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 >

第6章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第6章

小说: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支队,到丰原、安阳西侧钳制北进之敌。
  不久,沿平汉路北犯的马法五、高树勋及鲁崇义的部队都被刘伯承巧妙地牵进了滏阳河套“口袋阵”中。刘伯承立即下达命令:“对强大的敌人,要像猫逮老鼠那样,先把它盘软
,再把它吃掉。”经过争取,高树勋将军率众万余人起义,使我军战役出现了转折。鉴此,刘伯承立即布置了歼敌任务。11月1日夜,我军指战员经过浴血奋战,突入马法五长官部,致使敌人四散逃跑,溃不成军。11月2日,敌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40军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长官部参谋长宋肯堂等被俘获。平汉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我军共计歼敌2万余人,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黄粱美梦。
  1946年6月,我中原解放军受到国民党重军包围,苏北解放区也面临敌军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了支援中原、华东战场的战斗,“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刘伯承语),于8月中旬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重锤出击陇海线,发动了著名的陇海战役。这次战役是刘伯承过人胆略的集中体现。在陇海战役中,刘邓指挥野战军冒着侧背受敌的危险,快速挺进纵深,在陇海路的开封、徐州段向敌人发起猛攻,12天内歼敌1万余人,破坏铁路300多里,切断了国民党的交通干线,使国民党上下大为震惊,缓解了我中原、华东部队的压力。有鉴于此,蒋介石决心消灭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解心头之患,遂集结了30万大军从徐州、郑州两路向冀鲁豫区压来。刘邓经过精心分析,反复思考,决定发动定陶战役,集中兵力先打郑州的敌整编第3师。刘伯承一面安排部队休整,一面设计诱使敌整编第3师进入我军预设战场。敌剿总刘峙不知是计,令整编第3师改攻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刘伯承随机应变,果断下令提前在大杨湖地区歼灭敌整编第3师,经过异常酷烈的攻坚战斗和奋勇追击,我军歼灭该敌整编第3师四个旅。这次战役,歼敌17000余人,生俘敌整编第3师中将师长赵锡田,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不久,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定陶战役胜利之后,“蒋介石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定陶战役之后,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了更为疯狂的攻势,刘伯承继而指挥发起了巨野、郅城之役和滑县战役〖BF〗,均取得了可喜的战绩。国民党中央社不停谣传刘伯承负伤、潜逃、阵亡的消息,刘伯承却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来回答。
  1946年底,蒋介石派遣重兵大举进攻解放军腹地,刘伯承和邓小平商量采取“釜底抽薪”的战略战术,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大胆进攻巨野、金乡、鱼台地区,发动著名的巨金鱼战役,使徐州陇海路受到威胁,敌军迅速回撤增援,这正是刘伯承所要的结果。待敌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予以迎头痛击,共歼敌16400余人。刘伯承在这次战役的经验总结中说:“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是求得打运动战歼灭敌人的好办法。”这次巨金鱼战役再次显示了刘伯承深谋远虑、临机处置、果断坚决的指挥艺术,因此,新华社评论说这次战役“证明刘伯承将军所部对运动战之运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蒋介石在第一年的全面进攻中损失惨重,因此,加强了对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国民党军的中央防线,揭开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为了突破敌军的黄河防线,刘伯承专门写出《敌前渡河战术指导》。6月30日,刘邓指挥部队强行渡河作战,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渡过黄河。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全线崩溃,连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都惊呼:“黄河河防失守,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攻破!”见此,蒋介石急忙调三个师一个旅增援黄河防线,并派王敬久统一指挥鲁西南作战的国民党军。刘伯承根据变化的敌情,果断灵活地采取了“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术,当即指挥部队围攻郓城,吸引定陶、曹县守敌增援,乘机夺取定陶、曹县,再相机攻击郓城、巨野等地。然而,敌军十分狡猾,仍固守定陶、曹县不出。刘邓针锋相对,于7月7日晚,令第1纵队对郓城发起总攻,8日佛晓战斗胜利结束,歼敌15000余人,接着又连克定陶、曹县诸城。王敬久将66师、32师和70师集中在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三个集镇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刘伯承指挥野战军将敌三个整编师分割包围起来,采取“围一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术,一夜便全歼了敌第32、70师两个整编师,只有敌第66师还龟缩在羊山集。7月19日,蒋介石亲自飞抵开封指挥,同时调重兵驰援鲁西南。刘伯承利用敌援兵未到、守军较弱的有利时机,组织部队迅速向羊山集发动总攻,经一夜激战,全歼敌66师,俘敌师长宁瑞珂以下9000余人,毙伤敌5000余人,鲁西南之役遂告捷。次日,中共中央电令嘉奖刘邓大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
  1947年8月7日,刘邓率十几万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经过20天急行军,一路上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蒋军一次又一次的追击,终于胜利地进入大别山。刘邓指挥野战军在七个月中同蒋军展开了四个回合的斗争,经过艰苦的斗争,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了战略展开,粉碎了敌军的大“扫荡”,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把战线从黄河推到了长江沿岸,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这其中的困难是想也想不到的。刘伯承就差点葬身大别山。那是12月14日夜,刘伯承率司令部机关直属队按预定路线赶往河南光山县北向店宿营,不慎误入敌军11师主力宿营地,所幸天黑一时未被发现,只好迅速转移。在转移路上,敌军派飞机侦察时恰好地上升起了一团团浓雾,刘伯承风趣地说,这是马克思在天之灵在保佑。除了这种不期而遇的危险外,部队还经常缺衣少食,到了冬天,刘伯承带领大家自己缝棉衣,克服困难。〖BFQ〗
