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数学工作中,灵活性和可塑性很大。不过,这些女子也许显得有些过于古怪,但应该指出,这些标志都属于创造性的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知识综合即创造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阿波罗飞船计划中没有一项新技术,而都是现代的技术,关键是综合。一位日本学者则是更明确地指出:“综合就是创造。”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自幼喜爱建筑、古诗和收集岩石标本,后来他又醉心于外语学习、化学实验,直到大学时代,才把物理作为主攻科目。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的结果,使他成为一个全面型的人才。他领导1500多位科技人员,花了3年时间造出了原子弹。
198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奖的戴布鲁教授是一位从年轻时致力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他把擅长的数学专长自然地融化到他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去,从而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获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价值理论》一书。科学家对这本经济著作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只有114页,字里行间布满了数学符号,正是它论述了经济学中一个最深奥、最复杂的问题。”
古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就是讲的这种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当然,这种运用既是一种综合,也是一种抽象,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这有点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如何写诗,先读《王摩诘全集》,再读杜甫、李青莲一二百首诗,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看一遍,“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毕加索绘画也是如此。他从小就从画鸽子开始学素描,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临摹大师作品,画石膏人体像,画人体模特儿,然后再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起飞,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听凭他的感情的支配,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毕加索“立体派”艺术。
各种知识为我所用,为创造所用,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这就是积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也正是强调知识的积累综合的根本归宿。
两个小小发明家
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两个小发明家:一个是10岁的阿蒂斯·劳森,另一个是14岁的刘易斯·巴顿。他们发明了游泳池清洁器、多用防溅饮水架和汽车上使用的食品盘等,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成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最年轻的发明家。小小年纪,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这和他们的妈妈玛丽·劳森的奖励家规是分不开的。玛丽·劳森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孩子们每天下午做完功课后进行两个小时的创造性工作,培养他们形成很强的创造意识和习惯。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做母亲的不仅没有训斥干预,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当他们发明了防溅饮水架和汽车上用的食品盘后,不仅受到父母的鼓励,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作家为他们写书,电视台为他们拍电视片,就连当时的副总统布什也乘专机赶到纳休阿市为他们颁发该年度的第一枚全国发明家奖章。
发明家吉奇说:“在青少年中,发明创造是常见的事。”问题是人们不理解他们所作所为,因而不能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又说:“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发明震撼世界的东西,我们奖励的是他们的潜力,而不是现有的发明。”
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告诉人们:奖励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独创性。“当不寻常的反应出现时说声‘好’加以奖励,可以增加这类反应的数目。”只要一发现了思维的创造力,就给以奖赏。……独创性可以通过指导、鼓励和奖赏而提高。”
奖励为什么能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呢?因为,奖励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得以充分表现。一个在心理上受到创伤的人,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体魄再强,也很难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例如,1969年登上月球的美国三个宇航员中,有一个在返航以后就退休了,从此只在社会上做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这样富有创造才能的人,为什么忽然退休了呢?原来,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说,发觉自己在这次宇宙航行中,由于经受不住严酷的太空环境的刺激,心理受了创伤,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不能再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毅然地决定急流勇退。这个事例说明,从事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为基本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的心理生活保持在积极的状态上。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正常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对创造活动实行奖励正是使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奖励创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二,要容许失败。第三,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创造需要好奇心
