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板爱死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企业中许多会议时常面临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窘境,因此召开会议就成为大家的梦魇,不但无法达到效果,还浪费不少时间成本。
以高级主管10人每人每月平均10万新台币月薪计算,若每周会议2小时,一年所支出的会议人事成本,大约要新台币45万元。
通常开会的目的,上司希望的是达到目标,而一个主动积极的部属,若能在事前拟定清楚议题,送至各单位主管处,在会前与各主管有一个简单的互动,并在事前将沟通结果让上司了解,如此一来比较棘手的议题,主管就可以事先察觉,而预作准备或评估其他可行方案。
经常在有效的沟通之后,因为与会者事先就了解状况,会议上容易呈现比较平和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会议主席就着搜集来的资讯,可以针对重点一一再作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缩短会议时间,提升会议成效,皆大欢喜不是?!
小秘密:部属与上司的角色不同,若扮演得好,就成为承上启下的最佳润滑剂。
现在要做的事:会议沟通技巧
了解会议目的与上司充分沟通,并了解上司期望的结果。
了解与会者的心声和与会人员充分沟通,了解各部门立场及看法。
整合上下意见异同处将两方观念汇整,并找出歧见的问题所在。
与上司二度沟通将整合后的内容,以书面让主管了解并裁示。
若有难解问题发挥协调功能,让大家充分了解会议结论可能产生不同结果。
缮写议程依照整合后的方向拟定,目的要全员达成共识。
会议结束若有好结果,恭喜你!沟通高手!又多了一个磨练得好机会。
小叮咛:沟通的目的,一在阐述二在说服,重要的是一定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不能偏颇,否则即使达到目的,也不代表就是一个沟通能手。
第二章 良好沟通:完成目标,快人一步
第8节 充当协调高手
在各部门搭上沟通的桥梁,敏锐地观察出问题症结,居中协调出一个最好的合作模式。
又见Peter垂头丧气地从总经理室出来。
Peter原是研发部门的人员,从大学时代起就在公司服务,工作认真且专业能力强,因此留职停薪念完研究所后,再度被网罗至该部门,成为独当一面的研发部经理。
老板对他信任有加,由他负责本年度的新产品开发计划,只见他每天忙进忙出,好不起劲。
没想到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最后竟因经费无着落,计划全盘搁置。
眼见这样一个重要的年度计划无法进行,经请示老板后才知道:原来是老板娘对1600万的研究预算有意见,这下弄得老板也无计可施,急得跳脚。
这个公司的财务大权向来握在老板娘的手里,这在一般中小企业,尤其是由夫妻白手起家的公司更是普遍。通常先生在前面开发、销售产品,太太则在后面负责资金运作、预算控制,因为夫妻理念不同,造成部属无所适从,也是常有的事。
眼见日子一天过一天,顾不得我自己只是刚进公司几个月的新人,还是硬着头皮,请示老板娘的意见。只见平日看来严肃的她,大概受到我的真诚感召,不禁娓娓道来:原来上项产品研发时,因为计划不够周详,导致公司花了千万成本,结果不但产品失败血本无归,差点还使公司陷入当季无商品可卖的窘境,所以老板娘只好狠下心来,对于研发经费一律仔细评估,绝不轻易松手。
问题一解开,可就好办多了!先向老板报告事情始末,再找Peter请他将新产品开发计划详详细细地制成书面报告,内容尽量数字化、表格化;并与业务、采购及财务部门主管敲下会议时间,正正式式地开了一个“新产品开发协调会”。
经过会议中热烈讨论,讨价还价,预算经费由1600万删至1200万,并由各单位全力配合执行,会后Peter的脸上一扫日前的阴霾,露出他一贯灿烂的笑容。
身为秘书,由于接近核心,若能洞悉决策者心意,自然能在各部门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有时不见得对该行业一定有什么完整的专业知识,却能因女性特有的直觉,敏锐地观察出问题症结,并居中协调出一个最好的合作模式。这真是一个令人成就感十足、也极富挑战的工作。
小秘密:故事的结局是:Peter以1350万完成计划;公司新产品大卖,三月的销售额突破前二季的实绩;我呢,则得到一个“协调高手”的美名,皆大欢喜不是?!
第二章 良好沟通:完成目标,快人一步
第9节 别用嘴巴争取加薪
日理万机的老板,难免“忽略”身边的人正在进步,“不经意”地提醒,很重要!
与人沟通要有方法,要求加薪当然也要有技巧。
有一位朋友沮丧地说:“我问老板觉得我的工作表现怎样?他虽然觉得满意,但告诉了我若干尚需改进的缺点后,还是婉转地拒绝了我加薪的要求!”
我问:“你对老板不满意的地方有没有意见?”
“当然是可以接受!”
“好啊,那就赶紧修正自己的工作方式,为什么要沮丧?”
“可是这样的对谈后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呀!”
“你又还没改好,他为什么要加你的薪水呢?”
“#% & *※……!”
通常是沟通时的盲点,好像不达到目的就等于失败!
曾经听过一个寓言故事:若将一只青蛙放入热水中,它一定立刻跳出来;但若将它放入冷水中,再用小火慢慢加热,不知不觉地青蛙就被煮熟了!
