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_文本文档-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护持,而且黑法方面的诸魔障也不能靠近。譬如,从前一个盗贼被主人逮住,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打一下)如念一句皈依佛,打他一下,(这样四句皈依全部念完后)将他释放了。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声音与疼痛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响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个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
所以,如果从内心诚挚皈依三宝,那么今生可遣除一切损害,后世将获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般若摄颂》云:“皈依福德若具相,此三界亦成小器,大海乃为水宝藏,藏合97岂能衡量矣?”此外,又如《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祗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如此说,皈依具有无量功德。所以,应当勤奋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皈依。
虽已皈依然而诚信弱,
虽受三学然仍舍持戒,
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
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
一切圣道之基石皈依之引导终
图:本尊金刚橛
图:作明佛母
二、发殊胜菩提心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
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顶礼。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之引导分三: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愿行菩提心之学处。
修四无量心分四:修舍无量心,修慈无量心,修悲无量心,修喜无量心。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从慈心开始宣说,但这里从修持方面来讲依次修心时,如果没有先修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会偏堕一方,不能够清净,所以首先从舍心开始修心。
修舍无量心:所谓的舍心是指舍弃嗔恨怨敌、贪爱亲友,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对待之心。对现世的父母亲友等自方极其贪著、对怨敌他方嗔恨难忍,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过患所致。即现在这些怨敌在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作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也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也是一样,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有许多成为过怨敌而对自己进行损害的。如前嘎达雅那尊者所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希有。”不仅如此,而且从前法王赤松德赞的王女莲明公主十七岁去世时,法王赤松德赞问阿阇黎仁波切(莲华生大士):“我的这个王女莲明公主看来是一个宿业清净的人。因她转生为我国王赤松德赞的女儿,并遇到了您们这些犹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大译师,但为什么她的寿命如此短暂呢?”莲师说:“您的这位王女莲明公主并非因为什么宿业清净而转生为您的王女,而是因为以前我莲花生、君王您以及菩提萨埵曾转生为三个劣种儿子。在修建夏绒卡绣大塔时,莲明公主转为一毒蜂。它叮入国王您的微血管,您无意中用手擦拭而杀死了那只毒蜂,所以是因为当时的命债而转生为您的王女。”法王赤松德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他也有这样由业缘而生的后代,何况说其他众生呢?所以现在我们这些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发生了痛苦或不悦意的事,他们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悲伤,但实际上这全是往昔互相加害而转生的宿缘。如今成为自己怨敌的这些人也是同样,他们在往昔世世代代中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在也是一样,虽然认为他们是仇人,但他们也不一定对自己有害;虽然自己认为他们是怨敌,但他们有的也不认为自己是怨敌,即便将自己视为怨敌,他们也没有能力加害。也有以怨敌加害之因,使暂时今生的名誉增上,值遇正法,并成就究竟利乐的。如果自己以各种方便随顺他们的心意而说些相应的柔和话语,那么成为亲友也并不困难。同样,现在认为是亲友的这些人,也有子孙欺骗父母、甚至残杀父母的;也有许多勾结反方的怨敌联合抢夺自家财产而经常发生争斗的。如果他们与父母和睦的话,出现痛苦、不快等事情,则父母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哀伤。为亲友子孙等积累了广大的罪业,后世被引入地狱中。虽然自己想修持正法,但却受到他们的阻挠,或者对父母与后嗣等依依不舍而弃置正法,不能得到修持正法的空闲等等,比怨敌更加有害。同样对来世也是如此,现在自己认为是怨敌的这些人转生为自己的后代,亲友转生为仇敌等都是不定的,所以对刹那亲怨的显现执为实有,以贪心、嗔心积累恶业,使自己成为恶趣的堕石,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因此自己应当对无边的一切众生生起父母与子孙之想,象往昔圣者前辈的传记所说那样平等看待亲怨。
首先,应当千方百计修炼自心,使自己对那些自己不喜爱、生嗔恨心的人——嗔恨对境不生起嗔恨心,把他们看成无利无害的中等人。然后,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中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慈爱心之前,应反复观修自心。最后一切众生无论显现亲怨中等三者哪一种,都应看成与现世父母无有任何差别,对他们未生起如此慈悯心之前,应反复观修。若未生起这样的境界而对任何亲怨既生不起悲心,也不生嗔心,只是平平淡淡,那是所谓的无利无害之愚舍,不属于舍无量。所以舍无量应当是如仙人布施一样。譬如,仙人们宴请宾客时,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一切人都无有差别而进行布施。同样,我们应当对遍布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反复修心。
