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药解-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渴,大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清补之妙,
未可言喻。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
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大枣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
·
6 ·
卷一
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
能令出汗。生平泽。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
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
芤。
《金匮》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等分为散,大枣十枚。煎服一钱匕。治中风表解,内有水气,
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者。以土败不能制水,水邪泛
滥,中气郁阻,肝脾下陷而为泄利,胆胃上逆而作呕吐。戊土迫于甲木,是以心痞胁
痛。相火升而卫泄,是以汗出。表证既解,故不恶寒。芫、遂、大戟,决其积水,大
枣保其脾精也。
《伤寒》苓桂甘枣汤,方在茯苓。用之治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以汗泻肝
脾精气。木枯风动,郁勃冲击,土败而风木升腾,是为奔豚,大枣补脾精而滋风木也。
《金匮》甘麦大枣汤,方在小麦。用之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以木枯风盛,肺津被耗,
大枣补脾精而润风燥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咳者,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胶饴。治虚劳里急,诸
不足。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以其补而不行,益滞而助壅也。
木宜直升,曲则作酸,金宜从降,革则作辛,水宜上行,润下则咸,火宜下济,
炎上则苦。酸则木病,故宜辛散,辛则金病,故宜酸收,咸则水病,故宜苦温,苦则
心病,故宜咸寒。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治宜对宫之味,所以
反逆而为顺也。土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气之正,不酸、不辛、不苦、不咸,
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气曰香。味为阴而气为阳,阳性动而阴性静,
以其味甘,则阴静而降,以其气香,则阳动而升。升则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则戊
土右转而火金不逆。
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气之弱也。大枣纯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气味甘香,直
走中宫,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则四象之味俱备,其辛宜肝,
其酸宜肺,其苦宜肾,其咸宜心。补中宫而养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达而不悖,
真天下之佳果,人间之良药。
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
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入己土,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
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
盖汗血一也。肺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主营血而司经络。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
行脉外,为营之叶,非卫则营不生,非营则卫不化。酝于卫而藏于营,则为血,酿于
·
7 ·
长沙药解
营而泄于卫,则为汗,虽异名而实同出,故曰夺汗者勿血,夺血者勿汗。太阳中风,
卫气外敛,营郁而生内热,义详桂枝、麻黄。桂枝汤方在桂枝。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
其营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
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营闭卫郁,义在泻卫,不在泻营,
故麻黄汤方在麻黄。不用也。其甘多而香少,则动少而静多,与姜桂同用,调其凝重之气,
使之游溢于脏腑,洒陈于经络。以精专之体,改而为流利之性,此先圣之化裁也。
桂枝为内外感伤之原,遇沉、迟、结、代之脉,一变而为新加,再变而为炙甘草,
方在甘草。总不离桂枝之法。而当归四逆方在当归。治厥阴脉微欲绝,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
方用大枣二十五枚。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其伟绩殊效,备见于仲
景诸方矣。
新制大枣法:选坚实肥大者,煮去苦水,换水煮烂,去皮核,净肉半斤,加生姜
汁八两,入原汤煮化,连汁晒干。
■胶饴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
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伤寒》小建中汤,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寒,
阳脉涩,阴脉弦,寸为阳,尺为阴。法当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里同气,甲木
不降,则阳脉涩,乙木不升,则阴脉弦。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胁,乙