我倒不是说要把上司当青蛙煮了吃,只是这个故事实在充满沟通的技巧,尤其是加薪这类敏感的话题,一天到晚挂在嘴边,难免令人觉得倍感压力而产生反感,若能让上司看见自己一点一点进步,每天都比昨天更努力,升迁加薪自然是水到渠成。
很多人以为一旦双方沟通,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的才是最好的结果,殊不知彼此沟通时,其实也正是彼此相互说服的时候。由于立场不同,当然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若硬要使两方对某件事达成共识,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如何借着一方的努力,改变对方的观点也更重要。
小秘密:对于日理万机的老板,有时候难免“忽略”身边的人正在进步,这时“适时”“不经意”地提醒,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要做的事:要求加薪必修
1。检视目前的工作自己是否满意。
2。检视目前的工作主管是否满意。
3。针对缺失或不足部分悉心改善。
4。再度与主管确认,确保自己的修正方向正确。
5。持续保持高效率与高品质的工作态度,直到主管“发现”为止!
小叮咛:公司一般会比照公司机关或自订的标准固定薪资调幅,否则会视景气、物价等变数调整,这时若要求“额外”加薪,当然也得有“额外”出色的表现了。
第二章 良好沟通:完成目标,快人一步
第10节 用幽默拉近距离
当老板骂我“笨熊”时,表示我该减肥了!哈!
卡耐基名言录:“关于沟通,除了词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趣味’!”
有时候在面对日理万机的大老板时,难免觉得过于严肃,一方面不好浪费他们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常会有开不了口的话,尤其是“辞职”这档子事!
已经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要离职了,老板就是不理我!他不愿意谈,我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不管了,为了自己的生涯规划,还是要鼓起勇敢,哪怕要被臭骂一顿,也得硬着头皮上了!
“总经理!”我唯唯诺诺地,“我想做到月底,因为……”话还没说完呢,只见他双眼一瞪,吓得我后半段话硬生生又吞回去!
“为什么不做?这么多秘书里面,我可是最容忍你的!”
说得也是,像我这样迷迷糊糊的又少根筋,也常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我有骂过你吗?”
“有啊!”这下我可想起来了:“上次您骂我‘蠢’。”
“有吗?”他似乎难以置信。
“有呀!这事还跟我妈说过呢!”我振振有词地说。
有时辞职并不代表与公司就此一刀两断,至少在多年之后,这段话还是聊天时必谈的话题呢!附带一提,听说他对后来的秘书愈来愈好了!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小秘密:被人骂是个特别的经验!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头渐渐变大、变大、变大……然后就觉得自己真的像个笨熊!
现在要做的事:超级解读法
当老板骂我“笨”时表示我还没完全听懂他的话!
当老板骂我“慢”时表示我还不能参加奥运会!
当老板骂我“蠢”时表示我还有学习的空间!
当老板骂我“乱”时表示整理档案的时间到了!
第三章 时间管理:帮自己和上司做好时间管理
第11节 配合上司的时间
身为助理,“时间”并不属于自己,即使求神仙多给我一些时间,也不见得有用!面对这位对工作十分投入的主管,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可还真是个挑战呢!
最好的时间管理就是“不管理”。配合上司一步步调整每天的工作,做得完就算你很厉害了!
我的主管每天会提早半小时进办公室看报纸,好让他能准时于上班时间开工,这也代表我的上班时间要提前半个小时,才不会让主管自己拿钥匙开门,或面对冷冰冰的隔夜茶。
一上班,大致报告一下今天的行程,他就立即外出了!就算他人在外面,也会隔三差五来电询问有没有人找他?一进办公室就要立刻开会,就算不开会也会找人来谈一谈!
第三章 时间管理:帮自己和上司做好时间管理
第12节 向访客借时间
老板日理万机,时间有限,访客如果拖延不走,“拯救”老板有手段……
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这对于公司繁忙日理万机的上司,无疑是一大限制。为了让上司节省不需浪费的时间,还得适当的表现学生时代话剧社的演技功力,与上司演出一段双簧呢!
“总经理,要不要我进去拯救您?”按下内线分机,我一本正经地问道。
“好!”
接着我开始进进出出,一下要老板签公文,一下借着向宾客倒水的空当“大声”提醒:车子已经备好了,是不是要出发了!这时通常客人会立即识趣地告辞。
若还不能达到目的,这时就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大家都在会议室等了!当然说的时候一面还要对着客人说:“对不起!不好意思!”让来宾知难而退。
当然这是长久培养的默契。记得有一次,老板借机出来,说客人不知道还要坐多久,叫我打内线进去,我随即按了分机,那一头立刻传来:“喂!是!是!唉呀!我差点忘了!我秘书没提醒我!好好,我马上到!”挂了电话立即叫我备车!
“哇噢!”没看过老板演戏,可以得金钟奖了!从此以后,凡遇到来访过久的宾客,总能见到我与老板来上一段双簧呢!
小秘密:为避免良心不安,我会告诉自己,这不算欺骗,只是向来宾借时间罢了!
现在要做的事:逐客七招
第三章 时间管理:帮自己和上司做好时间管理
第13节 “时间”倍增法
同一段时间,做一样以上的事,让效率倍数提升。
在这个变动快速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