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
在诊断自恋癖时,要注意与同性恋、性厌恶、禁欲者相区别。自恋癖患者与同性恋患者的性对象都是同性,但前者的性对象是本人,后者的性对象是其他同性成员。据研究资料显示,不少同性恋者可兼有自恋癖,如某些同性恋者仅喜欢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虽然两者有时出现交叉情况,如都对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虽然两者有时出现交叉情况,如都对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感兴趣,但自恋癖者并没有对同性性伙伴的爱恋,性活动是自私的,多为洁身自爱型人格;性厌恶是对性活动反感,但没有对自己的无限赞美和性欲望;禁欲者对他人有性欲,只不过是通过自我克制加以回避罢了,而自恋癖则是对别人没有性欲。自恋癖一旦形成后,一般难以纠正,主要是由于确立诊断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有关的观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性的拒医性。所以对自恋癖应以预防为主,对儿童适度的爱护和合理的教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自恋癖行为,只要及时发现查找原因,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调整改善环境,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伙伴往来,是可以消除的。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精神抑郁症状的自恋癖患者,用精神治疗方法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树立起纠正的信心,他们一般能接受,而且处境越困难,其疗效越好。陈钟舜先生曾报道过一侧自恋症的治疗。患者系19岁的女性,高中肄业。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妹就读于初中,整个家庭是奋斗型的,成员彼此间感情交流甚少。父亲道貌岸然,瞧不起女孩。母亲在顺从中求独立,但对两个女儿读书颇为关心,父亲则只讲究原则。患者小学时任班长,初中时根本不和成绩差的同学来往,表现自高自大。进入重点高中时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开始出现不安感和与伙伴疏远的倾向。一方面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另一方面对是否能顺利考上大学有精神负担,不时烦恼,在信心和心境上失去优势。
高中二年级出现闭经,期末考试因紧张而发生剧烈腹痛、头痛,精神上有些恍惚,拒服药物,对任何善意关心都抱怀疑态度,但仍能自持不甘落后。高二下学期始出现贪食和缺课,有空虚和孤独感。高三春假中服用大量感冒药片,经急救恢复,以后便间断地上学,情绪极不稳定,常冲动地毁物扯衣和自伤(咬破皮肤、手指等)。继而出现夜间偷食、呕吐现象,但在同学面前仍吹嘘:“考不上大学誓不为人!”贪食和自伤随情绪的恶劣而日益频繁,由其母亲陪伴就医。
治疗是按科赫特的理想化移情和反移情的原则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理想化移情。即施治者尽量模仿成求治者理想中的父亲,并接受她在人际关系上的无理非难。在不违反医患关系和治疗原则下去满足求治者的要求,如不愿自述病历,不愿做心理测验,不愿其他求治者在施治者身边,要求施治者不要那么严肃权威的样子等。会面进程为每周一次2小时,事先约定。开始时,求治者不肯认真回答问题,常说“无可奉告”,让施治者去看她以前的病历。说施治者不了解好,并表现出攻击反应,症状反而加剧,并有自杀的想法(期间是移情的作用)。随着会面的持续进行,这种情绪逐渐缓和。两个月后提出到精神科会诊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要求从每周一次改为2周一次。但同意施治者“暂行休学”的建议,每天写一次感受日记,会面时交给施治者。诱导病人主动述说病情,是通过下列对话而得到解决的。
施治者:“你是不是没有信心?”
求治者发怒:“谁说的?!”
