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力,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很多能力,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成为进入一项职业领域的入场券,因此要发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擂起战鼓。那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如何发现呢?如果试着将你的人格特质、性格、所完成的事情和成就转化为不同领域的技能,那么在职业领域至少有五千种职业技能。下面是一个建议:发现自己的技能的最大秘密是思考自我。拿出连续的或者间断的时间4~5个小时,简单地写下生活中所完成的事情、什么时候从事某项工作或离开某项工作。首先不要管这些意味着什么,审查所列的东西并试着勾勒出一些关于自我的模式。当你审查所列事情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一层意思;确定自己显著的技能。一旦发现了这些技能模式,就给你所完成的一串串的事情命名,如领导技能、预算管理技能、儿童发展技能等等,在每一项技能标题下面至少列出三项所完成的事情。
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细致,就越能为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
信息搭起就业桥
在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94级财会专业100个学生只有25人找到了“婆家”,签了供需合同,还有75人不知去向。这种形势已经很严峻了,但大家都不急不忙。周末,晚上都呆在宿舍里,聊聊天或者玩玩牌,大家的理由是:我到哪个地方去找呢?哪里需要我们呢?既然不知道方向倒不如呆在学校。平时大家活动得少,现在也不知道去哪里活动。
造成这种被动等待的局面,一方面有客观上的原因,如这时还有许多的学习任务、撰写毕业论文、人才市场不健全等;另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他们长期被四周的围墙关在学校里,对外面的世界缺乏认识,养成了被动等待的心理定势,不知道如何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怎样了解职业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与外面的世界之间铺设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信息的时代,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你留意就不难发现工作机会。职业信息绝不是单纯指需求人员的消息,而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供求双方的情况等等。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职业信息,视野才会广阔,才能稳妥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失时机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广泛地、全面地、准确地搜集职业信息,寻找求职机会。就目前而言,搜集职业信息和寻找求职机会,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从家长、亲戚、朋友、同学及其他熟人那里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准确迅速,有效性高,是获得信息的可靠渠道。
2.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获得信息。这种信息的特点是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此类工作机会容易发现,但竞争者较多,求职成功率较低。
3.通过毕业生分配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劳动中介机构或职业介绍、人才交流市场所获得信息。这些部门常年向用人单位输送人员,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比较了解,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准确可靠,并有一定的指导性。目前是绝大多数求职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4.通过参观实习获得信息。参观、实习开阔了求职视野,增加了职业意识,加深了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这种信息准确,成功率比较高。
5.通过电话、信件或拜访获得信息。这种寻找工作机会的方法主动性强,但盲目性大,成功率低。在缺乏职业信息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种获取工作机会的方法。
天平上称量自我
A君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成绩中等以上,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考试,对他而言,条件已经不错了。但现在会计学人才饱和,不免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然而,A君仍然相信,若他找不着工作,其他同学就不要提了。在人才交流会上,A君专找那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和大公司,而不屑于惠顾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在一家招聘摊点前,招聘人员问他:
“你打算应聘什么职务?”
“我想应聘财务主管”,A君坦然地说,“在大学时,我的成绩历来中等以上,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平时喜欢思考问题,有我自己的主见。”
“那你得首先下车间实习两年,然后根据业绩逐步提升财务主管。”招聘人员说。
“那我要等到什么时候?你们应该大胆提拔年轻人。”A君似乎非常理直气壮。……
人才交流会下来,许多同学都签了合同,要么下基层,要么去了中西部地区,而A君却一无所获。
在寻求职业时,存在高期望值与低实现率的冲突。表现为一是寻求未来职业环境的舒适。在追求职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往环境美、条件好、大城市、大单位工作的倾向,而不愿到偏远的、艰苦的地方工作。这反映了青年看重环境对职业的影响作用。二是追求未来职业的高社会地位。在一些青年的心中,所谓社会地位高,主要是有权的机关,有名声的大企事业单位,而对基层单位,对小的集体、个体单位则认为权力小,社会地位低。三是希望未来职业能发挥个人特长。希望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中能发挥个人特长,这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满足的期望。
