术实际上就是人们熟知的“人海战术”(这里所说的“人海”,并非单指人力,还包括物力、财力),思想基础依然是“压强原则”。不过,华为的“人海战术”常常强大得让对手头晕:在整体实力不如对手或与对手相当的情况下,通过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与对手形成100∶1甚至X00∶1的实力对比,实施重点突破。在进军农话市场时,跨国公司在每个省市一般只有三四个人负责,在县区,国内的厂商一般也只派一个人,但是同一个县里却有七八个华为人。
  北京订货会,10个华为人服务一位领导
  1996年,信息产业部、邮电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交换机产品订货会。各个省市电信系统主要官员、行业负责人都到会了。第二年装机计划的市场份额能签订多少,就看这次订货会了。华为为迎接这次大会,整整准备了一年时间。开会的时候,一下子从各个办事处和公司总部抽调了400多人,各地办事处主任、项目经理、高层主管等等都到会了,确保会议期间各个省市的主要领导、电信局局长都有专人全天候跟进,坚决保证从每个省、市必须拿到第二年的订单。当时与会的各省市领导总共才40多人,华为参加会议的人员与与会领导之比为10∶1。当时,上海贝尔、青岛朗讯也都参加了展会,他们都没有像华为那样兴师动众,人员配备上也没有那么充分的准备。基于在国内经营多年积累下来的关系,以及国际知名品牌,他们有充足的信心与各个省市搞好关系,并拿到想要的那部分订单,按照以往经验,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时的华为在国内群众基础差,品牌准备不如这些国外巨头响亮,只能采取虽然很原始却十分有效的人海战术。这次华为没有失望,最终抢到了一大叠订单。
                                                 

   
(11)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华为在市场费用上“敢于花钱”是出了名的。华为员工的收入一流,费用开支同样也是一流的:所谓“出差要住星级酒店,参展要在国际展厅,捐款要有轰动效应,市场要抢最大份额”。公司曾经提出:“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资”,“省钱的不是好干部”等等理念,鼓励员工在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花钱,对重点客户的投入不惜血本。1996年,华为在开发上投入了1亿多元人民币资金,年终结算后发现,开发部节约下来几千万。任正非知道后说了一句话:“不许留下,全部用完!”开发部最后只得将开发设备全部更新了一遍,换成了最好的。
  “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
  任正非在《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华为的冬天之二)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这次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上海要建一个房子,市场部是少数派,据理力争,最后把我们多数派说服了,修了一个美国AMBOY公司设计的上海研究所的基地,当然也包括市场部的办公机构和展厅。这里面有一条走廊,有22米宽,35米高,650米长,我看里面可以起降五台直升飞机了,可以在房子里面进行飞行表演了。市场部说五年以后要把客户吓一跳,把他们震撼住,把合同给我们。”
  价格进攻??击杀对手
  和其它企业一样,价格战是华为在市场攻伐中经常采用的利器。不同之处在于,华为的价格战的目的在于销售之外:击败对手,而非拉拢客户。有同行称之为“恶性价格战”。
  在什么情况下打价格战?华为的原则是:产品、客户关系、品牌与对手无明显差异,但市场能力弱于对方;降低竞争对手利润,扼杀新进入者;技术上有重大创新,以自我淘汰方式强迫产业进步。有人总结,华为的价格战分为“守势”和“攻势”两种形式。在自己已经占领的市场中,采取“守势”:以守为攻,把市场封闭起来,让对手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在对手的地盘,华为立刻变为猛烈的进攻,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不择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设置“价格陷阱”
  “价格陷阱”,是华为最受非议的一种招数。某IT媒体的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1997年,华为在煤炭系统拥有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当年,一家经济效益很差的矿务局引入了华为等3家企业,对矿务局全网改造进行投标,付款方式是以煤易货。华为经过调查认为:客户对付款没有诚意,只是希望找几个厂家压价;华为在该项目中客户关系方面无优势;竞争对手急于在煤炭行业树立样板点,因此对该项目势在必得,价格战在所难免。
  华为决定放弃,但并没有退出,而是继续参与报价。第二回合后,对手的报价已降到了
  300元/线以下。尽管华为的目录价高达1300元/线,其客户经理却报出了270元/线的价格,
  并针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弱点,设置了“陷阱”。不出所料,竞争对手报出230元/线的价格,算上以煤易货,实际价格更低,还不得已附加了很多额外服务承诺。3个月后,设备如期到货,但用户的预付款仍无着落,厂商坚持不肯开箱装机,双方矛盾激化。这是华为降低竞争对手利润、击杀竞争对手的经典案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