木不升,必克己土,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硬,是以其痛迫急。少阳胆从相火化气,
厥阴肝以风木主令,肝胆合邪,风火郁生,中气被贼,势在迫急。胶饴、甘草,补脾
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治少阳伤寒,心中悸而烦者。以病
传少阳,相火郁隆,不可发汗。汗亡少阳之津,木枯土弱,必传阳明,五行之理,病
则传其所胜也。胃气调和则病愈,胃土堙郁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烦悸。盖少阳甲木,
化气于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汗泻中脘之阳,土弱胃逆,不能降蛰相火,
相火飞腾,升炎于上,心液消烁,故生郁烦。胆胃上壅,阻碍厥阴升降之路,是以动
悸。以枯木而贼弱土,燥热郁生,伤耗胃脘之精液,则中宫败矣。胶饴、甘草、大枣,
补脾而生胃液,姜、桂、芍药,疏木而清相火也。小建中证,即炙甘草之轻者,烦悸不已,必至经
脉结代。《金匮》治虚劳里急腹痛,悸衄,梦而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以中气衰弱,凝郁莫运,甲木不降,累及厥阴,升路郁阻而生动悸,相火刑金,收令
不行而生吐衄。肺津消烁,则咽干口燥。乙木不升,生气莫遂,贼伤己土,则腹痛里
急。木郁风动,疏泄不藏,则梦而失精。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则手足烦
·
8 ·
卷一
热而肢节疼痛。胶饴、甘、枣,补土养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达郁而清风
也。
《金匮》大建中汤,胶饴一升,人参一两,干姜四两,蜀椒二合。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头足出现,上下走痛,而不可触近。以火虚土弱,水邪无畏,
中侮脾胃,上凌心火,火土双败,中上寒甚,呕痛齐作,饮食俱废。饴、参培土而建
中,干姜、蜀椒,补火而温寒也。
黄芪建中汤,黄芪两半,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治虚劳
里急,诸不足。虚劳之病,土败木遏,郁槁不荣,《素问》语。是以里急。生气失政,缘于
阳虚。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郁而清风燥,黄芪补卫
阳而生营阴也。
乙木生于癸水而植于己土,甲木生于壬水而培于戊土,中气旺则戊土右降而甲木
不逆,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胁松畅而不满急,甲木顺降,故胸胁冲
和而不痞硬。中气颓败,不能四运,甲木上逆而贼戊土,乙木下陷而贼己土,土木逼
迫,则痞硬满急、疼痛惊悸、吐衄遗泄、干燥烦热之病生焉。总以根本失养,枝干不
荣,故变和缓而为急切,作盗贼以犯中原也。风木相火,郁生燥热,内耗脾胃之精液,
外灼肝胆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中气亡败,则性命倾矣。胶饴温润淳浓,补脾精而
养肝血,缓急切而润风燥,是以建中三方皆用之,以补中而缓急。
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
降,寒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审其木燥而用芍
药,水寒则用椒、姜,气弱则加黄芪,血虚则加当归,解此四法,胶饴之用,备建中
立极之妙矣。
■粳米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
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金匮》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治腹中寒气,雷
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火虚土败,水寒木郁,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鸣而为切痛,
胆木克胃,故胸胁逆满而作呕吐。粳米、甘、枣,补土和中,附子驱下焦之湿寒,半
夏降上脘之冲逆也。
《伤寒》桃花汤,方在赤石脂。用之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脓血者。以
土湿水寒,木郁血陷,粳米补土而和中,利水而泻湿也。
·
9 ·
长沙药解
人之中气冲和,升降不反,则清阳弗陷而浊阴弗逆。中气亏损,升降倒行,清气
下陷,痛坠而泄利,浊气上逆,痛满而呕吐,则冲和之地,变而为急迫之场矣。物之
冲和,莫如谷气,粳米得谷气之完,《素问》:稻米者完。最补中焦,而理清浊。附子粳米汤
以此和平厚重之气助其中宫,桃花汤以此和煦发达之气益其中脘,中旺则癸水将退,
而后干姜奏其回阳之效,己土将复,而后石脂成其固脱之功,阴邪欲遁,而后附子展
其破寒之能,胃气欲平,而后半夏施其降逆之力。若非粳米握其中权,虽以半夏、附
子之长于降浊,何足恃其前茅,干姜、石脂之善于升清,安得逞其后劲。常山率然,
但有首尾,未能如此呼应之灵也。
饮食入腹,是变精气,谷气化精,归于肝脾,谷精化气,归于肺胃。物之润泽,
莫过于气,气清而化津水,津旺则金润,水利则土燥。水愈利则土愈燥而气愈清,气
愈清则津愈旺而水愈利。故止渴之法,机在益气而清金,清金之法,机在利水而燥土。
以土燥则清气飘洒,津液流布,脏腑被泽,是以不渴,土湿则浊气湮郁,痰涎凝结,
脏腑失滋,是以渴也。粳米清液淳浓,最能化气生津,清金止渴,长于利水而燥土。
白虎汤方在石膏。用之治伤寒表解之热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益气而生津也。
人参白虎汤方在人参。用之治伤寒汗后之燥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
益气而生津也。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冬、石
膏,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用之治咳嗽,火逆上
气,咽喉不利,麦冬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盖非气则津不化,非津则水不生,譬之水沸而气腾焉。气上之熏泽而滋润者,津
也,气下之泛洒而滴沥者,水也,使无粳米、人参益气生津之药,徒以知、膏、麦冬
清金化水之品,求其止渴,断乎不能!人之夏热饮水,肠鸣腹胀而燥渴不止者,水不
化气故也。
■薏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