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07)科学的真与伪 >

第2章

(07)科学的真与伪-第2章

小说: (07)科学的真与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言巧语的哄骗。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这么一位。他1522年登基,从1542
年开始不理朝政,把方士封为高官,在宫中设坛醮,最后吞服“金丹”死去。
为求长生却丧生,愚矣!
     同时代的另一极,是大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花了一生心血编著
了《本草纲目》。他愤于当时的歪风,在书中写下了一段对炼丹史的“批判
书”,指出丹药中有水银,而《神农本草经》说久服水银可成仙,《抱朴子》
说它是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
人矣。方土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正是世界科学史上的拂晓期。哥白尼 (1473~1543)
在临终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这是自然科学对宗教统治的“独立宣言”。
大体上与此同时,以帕拉塞斯(1493~1541)为先导,建立了“医药化学”,
它源于炼金术而又抛弃了炼金术,成为向现代药物学转化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在中国,李时珍的声音就太微弱了。追求长生不老、崇拜神仙的迷信观
念始终弥漫不散。大智的先驱留下《本草》,传播四海,被誉为中古时期医
药学的百科全书;而有些不肖的子孙却“引进”了鸦片,颂之为“福寿膏”。
随着就是西方殖民者用我国发明的源于炼丹术的火药,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
门。这是多么值得人们深刻反省的历史呵。
     中国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的妙术,也不只是服石炼丹,还有服气、导引、
吐纳、胎息之类,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养生之道,却都披上了“修仙”的外衣。
还有所谓“房中术”,其要旨可能是借神话人物彭祖道出的那一套:“男女
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昼分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
故能生产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中
国的奇想》一文中对此有过一段评论:
     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男人有许多女人,一味纵欲,后来是不但天
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的。可是我们古人有一
个大奇想,是靠了“御女”,反可以成仙,例子是彭祖有多少女人而活到几
百岁。这方法和炼金术一同流行过,古代书目上还剩着各种的书名。不过实
际上大约还是到底不行罢,现在似乎再没有什么人们相信了……。
     因与追求长生不老有关,最后还要说到灵芝。
     灵芝,本是一种大型真菌,生长在雨量适宜、气候温暖的阔叶林中,比
较少见。不知怎么的,它被宣扬成为“仙草”,说人吃了可以治百病,长生
不老。所以在封建社会里,采芝、献芝也有时竟成一件大事。戏剧舞台上的
 《白蛇传》和《天河配》中都有“盗仙草”这一折戏。神话传说中更有麻姑
在绦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三月三为王母祝寿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曾写道:“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之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
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此话不尽全然正确,但“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的批判还是对的。不过,迷信观念传得久了,到现代还有人相信。以至“文
化大革命”中在个人崇拜达到高潮时,各地接连不断把灵芝献到北京以表“忠
心”。说来笑话,当时在中央掌握着部分权力的一位负责人,本人既不懂科
学,也不分管科学方面的事,但当  1968年得知由崂山送来一批灵芝时,竟
十万火急地给中国科学院下达研究灵芝的任务,致使某研究所停下某些基础
研究工作,打乱了原有机构,以“大会战”的方式未突击完成“中央交办”
任务。以此为前导,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人工培养灵芝的“群众运动”,还出
现了灵芝似乎可治百病的宣传。这个运动取得的成绩与耗费的人力物力相
比,是微不足道的。其实,灵芝是可以研究的,也应有少数人坚持不懈地研
究下去。这种研究必须深深植根于现代科学的土壤中,而不能植根在双重迷
信中。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然,这并不排斥为了延长
人的寿命而进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在提高,根据部分资
料统计,青铜时18岁,中世纪是33岁,19世纪中叶是 40岁, 20世纪中
叶达到 66岁,到70年代时,部分国家统计为72岁。之所以有这样大幅度
的提高,不是靠炼丹服石,不是靠采芝求仙,而是靠社会的进步,靠科学技
术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上有最长寿者达209岁的记录。另据
推算,人的寿命理理应在100~175岁之间。这说明人们一般理解的寿终正寝
还离“终点”甚远。我们希望有志于此者,取严格的科学态度,多做切实的
努力。人们也同时应该保持警惕,不要相信个别科学骗子的蛊惑而相信可能
会有什么巧立名目的长生不老药方,不要轻易替他们做什么“延年益寿,永
葆青春”的廉价宣传。
                              人造金刚石的前奏曲
     人类在5000年前就认识了金刚石。透明的金刚石经过琢磨,称作钻石,
被列为世间珍品。同时,在漫长的时间里,它也一直是个谜——谁都不知道
它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1704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指出金刚石有可燃性;1772年,法国科学家拉