爱迪生是一位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的人。他从很小时起,就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往往是不分对象,不问场合,碰到人家就爱提问,常常是一开口就是一连串的“为什么?”“在哪里?”“什么东西啊?”一直问个不停。有一次,他问母亲:“妈妈,鹅为什么要坐在蛋上呢?”“那是为了使蛋暖和。”母亲答道。“为什么要使蛋暖和呢?”他又追问。“是为了换蛋。”什么叫换蛋啊?”他又想问个明白。然而过了一会儿却不见爱迪生的人影了。姐姐立即到处寻找他。后来,姐姐才在邻居家的棚子里找着他,看到他正抱着好几只白鹅和鹅蛋在仔细地探究着。
兰米尔也一样,他的好奇心极强。对他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对抱有好奇心的事物总要进行调查、探究。他特别喜欢徒步旅行、游览观光。外出时,兰米尔总是携带着计算尺、笔记本、照相机、双色眼镜、指南针、干湿度温度计等工具。在旅游途中,他常常会走出一英里路就停下来,观察树木的不同颜色,寻找颜色不同的原因;查看蚂蚁群的动向;调查研究奇妙的地形状况。他的这些举动,有时甚至使为他开车的司机也陷入窘境。兰米尔这种好奇心,一直到晚年始终没有改变过。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从婴儿到青年时期,智力发展十分迅速,这与好奇心在这个阶段特别强烈有密切关系。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一个人的好奇心满足了,知识和智力水平就相应提高一步。因此,培养对事物的高度敏锐的惊奇感,从而产生巨大的揭开自然之谜的热情,是进行独立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来说,休伊什和乔丝琳·贝尔,从奇怪的记录图形发现了脉冲星;巴丁等为了揭开异常的超导理论,这都与惊奇感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以说,保持和强化好奇心,培养敏锐的惊奇感,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这种措施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普遍激发”,让受培养对象广泛接受各种知识,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是“特殊激发”,通过观察和实践,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往往能收到显著的成效。
业余发明创辉煌
19世纪末的英国有一项主要发明,是由3位业余科学家发明的。他们一位叫斯旺,一位叫斯特恩,一位叫托普哈姆,他们3人合作,扬长避短,发明了碳丝白炽灯及制造灯丝硝化纤维的喷射法。斯旺完全是靠自学成才,早年他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后来竟然成了一位照相技术专家。当他得知美国的电灯专利后,就开始制造白炽灯,但由于缺乏真空技术知识,灯丝经常被烧断。这时候,他得到了他的朋友的帮助。斯特恩是银行的一位职员,与斯旺相同,也在业余时间钻研科学,他对真空技术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斯旺向他请教时,他能给予很好的解答。托普哈姆则是一位吹制玻璃工。他们三人通力合作,终于在1878年底,制造成功灯丝不会烧断的灯泡。这个事例说明,业余发明有它的长处,它可以不受本职专业的影响,充分展开创造者想象的翅膀,飞翔于创造的天地,充分地发挥各自的长处。
同样,英国的发明家贝德被认为是电视机发明的先驱者之一,由于他长年身体多病,不得不辞去了所担负的专职工作,这反而促进了他的业余研究。1924年,他发明了简单的机械扫描电视,到1926年,他正式表演了他的电视机,1929年,他建立了公司,第一次播送了BBC电视节目,由于追求发明所获得的乐趣,他的健康状况也有了改善。因为业余研究的课题,大多数是研究者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这就能使研究者获得精神上最大的满足,自然也会有益于研究者的心理生理健康。
英国还有一位化学家,叫普利斯特列,本来是一位牧师,起初,他潜心于他的传道授经。因为他居住在一家啤酒厂的隔壁,每天都闻到酒香味,这萌发了他研究气体的念头。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做实验,可是却遭到非议,一个在教堂任职的人,怎么能去研究啤酒呢?于是,普利斯特列就放弃了在教堂的任职,到一家图书馆去当管理员,进一步开展他的业余研究。1774年,他通过加热氧化汞制备了氧,并在老鼠及一些植物的实验中确定了氧的特性。后来,他又陆续发现了氨、氯化氢等一系列气体。这些科学实验改变了他原先当牧师时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他不但写出了《各种气体的实验与观察》等科学论文和一些政治论著,而且成为一位化学家和哲学家。业余发明能够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
正如发现橡胶硫化的美国非科学家固特异所说:“如果能发现科学研究未能发现的未知物,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偶然的机会,由专心一意地钻研该课题以及不断地关注与此课题有关的人完成的。恰恰是通过这种方法,发明家才能在其努力的过程中得到鼓舞。”
一个非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新事物,大都因为他对这个领域有一种全新的见解,不受框框的限制,因而能突破习惯性思维,使他的创造性见解得到施展的机会。中国有句俗话,旁观者清。看来不是没有一点科学根据的。
心理相容于创造
轰动于世的组建DNA结构立体模型,是沃森和克里克两人共同谱写的一曲凯歌。奏响凯歌的是和谐美妙的心理相容的欢快节奏。
克里克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生就一副热烈活泼的性格。而沃森的精神是内在的,文文静静的,善于与科学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即使对威尔金斯这样一个公认的冷淡而怪僻的人,沃森也与他相处得奇妙而得体。克里克却不同,他喜欢直言不讳,因而在同事之间造成了紧张的关系。他还曾开设一门叫作“多么狂热追求”的课程,专门就物理化学大师佩鲁茨、肯得罗、希拉格在研究血红蛋白分子所运用的技术和获得的图像进行评论,批评他们计算矢量的技术太表面化了等等。因此,他与希拉格爵士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不过,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