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纵论二战诸名将+顾剑 >

第4章

纵论二战诸名将+顾剑-第4章

小说: 纵论二战诸名将+顾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纪念碑下面,至今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亚历桑那号〃战列舰浸在水下的甲板残骸。但随后的中途岛海战就不同了。
  中途岛战役集中体现了山本五十六指挥上的局限性。此战失败有很多原因,象密码被破译,前线指挥官南云忠一的错误,都不能怪山本。还有许多碰巧的战术偶然因素,象美军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失散,鱼雷机无意中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俯冲轰炸机发起攻击时的最佳时机等等。但是山本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失误。
  一是中途岛战役计划本身太庞大,想要同时达成好几个战役目标,力量过于分散。联合舰队分为好几支分舰队,象佯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不必要的。这样的计划,与法国战役〃曼施泰因计划〃相比,想得好,但执行起来太容易出纰漏,正是犯了兵家大忌。军事上好的计划应该是简单的计划。究其原因,一是珍珠港之后日军上下包括山本五十六的优势感太强,过于轻敌。二是计划复杂是日军的通病,从太平洋战争的第一轮突袭作战,到中途岛,到莱特湾,无不如此。虽然计划本身是黑岛龟人大佐具体制定的,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是修改,审议,和最后拍板的人,必须为计划本身的缺陷负责。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对山本五十六的战役形势判断能力产生了疑问。中途岛战役山本过强的优势感是个例证,但中途岛还可以说并不是太平洋战争真正的转折点。真正的转折点是瓜达卡纳尔岛的系列消耗战。就在这场战役的紧张时刻,日本陆军新组建了第八方面军,专门负责南太平洋岛屿作战。当山本会见赴任的第八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时,谈到空中形势,还是认为日本航空兵有素质上的优势。〃现在是我们拿上等的训练在和美国人的飞机数量斗啊〃,山本对今村说。我实在怀疑山本怎么会不清楚,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其实已经几乎耗尽了日军熟练飞行员队伍。这应该也不象是鼓励士气的话,在战区陆海军最高统帅之间,没必要说门面话。还有一个佐证,瓜达卡纳尔岛战败后,山本死前发动了最后一场大规模海空作战。日军飞机损失很重,但战果极小,山本似乎也相信了飞行员上报的极为夸大的战果。不过他还是亲临前线视察战果,就在视察途中被美国的P…38闪电式飞机预先设伏击落。
  总起来说,山本五十六还是日本最好的战略家,也精于组织工作。他以后的两任联合舰队司令官古贺峰一和丰田副武都比他差远了。都说山本是赌徒,其实论赌,他狠不过坎宁安,他实际是精心计划和执行的匠气比军事艺术的大师们更精致,而战略眼光又比军事艺术的匠人们更大气的中间人物。所以,得我不佩服一半。

