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莎士比亚 画传 >

第5章

莎士比亚 画传-第5章

小说: 莎士比亚 画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验,做了文学上的多方面的尝试。也大量阅读古典著作,对之进行模拟创作,如以普罗特斯的《孪生兄弟》的范本写了《错误的喜剧》,用的也是双胞胎的情节。接着又写了《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慢慢走向成熟。在悲剧方面,他学习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和大学才子派的基德而写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他的其他方面的尝试是于1593年和1594年分别写了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都尼》及《鲁克丽丝受辱记》。前者写爱情的美艳及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对爱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非人性的戕害美的行为的痛恨;后一首则谴责荒淫强暴的行为。这两首诗都是献给他的庇护人南安普敦亨利•;赖奥恩利的,他是一位年轻的有权势的贵族。  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文艺并不独立,必须有达官贵人保护,作家才能生存下去而不受侵害。这两首诗在莎士比亚在世时多次印行,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不重视文名的人,如果有条件,也是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好好地印出来,大大地受欢迎的。鼠疫流行结束后,各剧院重新开张,但有一些却早已破产。两个主要的剧团保存下来,一个是海军大臣剧团,另一个是德比伯爵剧团。  南安普敦伯爵,原名亨利•;里兹利。他虽然属于伊丽莎白时代最高贵的望族,却只是次子,无权继承爵位和遗产。家人决定培养他担任神职,在12岁时,他就被送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长兄之死改变了他的命运,不久其父也离开了人世,这样,南安普敦伯爵18岁时就成为伦敦一个富有而独立的贵人。他机敏英俊,加上熟谙古典文学,因而为宫廷生色不少,女王对他格外恩宠。大约在1591年左右,莎士比亚结识了南安普敦伯爵,伯爵成为他的保护人。从此,莎士比亚的生活和创作都呈现出新的色彩。  瘟疫过后,剧场重新开放。从1594年年底起,莎士比亚与另外两名演员,肯普和理查•;伯比奇一起重登舞台,参加宫内大臣剧团在圣诞节期间为宫廷演出的《错误的喜剧》。莎士比亚早先所属的斯特雷恩吉剧团的恩主斯特雷恩吉勋爵于1593年4月16日去世,他的剧团于1594年转归宫务大臣卡莱保护。剧团以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剧场为演出场所。这个剧场的名字就叫“剧场”,位于伦敦城城墙北边,主教门外。剧团原先的经纪人亨斯洛和名演员阿林此时离开了剧团,投靠了海军大臣剧团,在泰晤士河对岸的玫瑰剧场做场。说起这位阿林,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他演马洛悲剧的主角,极受观众欢迎。宫内大臣剧团的组织方式颇为与众不同,剧团中的6名主要演员都出资成为股东,直接提取部分演出收入作为股息。莎士比亚正是剧团的股东之一,这一体制使他在经济上颇为收益。除此以外,宫内大臣剧团的演员在经济上都是独立的,他们只需向剧场主人詹姆斯伯比奇交纳房租即可。相比之下,海军大臣剧团的演员和编剧们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只能接受由亨斯洛支付的固定薪金,经济上远无法和宫内大臣剧团的同行相比。  自从在宫内大臣剧团落脚之后,莎士比亚就再也没有更换过剧团。这样的情况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当时的演员们往往频繁更换东家。而莎士比亚则一直留在宫内大臣剧团,全心致力于巩固自己作为演员和编剧的地位。在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不仅登台演出,而且每年都要写出两个新戏。在自己的事业刚起步之时就能在一个重要的剧团里获得稳固的位置,这无疑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得以迅速提高自己作为编剧的声望,并且在有生之年,就使自己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剧作家。  从1599年起,莎士比亚在泰晤士河对岸的南华克一处新建的环球剧场居住了一段时期。有趣的是,这位收入颇丰厚的演员兼剧作家,在当时温彻斯特主教的眼中居然是一个不按规矩纳税的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有关资料,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  莎士比亚富了起来,开始置办各种产业。1602年,他买下50公顷土地。1605年,他出资440英镑,收购了斯特拉福什一税的部分包税权。这些投资使得他获利颇丰。估计很多人都未曾想到,这位天才剧作家居然也是一位精明的商人。除此之外,他还用自己的诗才继续为自己积累名望和财富。《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不仅为他赢得了南安普敦伯爵的恩宠,而且还获得了伯爵馈赠的1000镑酬金。给莎士比亚带来更大的财富的则是他的戏剧创作。当年莎士比亚离开故乡前往伦敦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25年后,他却已经跻身于斯特拉福的巨富之列。  富起来的莎士比亚开始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1596年,他向当局申请乡绅头衔和使用家徽的权利。这一要求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许多靠商业起家的新贵都借此光耀门楣,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事实上,莎士比亚在宫内大臣剧团的同事们,比如理查•;伯比奇、赫明、柯莱、波普等人,还有他的斯特拉福同乡昆尼都向当局提出类似的要求并获得了批准。而昆尼的儿子托马斯在1616年做了莎士比亚的女婿。  莎士比亚的请求获得了批准。然而,仅仅因为莎士比亚发了财就给他世袭乡绅的头衔,这种做法毕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当局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说辞,称授予莎士比亚世袭乡绅头衔,是为了表彰他家的祖先勤劳王事。不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信号。它表明演员的职业终于得到社会的尊重。凭借自己在戏剧上的杰出成就,莎士比亚不仅经济上翻了身,社会地位也大为提高。往日农夫的孙子,如今成为拥有贵族身份的伦敦人。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佩特罗尼马斯的这句名言被莎士比亚的剧团所引用,它一直都铭刻在环球剧场的门楣上。仔细想来,其实戏剧不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那样,是人生的翻版,映照善恶的镜子吗?俗话说的好,“做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呆子”,舞台上呈现的百态人生,冷静清醒,而又滑稽可笑。  伦敦终于有了固定的戏剧演出场所,“剧场”剧院、帷幕剧院,以及后起的玫瑰剧院、天鹅剧院、环球剧院、命运剧院一时应运而生。戏剧活动在首都欣欣向荣。与之相比,外省难免相形见绌了。在英国戏剧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全新的局面。戏剧艺术在民众中极大地普及开来。然而在1576年到1584年间,剧目创作的滞后却制约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戏剧舞台上难得见到好的剧本。这种情况延续到1584年至1593年之间,直到马洛和基德的杰作,如《帖木儿》和《西班牙悲剧》搬上舞台,才扭转了局面。而格林那样杰出的演员,更是使得优秀的剧作增光生色。到莎士比亚出现之后,英国16世纪的戏剧创作被推上了新的高峰。  在伦敦城所有的剧院中,位于城北的“剧场”和帷幕剧院是资格最老的。这两处剧院是詹姆斯•;伯比奇的产业。此人原本是个细木匠,发家以后开始经营剧场。而在泰晤士河对岸,南华克以西,亨斯洛于1587年建造了玫瑰剧院。前首饰匠朗莱则于1585年建造了天鹅剧场,他是亨斯洛的玫瑰剧院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天鹅剧场由于没有常驻演出的剧团,在与海军大臣剧团和宫内大臣剧团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尤其倒霉的是,1597年7月彭勃洛克剧团在天鹅剧场演出。他们所上演的纳希的剧本《狗岛》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结果使剧院受到了牵连,政府当局认为此剧鼓吹犯上作乱,关闭了该剧院。


