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力生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眠反映到生理上,已出现了神经介质不平衡。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打断这种恶性循环。催眠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使患者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其间所产生的心理平静和愉悦,对平衡神经介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引起生理变化,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误区二:失眠治疗的核心就是睡觉,睡着觉
失眠的治疗不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这么简单,因为它可能反映的是更深层的问题。很多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是失眠,比如可能是焦虑,体现为入睡困难;可能是抑郁症,突出症状是早醒,醒后感觉疲乏、困倦、疲劳;也可能是躁狂,表现为突然少觉。如果是心理问题所致,就不只是简单的睡眠问题了。
误区三:我都几个月睡不好觉了,长此以往,大脑一定会坏掉,甚至精神分裂
生物钟有自己的规律,这一段睡不好没关系,过一阵自然就能睡好,不必过于担心。如果睡不着,可以抱着不睡也没关系的心态,看看书,看看电视,让自己放松下来,学会顺其自然,与失眠和平共处,带着失眠的症状干你该干的事,不必过于焦虑。
误区四:我长期失眠,精神很差,为此必须抓紧一切时间睡觉,无论白天、黑夜,一有时间就爬上床
保持正常日夜节律和生活节奏非常重要,尤其要避免黑白颠倒。注意脑力和体力要有一定交叉,工作压力大的人尤其要锻炼身体,有计划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即使工作非常忙,也要注意有张有弛,因为兴奋点长久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对神经系统健康非常不利,适当转移兴奋主题有助于转移紧张情绪。
误区五:尽可能不要服用安眠药,因为会成瘾
如果失眠不是很严重,不吃药最好,但如果你已经失眠到痛不欲生或者坐立不安的状态,那可能已经是抑郁或者焦虑了,就必须服药了。不能因为怕药物的副作用跟病较劲儿,抗抑郁药成瘾,与麻醉品成瘾不是一个量级的。
情景二:
“失眠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比如原来我酷爱走路,尤其喜欢在大太阳下一路走一路晒骨头,看俊男美女掠过便觉得生活真是乐趣无穷。现在?顶着木瓜一样的脑袋僵硬地走在路上,乐趣?那是别人的,看到路上笑颜如花就想起了自己的一脸菜色。还不安全,想起某天下楼走着走着就歪倒了便心有余悸,从此,一出门就打车。
更重要的是节约时间,争分夺秒般,把工作以外每一分钟都用于睡眠。而事与愿违,在渴睡却不得睡中虚掷的又何止是一时一刻?夜将尽,只觉被耗尽。
头发掉了许多,头顶上的新生力量孱弱但倔强地支楞着,是一头一脸的晦暗中惟一的生命力。”
背景资料:
美国医学协会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深眠的时间越少,会使得体内脂肪组织增加并囤积于腹部,同时还会减少肌肉的质量、力量及运动的负荷量。而失眠者由于经常处于浅睡状态,很难进入深眠阶段,固而生长小肚子的几率大大增加。
由法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证明,大脑前部一个被称为脑侧室前视核(VLPO)的区域主宰着睡眠。这项发现可能为研制使VLPO细胞活跃或静止的新药开辟道路,帮助医治失眠症或使人保持清醒不眠状态。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一个有早睡早起习惯的家族时,首次发现控制睡眠周期的基因。
情景三:
失眠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爱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悲惨的是你并不是那只幸灾乐祸的猫,而是任猫摆布、鱼肉的可怜老鼠。痛苦可想而知——即便你有很强壮的体魄,很坚强的意志,但在失眠面前,你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是。
不喜欢失眠,因为失眠的时刻是失去主张的时刻,它完全游离于你的意志之外,恶笑连连。而你,在漆黑中,没有时钟报时,昨天和明天混在一起,空间和时间混在一处,混沌中,不知是清醒还是在梦中。当注定要长夜不眠时,逃脱不了的就是宿命。我感到抬眼就望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哭了,对着长夜发出哀求:“求佛祖点化我吧,让我安睡!”
