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如何发展中国的理论物理 >

第2章

如何发展中国的理论物理-第2章

小说: 如何发展中国的理论物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一些年轻的、最杰出的科学家在那时起主导作用的。普朗克发现量子论的时候40岁;爱因斯坦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时候只有26岁,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25周年;玻尔提出原子论的时候,也就30多岁;量子力学建立起来时,海森伯、泡利、狄拉克都是20多岁,薛定谔大概30多岁、40岁左右,都是中青年的科学家,而且是青年为主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人中间,又有一些个别的人特别杰出。怎么让一些特别杰出的人才能够被发现,能够成长,这也是今天的中国科学能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像我刚才讲的海森伯,他的成长除了他自己的天分以外,很重要的是因为他受到了上一代的精心培养,他在三个地方,受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爱因斯坦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完全是靠自己,因为从中学开始老师就不喜欢他,而且要开除他,说你最好不要留在学校里,因为你坐在后面老笑,笑得我没法讲课。所以他中学在德国也没念完就走了。第一次考大学,那时候中学没毕业,也没考上,然后又到一个中学念了一年,才考上了瑞士的苏黎士高工,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但是那些主要的教授好像也不喜欢他,因为他不好好听课,完全靠自学,考试时就要借用同学笔记,看好朋友的笔记去考试。最近我看到他考试的分数,按6分制来判分,他最高得5分或者4分。现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好像得到九十几分才满意,他不是这样。他大学毕业时想留校教书做研究没有成功,老师不要他。他去做中学老师也不受欢迎,因为他讲课方法跟别人不同,和中学校长发生冲突。一直到他的一个好朋友介绍他做了专利局职员以后,生活才安定,然后靠业余时间做研究。明年是国际物理年,我想主要是纪念爱因斯坦和量子论。1905年也是爱因斯坦创造奇迹的一年,那一年他发表了四篇文章,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中关于狭义相对论两篇:一篇是讲时空的,一篇是讲E=MC2。另外两篇是讲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这四篇都非常重要。 假定中国有个小孩也具有跟他一样的素质,恐怕比他还要难于在社会上生存。因为他是极端崇尚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他要念自己喜欢的书,不愿意去听老师的课,不是那么循规蹈矩,这样的学生按照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恐怕早就被淘汰了,不在中学被淘汰,就在大学被淘汰,我想这样的人在中国的研究机构恐怕也不会受到欢迎。

如何培养真正能够带领整个队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哪怕是少数的这样的帅才,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觉得还是一个难题,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做到。我觉得现在我们很多体制非常之固定。在早期,清华大学就不是这样,清华大学当年可以发现华罗庚,不需要经过考试,就把他调到学校来,先做图书馆的管理员,再培养成才。我不能想象今天的清华还能不能做得出这种事情来?所以在目前这样一个体制下,如何来发现人才,特别是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在学校或在研究所里工作的教授们、在座的各位都应当注意的一件事。 

由于没有带头的人才,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研究方向的选择比较分散,不能集中,因为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需要有创造性的直觉,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选择,这不是多数人能够做到的。这里顺便也讲讲我们拨款制度,现在如果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带头,提出好的研究方向,可以利用他的影响把钱拨过来,然后下面的人就可以不受干扰,围绕这个方向做下去。如果没有,大家就只好分散申请,一旦分散申请就要不断地为了交账而烦恼、奔忙,而且要考虑怎么快地来发表文章,而不是考虑如何去攻非常难的问题。文章固然发表了很多,但是真正有影响的工作并不多,更不用说能够达到世界最高水准了。一般讲,要酝酿出高水准文章需要比较长一点的时间。就拿爱因斯坦来说,酝酿相对论也有很长的时间,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念了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文章,大学里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记得他在自述中还说过,他想相对论有关问题的时候,自己都觉得非常不易,甚至脑筋也发生了混乱。他从大学念书,到大学毕业以后几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他也酝酿了相当多年才发现相对论,并不是突发灵感得来的。现在假定每年都要发表几篇文章,第二年才能够生活下去的话,显然就不可能全力以赴攻难题。 

此外还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本身要注意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即使他成名以后,对生活的要求还是非常低,以至于他被普林斯顿请去做教授的时候,关于工资的问题,他说最多需要三千美金就够了。普林斯顿校长说,这怎么行呢,这么大一个科学家,三千美金太不相称了,反复交谈以后,确定了他的工资大约是一万六千多美金。他的钱拿来有时写上公式,就不知去向了,他要求很低,穿的衣服都非常差。如果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始终献身科学,乐于艰苦的生活,就不可能为了既定的目标去奋斗,集中精力去取得成功。 

