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日本经济转型 >

第1章

日本经济转型-第1章

小说: 日本经济转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去年8月的央行“三定”方案;拟议中的汇率司主要职责是:拟订人民币汇率政策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并实施外汇市场调控方案;调控境内外汇市场供求;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协助有关方面提出资本项目兑换政策建议;跟踪监测全球金融市场汇率变化;研究、监测国际资本流动;并提出政策建议。

流动性恢复正常的前提是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功能。金融机构只有在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够正常放贷。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么对金融机构注资;要么购买或剥离其不良资产。只有这些金融机构恢复正常放贷功能以后;才可能出现流动性“正常”;进而才有可能转为流动性过剩。

一、总量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和投入力度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记者观察:日本经济转型的启示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日本从战后重建至今,有过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而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动荡、低迷、复苏伴随着的最近30年,日本经济经历了起起落落,甚至是大起大落。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一直进行着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探索。 

    第一阶段,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时正是日本从煤炭经济向石油经济转变的阶段。深受打击的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从丧失竞争力的领域向未来具有成长潜力的领域转移,淘汰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组装业和家电等低耗能产业,以及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使得日本成功地先于其他国家从危机中走出,并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免受沉重打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说,当时日本经济的转型主要是制造业的转型,表现在产业结构从“重大厚长”转向“短小轻薄”。主要方式是官民并举,政府和企业共同致力于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通过了“阳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旨在开发新能源,如风电、水电、核电、潮汐能发电;后者强调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节能技术给日本带来巨大利益,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到80年代上半期,日本单位GDP能耗比石油危机前降低1/5,对石油依赖也从78%降至56%。 

    第二阶段,随着制造业水平提高,日本对美欧出口急剧上升,贸易盈余大增。在此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压日本开放市场、变革制度、调整汇率。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日元步入大幅升值轨道。这个时期,日本的主要教训就是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力度不够,维持了大量效率较低的企业,对贸易摩擦的严峻性估计不足,未能及时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等,使得经济增长压力越来越大。 

    刘军红说,“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为保持出口增长,常年维持低利率,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同时还有大量外资流入日本。在产能相对过剩、消费基本饱和的情况下,过多的流动性投向了高风险市场,由此制造了日本“股市不倒”、“土地不败”的神话。发现问题后采取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失当,刹车过猛导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0余年的低迷。这一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的10年”。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除了“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后遗症,还在于日本政府对“网络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推动向“新经济”转型。同时,大量资金和人力都消耗在虚拟的“经济泡沫”当中,贻误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升级换代的战略时机。 

    第三阶段,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和全面转型。小泉内阁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重点是削减公共事业投资,集中处理银行呆账,推动道路公团、邮政事业等民营化,放低贷款利率剌激消费,努力消除通货紧缩;企业则重点整合内部资源,通过减员增效、大力开发新产品、扩大出口等积极措施,逐步使日本经济摆脱了十年低迷的阴影,重新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刘军红说,在“广场协议”前,日本已经意识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压力。但是扩大内需的政策,时至今日效果也并不明显。不过,日本政府还是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首先,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除了上面讲到的对国有企业或有国有成分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推动民营化外,另一个经验就是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主要是政府通过搭建制度上的平台,促进民间储蓄转变为民间资本。 

    日本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并且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刘军红说,从日本的经验看,民族资本是平衡外资的重要力量,也是政府力量的有益补充。同时,它也吸纳了大量就业,并为扩大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形成产业内的贸易链,从而转移贸易冲突,为企业赚取大量利润。日本是一个高外汇储备的国家,但与中国不同,日本是“藏汇于民”。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日本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 

    日本不是简单地进行资本输出,而是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全球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资本输出。其中先进的技术是重要依托。刘军红说,没有技术作保证的对外投资不叫投资,而是资金外流。对外投资要与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安排相协调。过去二三十年,日本海外投资持续增加,成为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第三,通过海外并购为其全球战略竞争占据有利位置。日本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投资经验丰富,从日本的做法可以看出,海外并购是其全球战略的一环,意图并不在于购并资产,而在于为在今后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比如日本在获取油气开采权方面手段比较隐蔽,一般是利用企业以小规模、分散投资的方式进行,每次获得7。5%或5%的开采权益,动作小,不宜引起注意,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 

    当前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日本一面进行企业重组,一面进行海外扩张,投资领域主要转向了新能源、金融、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在汽车等领域则相对收缩。 

    第四,通过科技创新为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体系重建过程中提前布局,争夺全球竞争制高点,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尽管在上一个周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浪潮中落在后面,但在新一轮竞争中日本不输人后,主要依靠的就是日本全球居于领先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日本希望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新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记者刘延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