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战车 >

第5章

战车-第5章

小说: 战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设想使坦克的作战威力大增,坦克可随时随地迅速转移火力。
    有人甚至认为,没有旋转式炮塔,坦克就不能发展到今天,很可能早被淘汰出
兵器大家族了。
           富勒理论在希特勒军队中生根
    康布雷战役结束后,人们不再怀疑坦克在突破堑壕防线时的作用,德国人开始
改变对坦克的看法,开始以缴获的英国坦克为蓝本,制造A7V 型重型坦克,英国人
更是加快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然而,尽管各国均改变了对坦克的看法,但几乎所有人仍只把坦克作为支援步
兵突破堑壕防御体系的武器来使用,而没有想到把坦克大量集中使用会有什么效果。
    不过,富勒是清醒的,他从德军1918年3 月的一场战斗中制订出至今仍闪现智
慧光芒的《1919年计划》,那次战斗中,德军采用了渗透式战术,用受过专门训练
的步兵,紧贴着炮弹炸点前进,遇到抵抗后个从正面进攻而是寻找弱点,向英军的
纵深渗透。这一新战法使德军8 天内突入64千米,进入英法军队没有设防的后方,
直接威胁巴黎的安全。
    英法联军的防线濒于崩溃,联军死伤23.5 万人,被俘7 万人,尽管后来联军
死命顶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富勒还是从德国人长驱直人的进攻战中发现了英法
联军最致命的薄弱部位——前后方之间的交通线和司令部。
    富勒把司令部比为军队的头,把前线的部队比为四肢,把前后方交通线比为联
结头和四肢的神经,他认为打败敌人并不需要打烂它的四肢,只要切断它的神经或
打烂它的头颅,敌人的整个躯体就瘫痪了。倘若神经和头都深藏在厚厚的堑壕、销
甲之后,步兵即使能像德国人那样打破铠甲,体力也耗尽了,不得不停止前进,敌
人乘机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徒步战斗的步兵显然不可能切割敌人的神经,要
做到这一点,只有使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于是,富勒制订出协约国军队在1919年
的进攻设想——《1919年计划》。
    这个计划设想协约国军队在145 千米宽的正面分三路发起进攻。中路最早发起
进攻,以1700辆火力强、装甲厚、速度慢、行程短的重型坦克为主,其后是乘坐履
带式车辆或汽车的摩托化步兵。左、右两路各有400 辆正在研制的“中型D ”型坦
克。这种坦克重20吨、时速40千米/ 小时,行程161 千米,可安装一门57毫米炮和
3 挺机枪。中路先以一部进攻,突破德军前沿防御,德军必会全力抵抗,并从其他
地段调兵增援,等德军增援部队到来之后,左右两侧的坦克出击,从德军兵力空虚
的两侧进行进攻,2 个~3 个小时后即可突入纵深32千米,然后转向,像铁钳一样
合拢,将一部分德军包围起来。这样,左右两侧遭到攻击后的德军必然陷人首尾难
兼顾的状况。这时,中路的重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发动全力攻击,与左右两路的军
队一起围歼德军,从而在德军的防御体系上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时,在后方待命的
1200辆坦克则全力从这个缺口冲人德军战略后方,使其战略后方全面瘫痪,然后撒
开,把德军的整个西线防御打个稀巴烂。
    然而,富勒的《1919年计划》还未全部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1918年11月
11日结束了,《1919年计划》只得无可奈何地被束之高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虽然从康布雷坦克战和后来的几次小规模坦克
战中体会到,坦克在对付堑壕防御体系时的威力,但战胜国中像富勒那样有头脑的
军事将领却为数寥寥,大多数人将坦克看成是支援步兵的利器,是长了履带的骑兵,
只用作为步兵主力警戒、侦察、屏护。
    法国战后几乎没有研制新型坦克,也没有生产多少坦克。英国的情况相对要好
一些,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重点发展空军,另一方面就开始了新型坦
克的研制工作,这期间,英国诞生了种类各异的新型坦克。
    同研制坦克一样,关于坦克的战法研究也在英国蓬勃兴起。富勒和后起之秀利
德尔·哈特上尉是其中代表人物。富勒认为,装甲兵只有坦克是不够的,还要有归
装甲兵指挥的“坦克陆战队(即现在的装甲步兵)”和“皇家坦克炮兵(即现在的
自行炮兵)”。富勒的“皇家坦克炮兵”的言论引起英国皇家炮兵的惊恐,炮兵将
领们担心自己研制的自行火炮会被坦克军抢走,为此,竟然在10年内没有发展自行
火炮。
    利德尔·哈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步兵,1920年参加了《步兵训练教范》
的编修工作,他主张以1918年德军渗透战术为基础,进行洪水式进攻,用步兵像洪
水一样渗人敌方防线空隙,最后将其冲垮。那时,利德尔·哈特还没有注意到坦克。
然而,他同富勒有了交往之后,很快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后来竟成了对后世
影响极大的装甲战、机械化陆军的鼓吹者。
    1922年,利德尔·哈特发表了其主张陆军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论文——《‘新模
范军’的发展》。他认为实现陆军机械化应分三步走:首先是实现师的运输车辆机
械化;第二是实现炮兵的牵引化和履带化;第三步是实现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
利德尔·哈特主张未来陆军应多种均衡配置,一个旅应有2 个坦克营、3 个机械化
步兵营和贝个机械化炮兵团,旅的通信和勤务分队也全部机械化,最后形成以坦克
为主、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为辅的陆军。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1938年间利用担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的便利,宣扬机械化陆军理论。他认为,进攻方必须具有很高的进攻速度和