  1948年,中原成为两国共军争夺的关键地区。刘邓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夺取中原的指示后,指挥晋冀鲁豫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与陈粟大军和陈谢兵团布成“品”字阵势。5月,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此后,刘伯承制定了发动钳形攻势、分割包围敌人的基本作战方针,三军会师中原,协同作战,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5月至8月间,刘伯承又指挥了宛西、宛东、襄樊及开封、睢杞等战役,尤其是襄樊战役,朱德称为“小型模范战役”,“在敌后投了一
个篮”。这次战役,我第6纵队以与敌相同兵力一举攻克襄樊,活捉敌首康泽,集中体现了刘伯承“合围钳形攻势”的战术思想。打这之后,蒋军在中原的防御基本被摧毁,人民解放军的力量迅速发展,无论在数量、士气和装备上都优于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令邓小平、刘伯承等组成总前委,华野、中野两军联手,以徐州为中心,展开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1941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华野、中野以几十万大军向徐州发起进攻,截断徐蚌路,围歼黄伯韬兵团取得胜利。蒋介石见局势紧急,急令黄维、李延年率两个兵团驰援徐州。刘伯承等人对黄维兵团采取了追击、侧击和迎击的战术,诱敌深入,很快包围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急令杜聿明集团及李延年兵团增援黄维,但均被华野部队击退。12月5日,刘伯承下令总攻黄维兵团。6日总攻开始,我军日夜作战,不断压缩敌军阵地。13日,刘伯承又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发起最后攻势,至15日24时全歼黄维兵团,生俘敌兵团司令黄维和副司令吴绍周。1949年1月10日,华野经昼夜激战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共歼敌55万余人。淮海战役发起时,中央军委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指挥实施淮海战役,渡江作战。4月22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了长江防线,国民党军队四散溃逃。
  南京解放之后,中共中央令刘伯承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不久,刘伯承、邓小平又担负起解放大西南的重任。11月1日,刘邓指挥二野发起川黔战役,至12月底成都战役结束,历时两个月,刘邓率领的二野与贺龙率领的18兵团等部队共歼敌90万人。刘伯承概括地总结了这次解放大西南的经验:“西南进军,在部署上为出敌不意,突然推其侧背,断其逃路,在行动上,则猛打猛追,使敌人无喘息余地,更来不及变更原有的部署,被动应战;在政策上,尤其切实可行地执行了本军委布告的八项规定,收获很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8日,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邓主持和领导了对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和被俘部队的改造工作,并领导组织了艰苦的剿匪作战。不久,刘邓奉中央命令指挥部队进军西藏,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11月,刘伯承着手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1950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1950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战略小组组长。1982年8月,刘伯承因健康原因主动辞去国家、党和军队的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享年94岁。
  刘伯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十大元帅之一。
  刘伯承年轻时就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他抱着“仗剑拯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投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在党领导下投身历次战争,立下了卓著的功勋:组织领导四川沪顺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和反“围剿”战争,历经二万五千
里长征、抗日战争,率部开辟晋冀鲁豫根据地,发起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带领10万雄师渡黄河,挺进中原,与邓小平同志一道统一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每一次战役都倾注了刘伯承大量的心血。在三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失去右眼,八九次身负重伤,一条腿也落下残疾。然而,他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使他赢得了“川中名将”的美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炖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刘伯承不但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孜孜苦读、勤奋著述的学者。他在军事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伯承早年留学苏联,打下了较好的俄语基础,学习了不少苏联的军事理论著作,归国后长期从事编译工作,是我国最早的编译科长。他编译的外国军事理论著作,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军事科学弥足珍贵的财富。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伯承利用作战间隙,用仅有的一只眼睛刻苦攻读,纵览斐声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书籍,结合中国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