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邵雍看来,其总的趋势乃是退化的,今不如古,后不如前。道学家所谓三
代以下天地人心不过是“架漏牵补”,就是这种退化的历史观。
在一元之内的历史中也还有小的循坏,邵雍认为三皇、五帝、三王、五
伯这一段先秦的历史就是一个小循坏。从皇到伯是退化的过程,三皇是“能
大,广大悉备而固为固有者”,五帝是“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
三王是“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而五伯则只“借虚名以争实利”(皇极
经世卷一一)。
邵雍认为先秦的皇、帝、王、伯都各有其道,是“圣人之时”,因为圣
人之道与吴天之道是一致的。他说:
“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
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同上)
皇、帝、王、伯即相当于春、夏、秋、冬,都合于天道,“昊天以时授人,
圣人以经法天”,所以“圣人与昊天为一道”。
战国以下则进入新的阶段,对于战国以后的历史,邵雍的评价如下:
“七国冬之馀冽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馀,三国伯之雄者也,
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
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
之馀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同上)
这一阶段最高在于王伯之际,而且总的趋向也是退化的。它与先秦一段的不
同在于没有圣人,不合于天之道。到了五代,已经是黑暗的子夜,所等待的
是日之出,是圣人之兴,这另一新时代即是宋。邵雍说:
“苟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
(同上)
但皇道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受了总的退化趋势的制约。
从五德、三统之说到邵雍的元会运世说,是一脉相承的封建主义的神秘
的历史观。这些涂抹历史的正统说,是和宗教神学上的神权以至道统说互相
配合的。宋代永嘉学派的叶适和清代王夫之都对这些妄说给了严肃的批判,
而最令人作呕的是,当国民党反动派崩溃的前夜,还有接传道学衣钵的人,
不仅从“道统”上写出“贞元”之书,以显示新圣人出现,将有救于没落的
王朝;而且从“运世”上推出反动统治者的历史的否运将过,恭维蒋介石王
朝正在交了“贞下起元之时”,说什么“国运方新”,企图上接王统,下开
“太平”之世!不论在当时或在今天看来,这种论调不仅是荒谬,而且达到
了可笑的地步。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
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
天禧元年(公元一○一七年),卒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
周敦颐专研易学,程颐曾以他与邵雍相比。二程语录记王拱辰见周敦颐,
受拜,坐间周敦颐见大风起,讲风天小畜卦,王拱辰说:“适来不知,受却
公拜,今却当请纳拜”,可见他善于讲易。据潘兴嗣所撰周敦颐墓志,他的
著作有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和诗十卷。南宋度正引傅耆家集载,周敦
颐嘉祐朝任合州佥判时,曾以所著姤说示傅耆,后到零陵又寄示所改同人说,
应该就是易说的一部分。现存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少数诗文。
从现存诗文看来,周敦颐虽未离仕途,却喜欢以志在退隐自相标榜。吕
陶说他“常自诵曰: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思”(送
周茂叔殿丞序,按今本净德集未收)。他有许多题名山道观的慕道诗。在读
英真君丹诀诗中,周敦颐表示相信陈抟“盖得阴阳造化机”(周濂溪集,正
谊堂本,卷八),此“英真君丹诀”即所谓阴真君长生金丹诀,是当时流行
的道教书。由此可见他受道教的影响之深。
在张栻、朱熹以前,周敦颐在学术上的地位是不高的。二程虽曾向他问
学,对他并不很尊祟;相反的,北宋时推崇他的则是蜀党的苏轼、黄庭坚、
孔平仲以及苏黄的友人僧道潜等,如黄庭坚便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
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是由于周敦颐的次子焘与苏轼有密切关系之故(见
何弃仲营道斋诗序)。
周敦颐的思想也属于象数学,而且比司马光、邵雍更接近于北宋象数学
的正宗。何平仲赠周茂叔诗说他“智深太易知幽赜,乐本咸池得正声”,即
指他熟习易理,兼擅音律,这正是象数学的家数。因此,在论述周敦颐的思
想之前,我们应首先就北宋象数学作一总的考察。
宋代的象数学实际上是纬学,特别是易纬的继续。象数学所论述的所谓
河图洛书、卦变卦气,推源都出于纬书和接近易纬的京房焦赣之学。谢良佐
的弟子朱震在汉上易卦图和进周易表中,曾列举了北宋象数学的传统。他所
说的可绘为下表:
这一谱系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但仔细考证,其实大部毫无根据。陈抟是宋代
的一个传奇人物,如果龙图序(宋文鉴卷八五)确出自他的手笔,他也可算
易纬派的象数学者之一,但他决不是宋代象数学的宗祖。在河图洛书一系中,
范谔昌是真宗时人,著有易证坠简。据郡斋读书志引,他自称学出于李处约、
许坚。许坚在马令南唐书有传,是一个道士,他是否李处约的弟子,李处约
是否李溉,李溉是否种放的弟子,都是疑问。在先天图一系中,穆修以下是
可信的,而邵雍的弟子孙■明说穆修以上不得其详。邵雍之学出于陈抟之说,