有人要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诺贝尔奖,我觉得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问题,很多取决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中国经济越发展,经费越多,创造的科研条件越好,培养的优秀人才越多,总归会有人得奖。但是得奖人出在哪儿,完全是偶然的,是不是一定是在北京,或者是上海的学校,或者是研究所,不敢说,也可能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由偏远的一个小城市里的科学家得,我始终认为那里的科学家会更加努力、更加献身,少受环境的诱惑,而集中精力,坚持奋斗,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第四个问题是,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够指出正确方向,没有大家都信服的带头科学家与大家一起在学术争论、学术批评的基础之上围绕某个方向,集体来发展的话,还能不能做出一些更好的工作,我想这也是可能的。首先在年轻人中间要提倡自信,就是说对世界上一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敢于去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跟在已有的成果后,一步一步去发展。当然学习跟踪也很重要,我也不反对,有一部分人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去慢慢发展,积累世界已经发展的知识。但是不要每个人都经过重复学习过程,才了解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成果。要有一部分人,敢为天下之先,其实有些也不一定非常困难。我最近就注意到了一个例子,当然跟物理没关系。在心理学认识论上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人到底是怎么样来识别图像的?世界的主流理论一直认为,人的识别和计算机识别是一样的,靠一点一点扫描,把细节都扫描清楚了,然后就识别出来了,这是相当长时间的主流学说,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主张这样的学说。1982年,中国科学家,也就是现在生物物理所的陈霖教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识别的次序应该是先从整体的拓扑获得感觉,然后补充细节。他在1982年提出这一学说时,所有科学家、主流科学家都反对,经过20多年,差不多到2004年,他才逐渐赢得了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现在有关的国际杂志,专门为此出了一个专刊,介绍他的这个理论和所有主流的科学家对他的赞同或者是批评意见。

首先,我觉得他提出这样的识别次序,如果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话,应该说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看中国画家画画就知道,他画两笔,是什么像什么,就已经出来了。我看过画国画,非常精彩,这么一两笔,几秒钟过去,那个形象就已经有了,然后再去一点点补充。只要有过这种经历,你一定会感觉到人的认识,是认识整体的轮廓再认识细节的。敢不敢在主流科学家不赞成这个说法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断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是能不能做出重大发现的前提。第二,敢不敢在人家批评反对的情况下,坚持把这个工作做下去。陈霖幸亏当时也得到了一些支持,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给了一些支持,能够做下去。但是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同行的公认。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急于成名,很可能要跟着主流的科学家走,容易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你要不想跟着国际科学家走,你就要冒相当大的风险,而且要准备有一段时间坐冷板凳,或者是受到各种批评。但是恐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比较独特的真正有价值的结果。所以我推荐他到“求是”基金会,建议授予他今年“求是”奖时,评委一致赞同给他这个奖。也是在今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理论物理学家,恐怕也要有这种心理的和实际的准备。要在物质上,或者在精神上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况下,能够为了科学的真理去献身,这是最后能够获得重要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所以要取得重大的科学成果,需要创造若干条件,有些条件是和政策环境有关的,有些条件必须要理论物理界克服自身的弱点,进行创造。比如说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风气的兴起,就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一些不良传统,比如说好面子、怕得罪人,为了自己要当教授,就不对教授进行学术批评,要想评上院士,就不能对院士说不,诸如此类,这些都是需要由我们自身努力来克服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不克服这些弱点,学术争论、学术批评不能够在中国的科学界真正开展,要做出很好的科学研究成果,大概是办不到的。 

理论物理面临的问题
最后我还讲一点,理论物理学经过了20世纪蓬勃发展以后,现在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解决的难度确实是越来越大,也牵扯到其他很多的学科。20世纪最辉煌的是最基本的理论,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或者是量子场论,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到现在为止,仍然有迹象表明,都不是最终的理论。无论是关于基本粒子还是天体物理,不断提出了很多新的现象,使现有理论无法完全加以解释。我想问题是现在的实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比如说基本粒子,以前几乎每年、每几年就有新的实验数据来刺激理论的发展,现在需要那么高能量的加速器,在短期之内,已经不太可能得到像以前那么多的实验数据来供我们分析。但是现在天体的观察比过去大大加强了,提出的实验数据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基本的物理理论,还需要继续发展,而且有可能继续发展。当然也许其难度更大,需要花费的力气更大,需要其他方面的准备更多,比如数学方面的准备,还要有哲学方面的准备,我想当年发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时候,数学和哲学在其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像量子力学如果没有希尔伯特空间、群论等等,不可能很快发展。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大家需要探讨,确实需要数学家来加入。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需要具备更好的、更广更深的数学基础。 

哲学方面的准备现在也需要加强。当年有些矛盾的现象,像粒子和波动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时空是绝对还是相对的,诸如此类。我想现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