施治者:“是以前病历上写的。”
求治者:“那是胡说八道!不要听他们的。”
施治者:“那么就听你自己说的吧。”
求治者笑:“你真坏!还是你有办法,好吧,我说。”
事实上,求治者并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仍然“情不自禁”地以交日记为名前来找施治者,会面次数反而缩短为每3~5天一次,以至凡施治者咨询日必来旁听(披上白大衣当护士)。开始出现新的转机,想阅读心理学书籍;认真听施治者对其他神经症求治者进行心理治疗,全神贯注记笔记,言行也逐渐从骄横变得温顺起来。4个月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反移情。按传统的精神分析观点,施治者把感情投往求治者必将导致的失败,但在具体治疗中,存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差别。求治者对施治者的移情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而这里所讲的反移情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但求治者无从察觉,仅是施治者自己掌握。经过理想化移情,不仅建立了治疗关系,同时也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亲子关系,施治者恰当地取代了其父的部分位置,使早期累积的压抑得以发泄,症状日趋稳定下来。施治者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把慈爱和期待同时投向求治者,充分调动了求治者的自主性,帮助她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成立家庭学习小组,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同时也使其父母子女关系得到改善。半年后,贪食和攻击自伤行为基本消失。
第三阶段是自我确立和塑造。从理论上说,自我确立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即自我同一性。施治者站在完全理解的立场上,通过诱导和再教育,培养其认同心理,充分明确个人在家庭、社会、学校的角色作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取得效果之后,再对求治者进行新的定向与规范教育,使其自我完善,达到与同龄人一致的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求治者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半年后顺利地考入本地区的重点大学。
第九章 心理压力消除法 一、心理压力的危害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人们的工作节奏相应加快,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亦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重,随之而来的时间观念,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亦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重,随之而来的时间观念、工作效率和生活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引起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应激反应具有两重特性:一是能使人学会通过多种因素的调节,产生较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二是对应激不能适应,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心身疾患,贻害身心健康。有位毕业于师范大学的中学女教师,5年连任高三班主任,工作一直很忙。由于她能歌善舞,有的单位便请她去指导排练节目,因而常常忙得她走路都要带小跑。近年来,她常感觉胃脘不适,食欲下降,上腹部出现反复发作的疼痛,且明显消瘦,后来不得不去医院。经系统检查,她患了十二指肠溃疡。
某企业一位42岁的经理,工作尽心尽力,忙得不亦乐乎。由于一次恶性事故使得车间停产4个月,造成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于是他消极悲观,怨天尤人,时常发脾气,动辄训人。几个月他感到“没力气”,上楼举步沉重,体重逐渐下降。其妻劝他就医,反遭训斥:“我吃得比过去还多,何必大惊小怪!?”一天下午,他竟突然昏倒在办公室,被急送医院。后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一精神病女患者,芳龄20,就医时神情异常,时哭时笑,还企图自杀。经了解,方知她高考因一分之差落榜,于是抑郁不乐,食寝不安,加之她20岁生日将至,甚觉无颜见人,过度的沮丧焦虑使她的病情迅速加重。类似的应激性疾病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
应激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调节下,通过下丘脑——植物性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相应器官和内分泌系统进行综合性、防御性的机体反应。人体对应激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因应激而失衡的机体内环境长期得不到恢复,或持续受到应激性刺激,则可能转为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身心疾病。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情绪变化而引起或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压升高,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通过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另外,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血糖也升高,会加速动脉硬化和诱发心血管疾病。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还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多种疾患,诸如紧张性头痛、多汗症、脱发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过敏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女性月经失调、男性阳痿早泄等等。同时,对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起着推波动澜的作用。
近年来的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呈,重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上述两项与躯体健康一道,纳入人类健康的新标准。说来也不奇怪,心理和精神因素使人致病不光在我国日益突出,就是在很多工业化进程中发达的国家中,由此惹出的麻烦也不少。在80年代的美国人中,因心理压力导致紧张而患病者每年达39万之众,医疗费支出高达上亿美元。
第九章 心理压力消除法 二、心理压力测验及消除法
你想知道你在生活中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吗?在下面的测验中,找出最接近你实际生活的一种情况。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类事情,可选择最接近你的想法的一种。
1.生日、婚礼……,免不了花钱。
a.你不想在这类场合出现,以免花钱买礼物。
b.尽管不少花钱,可在各种场合,你还是乐于选择小巧而特别的礼物。
c.只在对你很重要的场合送礼。
2.你的自行车与别人的车相撞,你不得不与对方约个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a.这件事引起的焦虑和不安使你失眠。
b.这并非重要的事情,只是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中的一件。你会在问题解决之后,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便尽快忘掉那件不愉快的事。
c.开始时你不去管它,只要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天到来时再想办法应付它。
3.你的家具或电器由于水管的破裂被损坏了,而且发现你的财产保险不能完全弥补损失。
a.很失望,痛苦的抱怨保险公司。
b.开始自己修复家具。
c.考虑撤销保险,并向有关事务机关投诉。
4.你由于某件生活中的小事和领居发生了争执,却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a.回到家,你拼命喝酒,想轻松一下,忘掉这件事。
b.准备到对方的单位告他。
c.通过散步或看一场电影来平息怒气。
5.当今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使你和你的妻子(或丈夫)经常发生口角。
a.每当这时,你尽力放松自己,保持沉默,不去争执。
b.你和朋友谈论这件事,使你的观点和感情得到理解。
c.寻求机会,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谈心,看如何摆脱由于日常生活的压力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