A君对社会的期望值太高了,在他看来,自己是应该从事环境舒适、待遇较高的工作。这种高期望值的结果是丢失了自己就业的机会。校园里的大学生,是由各种各样的考试一层层选拔上来的,是出类拔萃的,一种优越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牢固,似乎社会也得以同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如果把大学生放到基层锻炼,就被认为是不重视年轻人。然而,把自我放在天平的一端,把社会和他人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试比较天平应该向哪边倾斜?个人脱离社会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就丧失了个人存在的空间。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自我应该考虑社会因素,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女起来,就是将部分社会因素从天平的一端移到自我这一端,以求得平衡。
同时,应该改变妄自尊大心理。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会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也只是历史创造活动中的一分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人是不是学得越宽越好呢?事情并不是这样。吴洁是学管理的,专业面很宽,学过物理学和机械学,也学过会计学和经济学,可以说文、理、工、管她都涉及到了。照这样看来她找工作应该没问题了。可事实恰恰相反。一天,她去一路桥公司招聘,公司招聘人员说:“我们公司现在并不缺管理人员,倒缺一个会计。既然你学过会计学,那么你能否作一个会计报表给我看看?”吴洁想:我就学过一点会计基本原理,从来就没搞过会计报表,这是给我出难题。她回去之后,大发牢骚,把管理专业贬得一无是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学了四年的管理,虽然解决不了什么具体问题,但更换专业现在是不可能了。
管理专业是宽口径专业,工作适应面较宽、而深度不够,被称之为“万金油”。宽口径专业毕业生的烦恼主要是,择业成功率不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时主要是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若毕业生的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特长不明显,则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外,毕业生也为自己今后专业的发展担忧。宽口径专业的专长不够,事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对此,难免有忧虑之感。
解脱专业烦恼,需要明确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专业对口的相对性。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需要坚持专业对口。但是,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所谓的专业对口,也只是相对的。
第二,学用一致的相对性。学用一致是毕业生分配工作所依据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毕业生的尽快成长。但学与用也不是绝对一致的,譬如学管理的,搞管理是学用一致,去中、小学当教师也是学用一致。
因此,像吴洁这类学生,一方面应该对找什么样的工作持灵活态度,另一方面应尽可能抓住有限的就职机会。
但无论如何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一时找不着工作,但好歹学了那么多书本知识,迟早会派上用场,倒不如先找份工作试一试,增长一点实践经验,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更换。
羞羞答答难求职
卢炜去一个公司应聘,他叫来两位好友陪伴,觉得人多好说话。到了经理办公室,只有两把椅子供客人坐,经理马上叫秘书去别的房间弄椅子,并给他们斟茶。他们三个为了给经理留下好印象,一个个正襟危坐;经理为了使气氛活跃一些,与他们一个个说话;而作为正式来求职的卢炜却没说什么,目光发呆,语言结巴。结果自然没被经理看中。
总结上一次的经验,卢炜觉得应该自己一个人去,并且应该表现得很自信,说话要慢条斯理,背要靠在椅背上,手要自然地摆在大腿上。他想这一次应该要成功。于是他又去了一家公司,一进门就把自己预先想好的话说了起来:“经理,我久仰贵公司大名,非常想来这儿与大家一道共同创业,这是我的求职材料。”经理翻了翻材料,然后抬起头打量他,这时他陡然紧张起来,觉得很不自在,心里慌得很:怎么迎接经理的目光?是盯着他,还是低下头?手怎么啦?怎么不能摆在腿上?……总之,他很不自在,手心发汗,坐立不稳。结果,经理说先看看材料,请他回去等待消息。”就这样打发了他。
求职是自己的事,但有些人习惯带上一位同学或朋友一同前往,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焦虑、消除紧张,或让他们给自己当“参谋”。这种做法对求职者是不利的,由于他人在场,会谈比较尴尬,对方还要想办法招待你的同伴,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会给对方留下缺乏自信心的印象。
缺乏自信心,等于告诉招聘者自己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因此求职时如果羞羞答答,低着头细声细气地说话、满脸通红、手脚发抖,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你或多或少有点信心不足,那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自己:
1.径直迎着对方走过去,好像他欠了你的钱。
2.挺起胸膛与对方讲话,自然会觉得自己高大。
3.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如果对方回避你的目光,说明你比他坚强。
4.说话声音宏亮,不要吞吞吐吐,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将要讲的话在镜子面前练一练。
5.保持与对方谈话中的沉默间隔,不要急不可待。这样会使你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也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人。
6.在生人面前,你不了解对方,但对方也不了解你,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不可妄自菲薄。
7.通过“否定”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是正确地认识他人的成绩和权威,肯定自己某些方面的优点是他们所不能及的。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心缺乏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一个人如果老想着自己不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