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

第78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78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师资。改变科举制度,用经义和论策试士,废除了诗赋取士和烦琐的记诵
传住经学。第二件就是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并编纂字说,使
新法在理论指导之下取得合乎圣经贤传的历史的根据,并用这个思想武器, 
一方面宣传新法的普遍妥当性,一方面从理论上打击反对派。这种新经义和
字说,就代替了旧的经说和传注,成为士子必修的经典。王安石企图通过这
些工作,达到所谓“一道德而同风俗”的目的,造成以三经义为基础的思想
一致的新正统的局面。
先讲改革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问题。
北宋中叶以前,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或用经学考试士子对
经学传注是否记诵精熟,或用诗赋考试士子是否文辞可观。学校培养人材, 
也只从经学记诵和文辞写作着眼。王安石认为这样选拔的人材都不切实用。
文集卷六九取材篇说道: 
“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
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
皆鄙蒙者能之。。。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
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
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
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
国家有大议论,。。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
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王安石认为人材应该由“人主陶冶而成之”,即由封建国家设立的学校
来培养。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有学,学习的内容是先王的“法言德行”, 
也就是“礼乐刑政之事”。文集卷三九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追述古代的学校制
度说: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
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
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他美化古代的学校制度,主要是要为改革当时的学校制度绘制理想的蓝图。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二月,宋政府下令改革科举制度。续通鉴
长编卷二二○,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条说: 
“中书言:‘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
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 
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患也。’ 
‘自诗赋取士以来,学士凋敝聪明,及其中选,施于有政,无所用
之。其弊所从来久,然莫能革也。自上即位,稽合先王,造立法度,而
议者不深维其意,群起而非之。上以为:凡此,皆士不知义故也。’(“自
诗赋取士从来”以下一段文字,用注文引朱本神宗实录原文。)

‘今欲进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 
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
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古矣。。。’ 
‘今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
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
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礼部五道。’ 
‘中书撰大义式颁行。。。’从之。” 
按照这样托古改制式的新定的制度,陕西、河东、河北、京东、西五路,先
置学官,使之教导。由此可知,改革科举制度是为推行新法服务的。由于“士
不知义”,故议者对当时造立的法度,“群起而非之”。因此,要教育士子
“专意经义”。新法是皇帝稽合先王法意造立出来的,专意经义,就能够掌
握新法的精神。这是一。其次,今后学者应该“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
这样,义理之学兴,传注之学废,宋学就代替了汉学。宋明理学,应该于此
寻源。尽管理学家如程朱如何反对王安石,但是探索学术思想史者,不能不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发展先后。至于王安石的理学不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为程
朱理学所代替,那是另一回事,应作别论。第三,这一科举制度的改革,后
来沿用至清朝末年,“大义式”后来蜕化为“八股文”,内容完全不同了, 
程朱的义理成了八股文的最高标准。
科举制度的改革联系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同年十月,宋政府立太学内外
上舍法,着手改组太学。拥护新法和反对新法的斗争,在太学里展开了。斗
争尖锐地从试题试卷里反映出来。直讲官颜复,用王莽变法和后周宇文氏变
法为题,策问学生,借此借古讽今,讥刺新法。学生苏嘉就在试策里反对新
法,直讲官把他评为上等。为此,宋政府认为这些直讲官是“宿学,不足教
导多士”。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把焦千之、王汝翼、梁师
孟、颜复、卢侗等五人撤换了,只留下一个苏液,另外委派陆佃、龚原、黎
宗孟、叶涛、曾肇、沈季长等做直讲。陆佃、龚原等都是安石的学生,他们
根据安石的经说教授诸生。反对派说他们每晚在安石家里研究经说,第二天
就到太学里教授。这虽出之诬蔑,但是反映了经师之间的斗争情况。(见续
通鉴长编卷二二八,十一月戊申“管勾国子监常秩等言”条,并注) 
太学里的斗争,还在发展,有些试官对待考试很草率,学生用安石父子
文字的,都被压低了等第。问题中心在对新法不同意,因而也就对经说的意
见不一致。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认为应该“一道德”,如果诗书应孩如此
解释,就不该由个人意见随便解释。神宗说:“诗书法言相同者,乃不可改”。
(续通鉴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甲午,“上谓王安石等曰,蔡确论太学
试极草草”条) 
地方上,也有斗争。西北人反对新的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他们借口缺
乏教授,借口“旧为学究”,资质鲁钝,“难变”,就不接受新制度。(同
上,“冯京言西北阙人教授”条) 
但是,拥护新法的力量在生长。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三月庚戌, 
神宗表示,“今岁南省所取多知名举人,士皆趋义理之学,极为美事”。(续
通鉴长编卷二四三熙宁六年三月庚戌,“命知制诰吕惠卿兼修撰国子监经义” 
条)过了几天,宋政府委中书选人充诸路学官,又命令诸路在举人最多的州
军,各置教授一人,人选由国子监“考询通经品官及新及第出身进士可为诸
路学官,即具所著事业以闻”。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所