第三章 戏剧的舞台第2节 环球剧场——戏剧的舞台(图)

  “剧场”剧院所使用的地皮是老板詹姆斯•;伯比奇租借来的。眼看租期将满,剧场何去何从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詹姆斯•;伯比奇为此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1596年詹姆斯•;伯比奇去世,这个难题留给了他的儿子柯斯伯特。柯斯伯特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办法,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他在泰晤士河对岸的南华克,离玫瑰剧院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块地皮。 1598年12月28日,眼看着租约即将于年底到期,柯斯伯特派木工将“剧院”剧场整个拆除,把拆下来的木料运到新的地皮上。仅仅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新的“环球剧院”就建成开张了。这是一个豪华气派的剧场,莎士比亚在他的历史剧《亨利五世》中,曾借合唱队之口将这个漂亮的“木头圈子”做了一通褒奖。随着剧院的落成,在地皮的主人勃仑德爵士、剧场老板伯比奇两兄弟,以及宫内大臣剧团的5个演员之间,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莎士比亚是剧院5个主要演员之一,因而也顺利成章地成了剧院的合伙股东之一。  环球剧院的落成开张让玫瑰剧院的老板亨斯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在这两家相邻剧院的竞争中,玫瑰剧院也总是处于劣势。亨斯洛不得不设法改弦更张。1599年,亨斯洛的女婿著名演员阿林在泰晤士河对岸,克里普门以北的芬斯伯雷免税区购置了一块地皮。于是亨斯洛放弃了玫瑰剧院,在这里建造了命运剧场。同时,亨斯洛还进行了另一桩大规模的房地产生意投资。他把河岸区西边的斗兽场和“熊园”改建成希望剧院,兼作斗兽和演戏之用。  莎士比亚时代所使用的剧院建筑主要有两种:露天剧场,和室内厅堂。前者是公共剧院,而后者则是私人剧院。从大约1610年开始,同一个剧团夏天在公共剧院表演,冬天则到私人剧场表演。  1615年以前,公共剧院至少有九家:“剧场”(The Theatre, 1576~1597)、“幕帷剧院”(The Curtain, 1577~1627)、“伯特戏院”(Newington Butts, 1579~1599)、“玫瑰剧院”(The Rose, 1587~1606)、“天鹅剧院”(The Swan, 1595~1632)、“环球剧院”(The Globe, 1599~1613;1614~1644)、“吉星剧院”(The Fortune, 1600~1621;1621~1661)、“红牛剧院”(The Red Bull, 1605~1663)、“希望剧院”(The Hope, 1613~1617)。这些剧院全部设在伦敦城外,在伦敦北郊或泰晤士河南岸。  清教徒革命以后,掌握政权的清教徒对戏剧等娱乐活动采取敌视的态度,英国的剧场被关闭了二十年之久。上述那些名重一时的剧院都遭到了拆除的厄运。然而,清教徒的破坏并未能将英国戏剧那段光荣的历史从人们脑海中彻底抹除。数百年之后,历史学家们根据保存下来的图画、地图、契约和各种文件,对当时的剧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并且复建了其中的几所剧院。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的剧院建筑一般大约高12米,平面为直径约25米的圆形或八角形。纵深4米的地方,留给3层围廊和包厢,大厅所占进深不超过20米,包括一个垫高的长方形舞台宽12米,伸入厅内8米。由此可见,此类剧场的空间是比较逼仄的,同时登台的演员总共不能超过12人。至于容纳的观众数量,命运剧院是1600人,环球剧院是1400人,而“剧场”剧院则比较小,仅能容纳l000人。剧场内部是一个占地颇广的中央无顶空间,通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