瓦锡指出碳与金刚石有某种类似之处;1796年,英国科学家台南特根据对金
刚石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的定量分析,断定金刚石是纯净的碳,并随后了解
到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生成的;1799年,法国化学家摩尔沃把一颗
金刚石转变成为石墨。
     这时,很多人在想:难道不可以在高温高压下把平常的石墨转化为高贵
的金刚石吗?谁能打通这“点金”的通路呢?
     1880年,英国的一位年轻人霍尼说在骨油和石腊的混合液中加进轻金属
锂,再装入封闭的钢管中加温到炽热。他自称实验80多次,多数都几乎以瓦
斯泄漏和爆炸告终。在没有破裂的3根钢管中却发现了坚硬、透明的小颗粒,
霍尼说这就是金刚石。他当夜就向上报捷,人们在开始时对他的工作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但因没有人能按照霍尼的实验重复出他的结果,也就转为冷淡、
怀疑,甚至于嘲笑了。
     13年后,法国化学家A。莫瓦桑(1852~1907)宣告人造金刚石成功,并
很快获得了科学界的承认。
     莫瓦桑比霍尼有资格,是位大学教授,在无机化学研究的领域内有重大
贡献。他摸索出了大量制取氟的方法,从而得以进一步研究了氟的各种性质;
后来又利用自己发明的高温电炉制取了碳化钙和碳化硅,这些成就使他在化
学界声威大震。他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人造金刚石。起初是想通过制造氟
碳化合物再除去氟的办法得到金刚石。接着,又期待碳能结晶成金刚石,这
些都没能成功,只是得到了一些石墨的残留物。后来,他又设想利用高温电
炉把掺有碳的铁熔化,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铁水表面受冷而急剧收缩时会
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包裹在其中的碳按着金刚石的结构排列就位,再用酸将
铁溶解出来,就可能得到金刚石的小结晶体。
     这位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著名科学家,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子走下去了。
在1893年2月6日,他把碳铁化合物溶解于酸后得到的是一种淤泥状的物
质。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其中含有微小的闪闪发光的八面体,其中还竟有
一颗长度为0·7毫米,因为当时在世界上排于前5名的一颗钻石被称为“摄
政王”,所以人们把莫瓦桑金刚石颗粒中的佼佼者,也誉为“摄政王”。
     莫瓦桑兴高采烈地向报界、向科学院报告了这一重大成果。由于他近来
在氟化学研究和发明高温电炉方面获得的声誉,科学界也很相信他,所以立
即当作一件大喜事轰动起来。人们都真的以为人造金刚石成功了,正在探索
人造金刚石的其他科学家也放下了自己的工作。
     当评选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有人提议莫瓦桑作候选人,是因为他
在无机化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另有人提议门捷列夫作获奖人,是因为众所
周知的他在化学元素周期律方面的贡献。争论到最后,由瑞典科学院化学分
部投票表决。10名委员中有5名同意莫瓦桑,4名同意门捷列夫,一名弃权。
结果是莫瓦桑以并非充分的理由获奖 (除人造金刚石外,他的贡献是要肯定
的,但还不足以获得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则因第二年逝世而失掉了再被评
选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诺贝尔奖历史中的一件憾事。
     应该指出,在发奖大会上,瑞典科学院的官方讲话中只表彰了莫瓦桑在
氟化学和发明、应用高温电炉方面的贡献,并未提及人造金刚石一事,只是
莫瓦桑在演说中强调了自己的这项得意的工作。
     莫瓦桑没有使他的人造金刚石进入生产阶段,也没有获得专利,他甚至
没有朝这方面努力的兴趣。他的“真正兴趣”是“开辟新天地”,“在广阔
的科学领域进行随心所欲的研究”。因此,尽管他的人造金刚石,从未得到
过实验重复,但他还是陶醉在胜利的欢乐中,一直到1907年闭目辞世而去。
     尽管没有人对莫瓦桑的人格表示怀疑,但是人们总是不能像莫瓦桑本人
那样满足于人造金刚石的一次实验。不管是从科学出发,还是从实利出发,
都还期望在莫瓦桑的基础上前进,并尽快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不知有多
少人多少次地按着莫瓦桑的设计去做重复实验,却又是从来没有人能够重复
它。科学家们不得不开始怀疑,并从“证实”开始转向“证伪”了。经过内
行人的仔细检查,发现了莫瓦桑实验的破绽。最后从莫瓦桑的遗孀那里了解
到,是莫瓦桑生前的实验助手对无休止的反复实验感到无比厌烦,又想讨莫
瓦桑的满意,就偷偷把过去实验剩下来的一颗金刚石颗粒混到实验材料中,
这样才有“摄政王”的出现。可怜的莫瓦桑,至死也不知道是受了骗,进而
又以他的名义骗了世人。
     直到本世纪 30年代,化学家们终于搞清了在一般实验室里是不能炼出
金刚石的。实现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变,至少需要1万个大气压;若要使这个
过程不过于缓慢,又至少需要3万个大气压。而莫瓦桑实验中用铁水收缩所
能获得的至多有几千个大气压。这样,人造金刚石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获得高
压。
     1946年诺贝尔奖颁给了美国哈佛大学的P。W。布里奇曼教授,获奖原因是
他“发明了达到极高压力的装置,以及在高压物理领域中所作出的一些重要
发现”。在布里奇曼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研究小
组以石墨为原料,使用催化剂在1600℃高温和95000个大气压下,于1955
年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造金刚石的成功。
                                 大西洋神岛
     大西洋神岛的故事出于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这个
神岛在直布罗陀海峡的西面,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大岛,居民们过着非常富裕
的生活。岛上矗立着宫殿,有巨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