有学官教授,全改由经过中书或国子监选择的人充任,初步从组织上、思想
上完成了控制全国学校的工作。(见续逾鉴长编卷二四三熙宁六年三月“己
未,。。诏诸路学官”条) 
再讲修撰经义问题。
由于统治阶级各阶层利害的不一致,在思想上出现了非常纷歧的现象。
王安石在作地方官的时候,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写给王深甫和丁元珍的信
里,指出:
“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
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文集卷七二答王深甫书
二)
“古者一道德以同俗,故士有揆古人之所为以自守,则人无异论。
今家异道,人殊德,士之欲自守者,又牵于末俗之势,不得事事如古, 
则人之异论,可悉弭乎?”(文集卷七五与丁元珍书) 
熙宁元年,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讲经筵,讲的是尚书,第二年,参知政事, 
王雱嗣讲。后来,神宗要求安石写进所著文字。王安石的谢表说: 
“臣闻百王之道虽殊,其要不过于稽古;六艺之文盖阙,所传犹足
以范民。唯其测之而弥深,故或习矣而不察。绍明精义,允属昌时。伏
惟皇帝陛下,。。欲推阐先王之大道,以新美天下之英才,宜得醇儒, 
使陪休运。臣。。过叨睿奖,使阐缉旧闻。永惟少作可弃之浮碎,岂能
上副旁搜之至意?伏望皇帝陛下,矜其闻道之晚,假以历时之淹,使更
讨论,粗如成就,然后上尘于聪览,且复取决于圣裁。”(文集卷五六
诏进所著文字谢表) 
谢表所指,即王安石少时训释六艺的文字。这是训释经义的动议。自从改革
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斗争展开以后,经义的训释就显得更为迫切。熙宁五
年(公元一○七二年)正月,神宗正式提出,应该颁行新的经义。续通鉴长
编卷二二九,曾记其事: 
“神宗谓安石:经术,今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可以
颁行,令学者定于一。
安石曰:诗,已令陆佃、沈季长作。” 
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三月,宋政府鉴于“举人对策,多欲朝廷早修
经义,使义理归一”。这样,就决定设局置官,训释诗、书、周官义。命王
安石提举经义局,吕惠卿兼修撰,王雱兼同修撰。(续通鉴长编卷二四三熙
宁六年三月庚戌条) 
训释诗、书、周官义的工作积极进行,吕惠卿被任作提举详定修撰经义
所检讨。又规定国子监“直讲,月轮两员供本经口义二卷”。又从新进士中
选拔余史、朱服、邵刚、叶唐懿、葉杕、练亨甫等充国子监修撰经义所检讨。
这些措施,都在熙宁六年三月和四月里次第进行。(见续通鉴长编卷二四三, 
三月庚午条,卷二四四,四月辛卯条,卷二四四,四月壬辰条)后来,又以
白衣徐禧、吴著、陶临等人为修撰经义所检讨。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四月,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仍提举经
义局,王雱亦随至江宁,修撰经义。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六月,诗、书、
周礼义修成奏御。几天以后,以副本送国子监镂版颁行。王安石上所著诗、
书、周礼义序,诏付国子监,置之三经义之首。一个月之后,新修的三经义
就颁赐给宗室、太学及诸州府学了。(见续通鉴长编卷二六五,熙宁八年六

月丁未、戊申、甲寅诸条,及卷二六六,七月癸酉条) 
诗、书、周官义的训释,安石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说: 
“奉扬成命,螡力困于负山;敷释微言,蠡智穷于测海。”(文集
卷五七辞左仆射表一) 
“顾惟屈首受书,几至残生伤性。逮承圣问,乃知北海之难穷;比
释微言,更悟南箕之无实。”(同上辞左仆射表二) 
所谓“敷释微言,蠡智穷于测海”,“比释微言,更悟南箕之无实”云云, 
是指训释工作的艰巨和对工作的认真。罢相以后,经义有所未妥之处,仍积
极提出修改的意见,也还是说明他对工作的认真。
三经义的修成是一件大事,王安石在除左仆射谢表里充分说明了这一工
作的意义:
“窃以经术造士,实始盛王之时,伪说诬民,是为衰世之俗。盖上
无躬教立道之明辟,则下有私学乱治之奸氓。然孔氏以羁臣而兴未丧之
文,孟子以游士而承既没之圣,异端虽作,精义尚存。逮更煨烬之灾, 
遂失源流之正,章句之文胜质,传注之博溺心。此淫辞詖行之所由昌, 
而妙道至言之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