许久以来,能睡个好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背景资料:
失眠易感人群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30%的成人患有失眠。
失眠偏爱以下人群:
1。 工作狂。尤其是睡前还止不住要思考的工作狂。
2。 压力过大者。包括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尤其是当工作、生活环境发生骤变时,压力导致的紧张和兴奋最容易导致失眠。
3。 生活无序者。生活没有节律,作息混乱,随心所欲,黑白颠倒的人。
4。 咖啡因迷恋者。咖啡、巧克力等含有令人兴奋的咖啡因,晚间饮食尤其不利于睡眠。
5。 脑力劳动者(或从不运动的人)。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而毫无运动量的“劳心者”易患失眠。
6。 饮食无度者。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或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都不利于睡眠。
7。 恋床赖床者。把一切活动都尽可能挪到床上的人,真正把床用于睡眠时往往受挫。
8。 烟酒茶瘾者。令人兴奋的东西当然不利于睡眠,尤其是在睡前,尤其是当这些嗜好真正成瘾后。
9。 感官敏感者。对强光、噪声甚至气温、蚊虫敏感的人,睡眠容易被中断。
10。 胆小者。对睡眠环境缺乏安全感、怕神怕鬼的人,容易患失眠症。
11。 对睡眠过分紧张者。固执地认为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一旦不够,就焦虑,或随时补觉的人。
12。 睡前哲学家。喜欢在睡前躺着思考、总结的人,容易失眠。
情景四:
“我酸涩的眼睛终于闭上了,可脑子里那一双却大大地睁开了,在暗夜里清晰如许。
我戴上眼罩,没有用,有关夜的声音不由分说涌来:楼下有车驶过,管道里有异响传来,每一处细小的声波都仿佛与耳朵里的脉动共鸣着,放大了很多倍响给我听,挑拨着我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的神经。
尽管脑袋里像灌了水,或塞进了木头,钝钝地转不动,有时不禁会想:所谓疯牛病的海绵大脑也不过如此吧?这一刻倒真希望能失去意识,我觉得我的大脑已经变成了棉花枕头。可即使如此,我仍旧睡不着。
于是就顺带着想想白天未完善的方案——没准儿能碰上灵感夜游呢,只可惜这侥幸从来没兑现过。反倒是夜半从似睡非睡间醒来,那‘棉花枕头’里魔症般地塞满了方案的碎片,而且是以噩梦的形式:秘书哭丧着脸说,方案没有通过,客户撤了订单,老板在大发雷霆……”
失眠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过总是伴随着脑电图的改变。医生把失眠分成急性失眠与慢性失眠来区别对待。类似于你当年高考前夜死活睡不着,或是准备了两周的SPEECH终于要见人你却得“戴”着两个黑眼圈,这种令人恼火的事都得归罪于急性失眠。这没什么大不了,谁还没有过彻夜难眠的经历?你可以选择挺着,或是直接找点儿药吃,问题都不大。真正麻烦的是慢性失眠。长时间睡不好觉,安定从半片增加到一片可是还不太管用。在慢性失眠患者中更有很多人长期依赖于药物。
心境恶劣,这么听起来很情绪化的词组现在用在了失眠病人身上。对于失眠的临床实践最近有些变化,更加注重于失眠病人的心理和情绪。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现在的社会学模式,医生更加关心病人本身的情感。对于那些主诉失眠的病人,有经验的医生会查出他相关的很多问题:情绪低落、焦虑、烦躁、食欲不振、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当这些症状出现在我们身上,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睡不好觉引起的,我们不会因此去就诊,尽管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的失眠,单纯依靠安眠药物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治疗。人为造成药物依赖,吃上就不能停,否则反跳得更厉害。
以前对于失眠的临床诊断往往会靠到“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随着医学发展,“神经衰弱”这个词逐渐被淘汰掉,在美国干脆已经没有这个词了。在病理学上,它被划归到神经症之下的“心境恶劣”,病情继续发展会成为“抑郁症”。
成年人的睡眠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要睡上10个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而有些人,四五个小时就足够。只要第二天仍然精神饱满,不会影响到工作与生活,这就是美妙的睡眠。所以,偶尔放纵一下,享受只属于你的不眠之夜吧!
第一篇压力的十大罪状之四:失忆症
第四节 罪状四:失忆症
确切地说,失忆综合症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因压力导致的心理反应。
31岁的阿珍是公司最有经验的文员,最近却接二连三地犯低级错误:先是把眼镜忘在了总裁办公室,害得她找了一整天不说,更重要的是没了“眼睛”无法正常工作 —幸好,老板发现后及时奉还。接着她又一直在公司加班,把早上约好的饭局忘得一干二净。
青青的段子比起阿珍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用了整整一小时的时间给客户寄发邀请函。写了30多个信封,居然每次都要Confirm一下今天是几月几号。真是天大的笑话!“这么不争气的脑子,是不是该提前退休了?”青青暗暗埋怨自己。
其实,很多3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类似阿珍和青青的烦恼。上述种种其实都是LBS——失忆综合症的表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LBS不会给人造成太大的麻烦,但也确实让人感到心神不宁。
女人们一面感叹着自己的“未老先衰”,一面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怎么才这把年纪;记性就快赶上撂爪儿就忘的老鼠了?! ”
导致失忆综合症的因素除年龄外还有许多原因:工作头绪太杂,日程安排过满,情绪低落,慢性疲劳……大脑不是铜墙铁壁,一缺氧就会罢工。神经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失忆是信息“轰炸”大脑和注意力分散的结果,记忆无力“登录”和贮存所有信息。而压力过大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元凶。
朝九晚五的职业女性这方面体会尤深,频繁使用电话; 成天对着机器讲话,网上冲浪约会……大脑无时不在被有用无用的信息轰炸。
随着年龄增长,能否保证大脑灰质少流失,保证脑细胞死亡速度减慢是最关键的问题。没用的东西你可能记得门儿清(比如《流星花园》里四位帅哥的名字),而对每天打交道的人,名字和面孔却说忘就忘。
其实,大脑像个软盘,有一定容量,必须及时删除垃圾文件才能正常运转。
记忆短路往往在瞬间发生,掌握些简单的窍门,可助你应对紧急情况,克服普通症状的失忆:
情景1:“话到舌尖蹦不出”
原因:其一,相似话语起干扰作用;英文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