  封神榜之外的群英谱漫谈其它名将
  二次大战中军事指挥艺术高超的名将还有很多,如果只数7人,那就是上面佩服的〃3个半〃和不佩服的两个半。再顺便谈谈其它一些名将。
  前面曾经把朱可夫列为不佩服第一,其实朱可夫的指挥风格,是代表一批苏军元帅的。朱可夫是其中最典型,地位也最高的。在他们当中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顺便聊聊。
  我手边的苏军资料决不少于英美德,而且喜欢好几本书对照来看,为的是尽量不受写作者立场的影响。第一手资料大致是回忆录和传记,和一些部队的队史。回忆录大致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科涅夫,麦列茨科夫,巴格拉米扬,还有一些集团军级将领的,如崔可夫,格列奇科,罗特米斯特罗夫,别洛鲍罗多罗夫等人。第二手资料是一堆非当事人写的战史,以〃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为代表。苏军元帅的回忆录,一般来说,史实讲得非常详尽,术语也很准确,是全面了解作战过程的好材料。但是行文过于严肃,一般军事爱好者不容易有耐心细读下来。
  苏军自1935年第一批授予5人元帅军衔,其中3人死于大清洗(叶戈罗夫,布吕赫尔,图哈切夫斯基),剩下的两人(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极为糟糕。 布琼尼其实更适合当一位勇猛的骑兵师师长。由于苏联内战与二战不可比,资料也不全,很难推断死去的3人的军事水平。布吕赫尔元帅曾来中国作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仑将军。外界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现代化作战理论评价很高,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证明的机会。
  朱可夫在战争爆发时是总参谋长,大将军衔。在他前面,比他资格老,先封元帅的还有3个: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库利克。铁木辛哥在战争初期表现不佳。沙波什尼科夫是旧俄军留用的专家,他的〃军队的大脑〃一书是苏军司令部参谋部工作的指南,但二战期间身体不好,只断断续续地担任或代理了一段时间总参谋长。关于鲜为人知的库利克,我以前曾经有专文作传,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战前苏军军衔在元帅以下不叫将官校官,叫一级集团军级,二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这都是军衔称谓,不是实际职务。象国防部长(叫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晋升元帅以前就是一级集团军级,相当于大将。
  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中坚将领以朱可夫为代表,无论战功,地位(他是唯一的大本营副最高统帅),朱可夫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元帅,战时得到斯大林的完全信任(除1941年基辅战役力主撤退,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外放预备队方面军,指挥叶利尼亚突出部之战时,失宠了一个极短时期以外),但战后似乎斯大林有意抑制他的地位和影响,在他结束驻德国占领军统帅的任务回国时,斯大林任命他担任陆军总司令。苏军体制,陆军总司令地位低于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再不久,就公开批判朱可夫,贬到军区当司令去了,直到斯大林逝世。
  其它元帅,从苏联公开资料排名显示,大致上华西列夫斯基排第二位。他也曾在战争初期任总参谋长,后来是和朱可夫同样,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指挥主要方向上的几个方面军作战。他崭露头角是和朱可夫一起制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他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写得很详细,语气也很诚恳。我觉得华西列夫斯基的颠峰之作,不在斯大林格勒或是库尔斯克或是波美拉尼亚战役,而是对德战争结束后指挥3个方面军对关东军作战。评价远东战役,关键不在于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当时已经如何低下,而在于苏军整个战局计划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决心、主攻方向的选择、不停顿突进的深度。这一战摧枯拉朽,气势如虹,可以说是苏军积累4年东线战争经验而形成的苏式进攻战的最高体现。相信假使60年代中苏全面开战的话,苏军也就是这一套,不会更高了。
  第三元帅大概是科涅夫。他从莫斯科战役担任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之后,一直是方面军司令。我认为他是苏军中的最佳方面军级指挥官,柏林战役的表现甚至超过朱可夫。梅列茨科夫元帅虽然在朱可夫之前当过苏军总参谋长,战争中又当过大本营代表,资历远高于科涅夫,但是远处于北方非重点战场,战绩没有那么显赫,所以战后各种资料中的排名地位还没有科涅夫高。
  第四是罗科索夫斯基,莫斯科战役作为集团军司令一战成名,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他承担围歼德第六集团军的任务,此后一直是仅次于科涅夫的,斯大林所信任的方面军司令。对德战争结束,胜利大阅兵时,阅兵首长是朱可夫,阅兵总指挥是罗科索夫斯基。
  苏军元帅根本没有排名,不象中国。以上4人是我根据苏联资料提到他们时的一般顺序,还有战绩,地位,斯大林的信任程度排的,不是官方排名,但基本反映事实。
  其它方面军司令就不相上下,很难排出高低了。其中瓦图京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科尔松诸战役中和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不相上下的方面军司令,才华很高。可惜在视察前线时遭遇反共游击队阵亡了,死时军衔是大将。斯大林很倚重他,但是似乎不喜欢他。斯大林格勒和科尔松两次合围战,在最后清理包围圈之前,大本营下令调整部署,调他去负责对外正面,把对内正面交给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很觉得委屈,朱可夫在回忆录里也为他抱过不平。战争中后期的方面军司令员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也死在战争结束之前,是在东普鲁士重伤身亡的,很年轻。
  谈到所佩服的二战名将,肯定有人跟我提巴顿。巴顿是我年轻时最崇拜的,多半是因为那部电影的关系。但我对他军事上的评价不如上面佩服的那三个半。我手边巴顿的资料也不少,除了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还有好几本权威的传记。巴顿是打机动战的高手,也是〃美军斗士〃(他的老上级潘兴的评价),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从他善于即兴指挥作战来看,他的确才华横溢。他战术理论素养不错,象林彪那样善于总结战术,这可以从他〃我所知道的战争〃一书看出来,那本书末尾专门有章节总结战术问题。在欧洲作战期间,巴顿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过一个〃必胜的计划〃,可惜未被采纳。从计划本身看来,巴顿在战略层次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巴顿的问题在于他是专才,不是全才。巴顿进攻时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但不太善于打逆风仗,尤其是攻坚。西西里战役占领巴勒莫之后向墨西拿挺进中,巴顿也没有达成决定性的突破,虽然比蒙哥马利早到墨西拿,也没有太大意义。1944年秋梅斯战役屡次攻坚不下,伤亡太大。这其中有后勤跟不上的原因,这不能怪巴顿。但巴顿命令20军军长沃克(就是后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不惜代价强攻,则是一个战术错误,反映了他过强的优势意识。
  提到巴顿,很多人会联想起太平洋战争的美军名将哈尔西。这两个人都是战将,快速机动作战的好手,只不过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他们的个性也极为鲜明。美国也有人称哈尔西是海上的巴顿。但仔细观察其实大不相同。首先哈尔西能打逆风仗。瓜达卡纳尔岛就是极为艰苦的消耗战,美军一度非常危险。还有就是哈尔西是〃跳岛作战〃的首创者,这比他打的那些著名海战还要有价值。他的战略造诣极高,但在战术上其实比巴顿更鲁莽,巴顿战术上倒不是个莽撞人。
  有评家讲〃巴顿是假大胆真小心,哈尔西是假小心真大胆〃,我认为非常贴切。巴顿嘴上强调进攻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说〃历史上不知道哪个傻瓜说要注意自己的侧翼,从此以后所有的笨蛋都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侧翼〃。但那其实是根据美军的地面和空中优势所说的戏剧性的话。他自己该注意的时候还是很注意的。象阿登战役开始前,巴顿是美军中唯一预料到北边侧翼要出麻烦的将领,在离开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处开会之前,就预先留下了3个预案,对付3种不同情况,并留出了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这象不象现代版的〃锦囊妙计〃?
  哈尔西嘴上比巴顿有把门的,但做出来的事大胆多了,有时已经超出了〃有算计地冒险〃的范围,变成鲁莽了。1944年莱特湾海战,虽然美军整体上比日军占有压倒优势,因此而没有出大的纰漏,还是打了个大胜仗,但在不留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哈尔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