修慈无量心:这样已修了舍无量,对三界的一切众生——大慈心的对境,应当平等观之。例如,孩子小时候被父母哺育,儿子反过来却对父母进行反抗,父母不顾自己的一切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儿子能生活在快乐幸福舒适之中。同样,我们应当精勤寻求使那些众生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一切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的追求便是自己的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安乐之因——修持善法,而行十不善,因此所求与所行已背道而驰。反复观修: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各自所求的快乐幸福该多好啊!最后观想:不仅自己希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与自己无有差别,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反复观修。如诸经部中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中之言、手中之事都不应有损于其它众生,唯应真诚慈爱。如《入行论》云:“眼看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以含笑悦意的表情,不能以嗔恨的表情怒目而视。从前,一位蛮横的官员经常以怒目看别人,后世就转生为一户俗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经中说:“反目视圣者,将堕入地狱。”身体的一切威仪也应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害他人、精勤利他;口中所说的每句话也不应藐视、破斥、讥讽他人,应说谛实、悦耳之语;意识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不应希求自己得到好处,也不应以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应内心唯求利他。观想:愿我生生世世不损害其他众生,乃至连一根毛孔也不损害,唯行饶益。并反复发愿。尤其是对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傍生等唯行饶益,乃至门犬以上都不应以殴打、役使方式对其过分摧残。随时随地行为、言语、思维应当仁慈,如今生为奴仆门犬而受到众人欺凌、嫌憎的这些众生也是往昔生为有权有势之人时,造了欺辱、藐视他人的恶业所成熟的果报。如果现在自己以地位显赫、受用圆满为因而欺凌他人,那么后世也将感受那样的业果,自己也将成为他人的奴仆,所以对低于自己的那些众生更应当慈爱。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以三门尽力作饶益事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如阿底峡尊者说:“若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则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尤其是父母对儿女特别怜爱,恩重如山,所以在父母年迈之时,若刺伤他们的感情,则罪过特别严重。世尊也曾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佛在经中说:“儿子以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所以,应经常以身语意侍奉父母,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趋入正法。
此外,如邬金莲花生大士说:“勿令老者忧,当以恭敬护。”我们应当身语慈爱、顺其心意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本来,如今我们有些人说:“要维持生计,没有办法不害众生。”但实际上,是有办法的。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圣文殊法,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份,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是观世音菩萨,现在观音菩萨在西藏化现为国王(松赞干布)之相,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他们二人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98的后面,看到许多人被杀戮或被抓到监狱里。他们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告诉他们:“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俩也很可能被惩治,为了免受制裁,还是赶快逃走好!国王知道他们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将他们喊回来,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不要害怕,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下命令砍杀的这些人全是我幻变的。实际上我自己对一个众生的一汗毛孔也未曾加害过。”国王松赞干布执掌西藏雪域的国政,并且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的所有军队,他成办那样广大灭敌护亲的事业,但是却连一个众生的一汗毛孔也没有加害,那么如今我们建立犹如虫穴般的低劣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加害众生的结果自己反遭伤害,并且成为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之因。仅就今生而言,也不能成办丝毫利益。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除了毁耗自己的财产受用之外,没有能依靠造这些恶业而获得财富的。
所以说慈无量就象雌鸟养育小鸟一样,即:雌鸟养育小鸟时,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温暖,在小鸟能飞翔之前,都是以轻柔的举止抚育小鸟。同样,我们应当以身语意慈爱地对待三界的一切众生。
修悲无量心:是指缘一被猛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她)远离痛苦之处。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最后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临死的傍生等,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众生为慈愍的对境,对它生起母子之想。”譬如,看到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时,舍弃他(它)是其它某某众生的念头,而观想:若那是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