进攻深度;进攻速度越快,进攻纵深越大,就越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敌军
的崩溃。
    然而,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他们认为,建立这
样的军队耗资巨大,在平时也难以维持。好在英国军内军外有一大批坦克的支持者,
所以,英国陆军大臣于1926年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将在陆军建立机械化试验部队,
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指挥官就是一直为坦克发展鼓气与呼吁的富勒少
将。
    富勒上任后却大失所望,所谓的机械化试验部队早期只是一个步兵旅,没有任
何机械,而且,富勒还要兼任英格兰最大的陆军基地——提德沃斯要塞的司令,吃
喝拉撒睡无所不包,根本没有时间从事机械化部队的试验。性急的富勒后来竟为此
而辞职了,一于起了原先的参谋工作,潜心于《野战勤务条令讲义·第二卷》的写
作,在书中继续他的坦克理论研究。
    尽管富勒辞去了“机械化试验部队”指挥官的职务,但这个部队还是在困境中
成立了,由河林斯上校担任指挥官。但是,其后的演习却暴露了许多困难,英国人
在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坦克的可靠性等难题面前后退了,转为建立只有坦克的
装甲部队,并主要使用故障率低的轻型坦克。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剥夺了坦克部队的
左膀和右臂——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
    这之后,英国的装甲兵在以后的3 年里停滞不前,直到1934年才又组建了一个
包括有步兵和炮兵的坦克旅。这一时期,英国陆军根据1927年~1928年的演习和经
验,编写出《机械化装甲分队的条令草案》,设想了旅一级和师一级装甲部队的组
织结构。然而,这一草案在英国没有遇到知音,无人问津。后来,一名英国上尉将
这份草案连同维克斯公司的新型坦克方案一同卖给了德国人。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
会想到,这份在英国无人问津的草案后来竟成了德国军官的必读书,成为德国坦克
部队崛起的“圣经”。
    德国陆军最早看到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等人的文章时,德国部队还没有什么坦
克。德国坦克部队指挥官古德里安用包着木板的汽车代替坦克进行演习,并在演习
中提出建立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师的主张。古德里安指出:只有与坦克伴随的兵种
的速度和越野能力达到坦克的水平时,坦克才能发挥出其威力。坦克应在由诸兵种
组成的部队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只能配合坦克。坦克不能在步兵师中使用,相
反,装甲师中要有能让坦克发挥威力的兵种。
    不过,性格冲动的古德里安的言行同样受到了一些高级将领的反对。然而,希
特勒上台后,有一次参观德国新武器,古德里安乘机向他展示了还在组建之中的装
甲部队的风采,令希特勒大开眼界。希特勒看到了一个摩托车排、一个反坦克排和
一个工型坦克排,他对部队的行进速度和准确执行命令的能力很欣赏,他高兴地对
古德里安说:“我能用它们,我需要的就是这些!”
    希特勒的认可使古德里安的计划顺利实现,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
部。1935年,德国第1 、第2 、第3 装甲师成立,之后,又陆续组建了一些装甲部
队。1938年秋,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担任新设立的“快速部队司令”,并将其军衔
晋升为装甲兵上将,统领所有的装甲部队、反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骑兵。
    德国“快速部队”几乎按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设想建立,其装甲师以一个坦
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
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乘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由于其内部各兵种齐全、均衡,
从而成为一支以坦克为主,可以独立作战,具有强大快速突击力的部队。这之后,
希特勒就是用这些“快速部队”实施“闪击战”,从而使盟军受到重创。
             模仿拖拉机的坦克履带
    大家都知道,现代坦克大多都是采用履带运转驱动车身前进的,所以,履带成
了坦克的象征。
    为什么使用履带呢?原来,普通的车轮在野外松软的地里很容易下陷和打滑,
更无法越过一些突起的石块和田埂。所以,早期的轮式车上都备有木棍、木板,或
在车轮上缠有防滑的铁链,以预防下陷和打滑。
    然而,备有木棍、木板不仅不方便,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从根本上解决轮
式车辆的越野行驶问题,人们开始研究解决下陷和打滑的方法。
    经过人们的多方研究和试验,人们终于发现,轮式车辆的车轮之所以在较软的
地面上会下陷,是因为车轮着地面积太小,因而单位面积的地面所受的压力就大,
特别是在车辆本身很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就变得更大了。人们在车轮下垫木板,
木棍之所以能解困,也是因为木板、木棍能增大车辆与地面的着地面积,从而减少
了地面所受的压强。
    有了以上实践和理论思考,人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采用有挠性的绳索
或活动关节,把许多板块联结成环形的带,再用这种环形带来围绕车子的前后轮,
就可形成一条无限长的环形轨道。车辆运转时,一面向前滚,一面用滚动的前轮自
动铺设轨道。车轮在轨道上滚过以后,轨道又沿着后轮自动卷起来,再从轮子上方
回绕到前轮,以等待重新铺设。这样,周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