其实是邵伯温借以打击郑夬一派易学的手段(详见邵伯温易学辨惑)。至于
周敦颐之学上承穆修,更属无稽。总之,朱震的目的是想建立象数学的“道
统”,因而强把各个并无关系的学派牵合在一起。
北宋象数学以易纬的后裔为正宗,可以刘牧作为代表。刘牧是范仲淹、
孙复的弟子,和周敦颐一样,也为富弼所重视,著有周易注十一卷、卦德通
论一卷、钩隐图三卷。郡斋译书志说:“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我们看现
存的钩隐图,所引纬候很多,和李溉卦气图本于易纬是类谋相同,都是象数
学出自易纬的例证。
刘牧的思想基本上不外于纬学窠臼,如他说:
“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
曰两仪。”(钩隐图卷上太极生两仪)
“两仪变易而生四象,四象变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卦,于是乎
天下之能事毕矣。”(同上序)
刘牧认为具体的事物“形”或“器”是由无具体内容的象数所派生的,即:
“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生。”(同上)
数是基本的,而数中“天一”和“天五”更是最基本的,他说:
“天五为变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无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
动,以用天德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为造化之主,故居
尊而不动也。”(同上卷上论下)
“太极”虽然“无数与象”,但天一“象乎太极”(遗论九事大衍之数五十)。
在刘牧的象数系统中,“太极”在象数之先,象数又在形器之先。刘牧
特别说明,“太极”与象数都属于形而上之道,外此则是形而下之器。他说:
“学者莫洞其旨,盖由象与形不析有无之义也,道与器未分上下之
理也。。。地六而上谓之道,地六而下谓之器也。谓天一、地二、天三、
地四,止有四象,未著乎形体,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天五运乎
变化,上驾天一、下生地六,水之数也;下驾地二、上生天七,火之数
也;右驾天三、左生地八,木之数也;左驾地四、右生天九,金之数也;
地十应五而居中,土之数也,此则已著乎形体,故曰‘形而下者谓之
器’。”(钩隐图卷中论中)
这就是说,象是无,而形(五行)是有,形生于象即有生于无。因此,刘牧
的“太极”没有物质的意义。
刘牧以抽空了的、形式的、符号的五数代替了五行的物质因素,所以他
所说的“气”也不含有任何物质的意义,他说: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
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曰‘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同上
卷上天五)
天五是数,称为气,同样的天一地六等也称为“一阴一阳之气”(同上卷上
坤独阴)。气属于“无”的象数,所以决不可以看到他以“太极”为一气,
就遽尔论断为唯物主义的混沌观,否则,不难象有的人那样,把白虎通义神
学讲成唯物主义思想,完全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
以上对刘牧思想的概括分析有助于对周敦颐思想的理解。实际上刘牧思
想的要点在北宋象数学是共同的,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便是一篇象数学的作
品,兹录其说的全文于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原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
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
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
至矣。”
自南宋张栻朱熹提倡以后,这篇寥寥二百余字的图说已成为道学的经典文
献,曾经发生过比较重大的影响。道学家正统派固然把它奉为圭臬,同时一
些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如王廷相、王夫之,也利用过太极图说里的某
些术语形式,装上另外的内容。太极图说全文简略,包括了许多可能加以不
同解释的范畴,这是便于不同思想的哲学家相反运用的条件。因此,后世进
步的学者如何解释太极图说是一个问题,而太极图说本身的思想实质是另一
个问题,两者是不可混淆的。中国中世纪哲学家大都用解经的形式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而利用经典的文句却常得出相反的结论,史例甚多,太极图的解
释也是一例。
以太极图说与钩隐图相比较,可从发现下列共同之处:
第一,周敦颐说“太极本无极”,太极是无,由无而生有。陆九渊说:
“‘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老子首章言‘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无极而太极’
即是此旨。”(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与朱元晦)这里暂不管朱陆之辩谁是谁非,
既然道德经早已成为经典,解经就有不同的观点了,出于道家未必是唯物主
义者,不出于道家也未必是唯心主义者,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即周敦颐所说
的“无极”和邵雍所说的“无极”都指虚无,这是不容置疑的。
周敦颐的思想本受道家和道教的影响。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